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論文
時間:2022-04-20 08:50:18
導語: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課題組前期的調研和資料收集過程中,發現廣東各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沒有針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數據資料統計和分析,貧困生就業率被湮沒在各高校整體就業率中。為了了解廣東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就業狀況,課題組于2014年5-6月對包括肇慶學院、嘉應學院、韶關學院、茂名學院、惠州學院等五所廣東地方本科院校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貧困生對國家和地方就業政策的了解程度、擇業心態、就業壓力、就業期望值、求職過程中的制約因素以及離校前的簽約率等方面。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調查與研究,能客觀真實的反映當前廣東地方高校貧困生就業的現實情況及問題所在,為有針對性的提出促進地方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對策提供基礎和方向。課題組先在肇慶學院以開放調查的方式編制了大量有關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就業的焦點問題,進行分析整理后將問題編制成問卷進行調查。課題組以廣東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為調查對象,共向貧困生發放問卷500份,全部為廣東生源,回收有效問卷448份,有效率為90%。本次調查所選取的高校所處地理位置皆不在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聚集了大量貧困大學生,調查涉及了不同專業、性別的學生,結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調查數據經過科學的處理和分析,使得結果具有相當的科學性。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廣東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就業意識明確、就業壓力較強;就業期望值較高、就業方向單一;就業率尚可但就業質量不高;實際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就業競爭力嚴重缺乏。
(一)就業意識明確、就業壓力較強
在本次調查中,就貧困生的就業意識設置了“一定要找到滿意的工作才簽約”、“先就業后擇業”、“只要有工作就簽約”三個選項,其中有93.4%的貧困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有5.8%的貧困生選擇“一定要找到滿意的工作才簽約”,選擇“只要有工作就簽約”的僅占0.8%。由此可見,近幾年高校在對畢業生求職時“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培養方面成效顯著,貧困生的就業意識明確。在問及貧困生“有無感受到就業壓力”、“就業壓力強度如何”時,選擇“有較強的就業壓力”的比例達到78.4%,選擇“基本上沒有就業壓力”的僅為5.3%,由此可見,貧困生的就業壓力較強。調查中還發現,貧困生的就業壓力來源按照強度依次為:學校名氣不大,與重點高校畢業生相比缺乏優勢;家在農村,經濟條件差,沒有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經濟實力;所學專業與社會需要脫節;自身競爭力不夠;社會大環境不理想。由此可見,地方院校貧困生把就業壓力大主要歸因為外在原因,而較少從自身內部尋找原因。在“如何應對就業壓力”的問題上,參照羅錫莉2008年編制的大學生就業壓力量表,設置了“正面認識”、“心態調節”、“積極搜集就業信息”、“自我增值”、“妥協”、“尋求支持”、“注意轉移”、“尋求幫助”、“發泄與回避”9個選項。貧困生采取的壓力應對方式由多到少依次為:積極搜集就業信息、尋求支持、尋求幫助、自我增值、妥協、發泄與回避、心態調節。由此可見,在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時,貧困生雖然大多能調節自身的心態,主動迎接挑戰,尋求幫助。但對于那些多次求職碰壁的貧困生來說,壓力應對方式則轉為發泄與回避等消極方式,應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二)就業期望值較高、就業地域選擇較單一
本次調查從“期望的薪資待遇”、“期望的工作地域”、“期望的工作性質”幾個方面對貧困生的就業期望值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在問及“你比較滿意的薪資水平”時,有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3500元、3500元以上四個選項,其中16.8%的學生選擇2000—2500元,35.7%選擇2500—3000元,選擇后兩項的人數為47.5%。上述調查數據,與安少華在《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特點調查報告》中“32%的畢業生期望第一份工作薪酬是3001—4000元,47.6%的畢業生選擇4001元以上”的調查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廣東地方高校貧困生雖然背負著經濟上的壓力,承受著與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高校相比更為不利的就業環境,但是對薪酬的要求仍然較高。在問及“畢業后理想的就業地域”時,設置了“珠三角大城市”、“珠三角二線城市”、“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家鄉”、“廣東省外”幾個選項。選擇“珠三角大城市”的為8.3%,“珠三角二線城市”的為26.4%,選擇“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和“家鄉”的分別為31.3%和34%,選擇“廣東省外”的為0。從上述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貧困生并沒有像媒體中報道的趨之若鶩向往大城市的高薪和繁華生活,愿意回家鄉就業的比例較大,這是可喜和值得欣慰的地方,這不但有利于貧困生順利就業,也有利于彌補基層人才資源匱乏的窘境。但也需要廣大基層不斷制定和完善吸引大學生回鄉就業的各項政策和制度,保障大學生回鄉就業后的正當權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使大學生人盡其才。另外,從上述數據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廣東人的鄉土觀念和家族觀念非常濃厚,就業方向較為單一,不愿去廣東之外的其他地方就業,這顯然不利于人才資源的相互流動,無形中也進一步加大了就業的壓力和難度。在問及“你期望從事的工作性質”時,設置了“事業單位公務員”、“企業職員”、“醫生、教師等技術性工作”、“自由職業者”幾個方面,選擇“事業單位公務員”的占21.7%,選擇“企業職員”的占35.2%,選擇“醫生、教師等技術性工作”的占42.3%,選擇“自由職業者”的僅為0.8%。可見,貧困生求職時在選擇“事業單位公務員”的比例方面要比相關研究資料關于畢業生求職選擇公務員的比例要略低,這其中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從調查中還可看出,貧困生選擇“醫生、教師等技術性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主要原因是上述五所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大多為師范專業,因為師范專業學費相對便宜,還能有相應的補貼政策,因而成為貧困生的首選。選擇“自由職業者”的比例非常小,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廣大的農村和貧困地區,傳統觀念非常濃厚,認為只有在單位工作才有保障,自由職業者還沒有被傳統觀念接受。另一方面,貧困生不求高薪、但求穩定的心理使得他們仍然愿意選擇有固定收入和穩定職位的工作,很少有自主創業或開辟新天地的打算。
