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之機械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6 04:54:35
導語:職業教育之機械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機械類專業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的探索1.淺談中職教育在課程結構與設置方面的不足目前中職生源是中考中高中錄完后剩下的生源,生源的質量、素質及學習興趣大為降低;目前中職的教學體制為三年,基本上各中職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兩年至兩年半,一年至半年畢業實習。這就使得目前的中職教育出現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而生源質量下降和在校時間縮短的矛盾,這就要求課程結構及設置要符合實際情況和需要,以達到要求。其次,由于經費和設備等原因,中職教育課程結構中往往存在著重理論課、輕實踐課等現象,這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另外,中職教育教材由于要考慮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一直存在著教材內容陳舊,過于理論化,過于強調系統化,在一門教材中,各種內容面面俱到,以至各課程之間相互重復、交叉;而且有些教材還存在著與實習脫節、與生產應用脫節等間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擠掉和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2.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針對上述中職人才應達到的基本能力和中職教育中目前遇到的相關問題,,結合洋浦及周邊企業的用人要求,對機械類專業課程結構及設置作如下探索,采取以下對策:2.1.“基礎+核心”課程模式的建設文化基礎(語、數、外、計算機應用)課程、德育心理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必不可少,是課程的基礎,但應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進行合理的壓縮或精選,緊扣職業技術崗位所需的文化、理論知識結構來選擇內容。而技術能力課程是核心的專業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專業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基礎+核心”課程模式作為一種能力本位課程,它的教學應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為中心,也就是從過去“灌輸式”的教學形式,向引導、探究的方式過渡。調整教和學的關系,注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基礎+核心”課程模式的建設中要注意一下問題:(l)課程設置應突出實訓課,強化技能衫11練。中職人才的崗位是一線,技能是相當重要的。機械類專業實踐性很強,在課程結構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實訓課和實訓課安排的合理性,強化訓練,煉就學生過硬的技能。保證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把中職機械類專業的實習安排到每個學期,并保證實習實訓的課時量,要使學生真正達到中級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在實訓內容的選擇上,必須符合企業生產技術的要求,按能力要求選擇項目,直接為培養技術技能服務;并且理論課與實踐課要注意交叉并進,相互補充,如鉗工工藝學的測量部分和工具部分等內容。這避免了教學中的重復,又使學生真刀實槍,一講就懂,真正地掌握知識和提高技能。(2)適當設置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強化英語和計算機教學。中職的英語課程不能簡單仿照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因為中職學生沒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又人學基礎差,要達到英語能力要求不是一件易事。提高英語能力,除老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外,則要強化教學,在整個學程中不間斷,”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而對于計算機應用來說,盡管目前的計算機教學比較重視,但仍存在一些畢業生連簡單的辦公操作都不會的現象。筆者認為,機械類專業的計算機教學除保證教學的課時外,一是要保證計算機的上機時間,使學生得到足夠的訓練;二是教學重點要放在計算機應用上,讓學生會用,掌握操作,盡量用新的教材,跟上計算機高速發展的步伐,掌握新的操作方法。(3)要重視第二專業課程的設置。為適應社會的需要,針對性很強的設置與專業相近的第二專業課程,或設置第二、第三專業的選修課程。如焊接專業設置鉚工工藝和鉗工工藝課程,安裝專業設置焊接工藝課程和電工基礎等。使學生掌握自己專業的前提下,掌握相近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寬專多能。(4)不能忽視相關內容的課程。綜合素質是人生的創業、發展、成功的重要素質,中職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予考慮,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設職業指導、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公共關系學、現代禮儀、企業管理、創業和心理教育、寫作、演講與口才等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2.依據企業相應崗位的技能要求有機整合課程內容,開發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保障教學質量和學生獲取職業技術技能的基礎。現有的中職機械專業教材涉及的專業理論面過大,內容重疊較多,重點過多過散,導致學生學習難度較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利于課程的安排。而且課程設置應符合周邊企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伴隨著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因此編寫校本教材可以使教材的建設緊跟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就業。為此學校應成立機械專業校本教材開發、編寫小組,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重點開發、編寫專業課和實訓課教材。校本教材不但要切合周邊企業的產業發展,突出專業課程,保證專業課課時量和學習周期,而且要重視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僅是學到知識技能,更要獲得學習、研究的方法。
建設合理、高效的實驗、實訓、實習基地。1、根據需要增添適于教學和科研的設備,設備投人應具有真實性、先進性和通用性等特征。參照周邊企業常用或通用的生產設備,結合教學用途在學校建設模擬生產實驗室或實訓車間,使設備設施趨于接近真實的職業環境,使教學更貼近實際生產,有利于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設備設施應具有高技術含量、緊跟時展前沿,確保生產實訓項目能體現新技術、新工藝,在技術要求上要與企業實際生產相一致,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學到和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技能和實際應用的本領。在環境和設備選擇上不僅能滿足校內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還要能承擔各級職業技能的培訓任務,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強實訓場所的適用性。2、加強與周邊企業開展合作,在學校有技術、有設備的前提下,主動出擊,引入先進的加工生產技術,積極推進“產教”結合,使學校的專業實驗室成為本地區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中心,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一方面促進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可利用企業作為學校新型的實習基地并促進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新時期對中職教育的要求和新的教學模式對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教師不僅具備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高級技工以上的操作水平,保證授課過程中準確、規范、熟練的操作。因此,專業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把兩者融為一體,努力通過“講師/技師”的“雙師”評定。另外,專業課教師應加強與周邊企業的聯系與交流,關注企業的發展動態,掌握企業的生產工藝規程,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做到“活學于企業”而“活用于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職業學校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快速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須采取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的符合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的教學方法,即一體化教學。實踐證明,在一體化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1.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職業教育中,項目是指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或完成一件具有實際意義的任務。確立實用、優秀的項目是項目教學法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項目教學的教學過程重點在于師生共同努力完成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項目的開發。因此,在實施項目教學法時,首先應該確立切實可行的項目。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一體化教學中用好此方法,可以達到教與學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數控教學中,如果讓學生把數控機床原理、構造等高深的理論知識都掌握了再學數控機床的操作,學生可能早被這些復雜高深莫測的內容嚇倒了,根本沒有興趣再學數控技能。若采用項目教學法,直接圍繞加工一個零件講解有關知識,讓學生自己探究,經歷確定任務—制定工作計劃—實施計劃—進行質量控制與檢測—評估反饋的整個工作過程,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切實掌握相關知識。2、巧用“梯式教學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來促進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梯式教學法”就是根據實訓課程設置階段“梯式目標”,各目標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形成梯狀。本人在數控車床實訓教學中就設置了這樣的“梯式目標”,識圖一工藝編制一程序編寫一計算機模擬仿真操作一可切換的開放式小型