(三)就業率尚可、就業質量不高
據《廣東省2014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顯示,2014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達95.86%,與上年同期就業率(94.65%)相比略有上升。在本次調查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基本都保持在95%以上,但是占全體畢業生總數約25%的貧困大學生就業率卻缺乏科學詳細的統計和分析,湮沒在整體就業率中。為了調查了解貧困大學生就業率,本次調查專門選擇在6月進行,在問及“是否已經簽約”或“是否已經找到工作”時,有78.6%的貧困生表示已經簽約或已經找到工作,這個數據雖然低于整體就業率,但對本身處于就業劣勢的貧困生來說已經非常喜人。經過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發現在這些高就業率背后,隱藏著很多深層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期望的薪資待遇和實際簽約時的薪資待遇有一定的差距。調查“實際簽約時的薪水”時,2000-2500元的薪水是78.9%的貧困生簽約時用人單位開出的實際工資水平,與上文貧困生期望薪資待遇相比差距過大。第二,就業率存在一定的“水分”。在本次調查過程中就“具體找到的工作”在校園對貧困生進行了隨機采訪,在隨機接受采訪的約30名貧困生中,有至少5人表示畢業后的工作是做保險業務,替某個產品做銷售、肯德基、麥當勞打工等沒有勞動協議、沒有固定薪水、缺乏勞動保護的工作。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同學表示簽訂的所謂就業協議實際是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給學生下達的硬性指標,存在一定的造假行為。第三,工作環境及發展前景堪憂。部分貧困生出于畢業后急于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考慮,一心想盡快就業,對就業地域、就業環境、工作發展前景等大多沒有仔細考慮,只要用人單位開出差不多的薪資水平,貧困生基本上會立刻簽約。在調查中,在問及“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時,76%的貧困生選擇“薪資待遇”,僅有23%的同學表示“會考慮工作環境和發展前途”。這雖然有利于提高所屬高校的整體就業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貧困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但對于貧困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四)實際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就業競爭力嚴重缺乏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廣東地方高校貧困生實際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大多去往生源所在地,去珠三角城市發展的比例較小。在問及“實際就業的地域范圍”時,有“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佛山、珠海等較大城市”、“其他地級市”、“家鄉所在縣城”等幾個選項。有84%的貧困大學生實際回家鄉就業,只有12%的貧困生實際去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就業。這固然與珠三角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貧困生自身缺乏家庭經濟支持較難在大城市站穩腳跟有關,客觀上也有利的補充了廣東偏遠縣市人才資源匱乏的窘境。但是,貧困生大多來自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鄉村和縣市,受制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貧困生返鄉后雖有改善家鄉面貌的強烈愿望,但卻缺乏自身才能和抱負施展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支持,大多難以進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機構和部門,為家鄉建設出力的抱負大多難以實現。相比珠三角較為寬松的就業環境和較為公平的人才競爭機制,貧困生的長遠發展也因此受到極大影響。即使少數貧困生畢業后去往珠三角地區發展,但因長期經濟貧困帶來的性格過于拘謹、不善人際交往技巧、社會生活閱歷較淺、就業核心技能培養不足等問題而嚴重影響其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競爭力。
三、建議和結論
通過上述調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發達省份,大量廣東地方本科院校的貧困生就業壓力尚且較大,薪資待遇也不盡如人意。不難推測,全國大量的地方院校貧困生就業問題會更加嚴峻。針對廣東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的就業現狀,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正視廣東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就業面臨的困境,把握優勢,轉化劣勢
廣東地方本科院校貧困生就業雖然面臨著眾多的壓力和挑戰,就業困難的情況也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的解決,但與全國更多的不發達地區相比,在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就業支持力度等方面顯然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貧困生的就業工作,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幫助貧困生就業的各項政策制度,不斷加大對貧困生的支持和幫扶力度,要在支持貧困生就業方面給全國樹立榜樣,帶個好頭。另外,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第一,把區域劣勢轉化為區域優勢。廣東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在珠三角核心經濟圈之外的二線城市,就經濟發達程度來說,存在明顯的區域劣勢。但是與發達的珠三角城市相比,這些二線城市交通出行便利、人居環境適宜、生活成本較低、工作壓力較小。各高校應當通過大力宣傳和教育,幫助貧困生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投身廣東二線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大潮,在地方建功立業。第二,把經濟劣勢轉化為素質優勢。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雖然根據崗位需要會有所不同,但他們普遍最看重的素質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進取心、靈活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獨立性、自信心、承受壓力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據多個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負責人介紹,當前招聘企業在選材用人上更加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發展潛力、吃苦精神等因素,惟學歷、職稱的選材辦法已逐步被“人適其崗、人盡其才”的觀念所替代。貧困生雖然經濟上貧困,但他們吃苦耐勞,勤奮踏實,誠實善良,在求職時要盡量突出這些綜合素質,把經濟劣勢轉化為素質優勢。
(二)建立貧困生專業調整、半工半讀、提前畢業制度,提升就業競爭力
近年來,伴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畢業生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業用人結構在改變,高端性崗位減少,基礎性崗位增多。另一方面受經濟轉型升級影響,粵東西北地區崗位需求增多,珠三角地區崗位需求減少。傳統制造業面臨成本上漲、競爭加劇、出口萎縮等諸多困難,需要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除此之外,能源、水利、交通、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針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各高校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優化培養方案,使得所培養的人才能夠不斷跟上社會對各類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打破貧困生扎堆擠師范專業的局面。貧困大學生既有經濟上的“硬貧困”,也有能力上的“軟貧困”。各高校應通過學費減免、輔修雙學位、跨專業選課等方式鼓勵貧困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掌握現代服務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知識技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掌握多種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各地方本科院校應針對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情況實行靈活的學分制、提前畢業制度等。如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校實施的新生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重新調整專業的做法,西南交通大學(寬口徑靈活專業方向)等改革都取得成功。針對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的貧困生允許他們求學期間邊工作、邊學習,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修滿學分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對于那些成績優秀的貧困生,允許他們只要修完相應的學分,通過專業實習和論文答辯即可提前畢業參加工作。除此之外,各高校還應對本校貧困生實行包括心理輔導、就業技能培訓、口才訓練、禮儀培訓、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專門的輔導,幫助貧困生更好的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建立貧困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機制和貧困生就業狀況跟蹤、監測機制
在本次調查中,各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但是卻都沒有專門針對貧困生的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更加沒有關于貧困生的就業狀況跟蹤、監測機制。由于缺乏科學的分析與統計,也難以形成有效的針對貧困生的就業援助、就業幫扶、就業技能培訓等專項工作,使得貧困生在就業時競爭力嚴重缺乏,通過上大學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成為泡影,甚至因學致貧。因此,廣東各地方本科院校必須切實轉變觀念,除了做好整體就業率統計工作之外,還應專門進行調查分析和統計,撰寫貧困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建立貧困生就業跟蹤及監測機制,為貧困生在校期間提供就業指導、就業培訓工作提供依據。同時還要做好人才需求預測,加強就業市場和社會需求調查,形成本校“行業—專業—就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為學生接觸社會、了解職場,開展專業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有利平臺。
(四)建立貧困生的普惠性長效助學機制
針對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只能解決貧困生入學時的短期困難這一現實,各地方高校應建立針對困難生長期發展的長效性助學機制,包括為困難生提供就業指導、就業技能培訓、實習補助,咨詢服務等各種助學形式,切實解決貧困生的能力貧困。各高校還應建立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檔案,詳細掌握貧困生的求職意愿、特長優勢,有針對性的向畢業生生源所在地企業推薦優秀人才,不斷搭建企業與貧困生互通交流的信息平臺。如廣東揭陽成立大學生發展基金會,除了按月給貧困大學生發放助學金外,還不斷創新扶持貧困大學生成才的方法,如與揭陽市青企協簽訂假期實習協議,100多家企業將提供社會實踐平臺,給貧困大學生授“魚”又授“漁”。團揭陽市委還聯合揭陽市大學生發展基金會與揭陽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簽訂大學生實習協議書,架起受資助大學生和數百家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多渠道為受資助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和崗位實踐的平臺,讓大學生不斷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更好地回報家鄉,回饋社會。除此之外,各高校還應通過“三支一扶”工作引導和鼓勵貧困生踴躍到基層開展階段性服務,了解基層人才需求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的彌補自己的知識薄弱點,更好的為廣東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貧困生家庭也要不斷加大對子女的情感投入和支持
貧困生能否順利就業,不能僅依靠學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以及來自家庭的情感投入和支持。家庭是對大學生做出各種選擇、樹立目標并完成目標的最大支持者。貧困生在校學習期間,高校應通過輔導員、班主任與貧困生家庭建立定期交流和匯報制度,讓貧困生家庭了解子女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對子女將來的就業有一個合理的預期,改變部分家長以為只要上了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認識誤區,以及只有到大城市才能有更大發展的錯誤認識,給子女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不給子女施加壓力。貧困生家庭也要不斷鼓勵子女努力學習、堅強自信,讓他們認識到無論在哪個城市發展,在哪個崗位工作,只要努力認真照樣能成為有用之才。
作者:王蘊慧單位:肇慶學院
- 上一篇:勞動節慰問信專題4篇
- 下一篇:高校音樂學鋼琴教學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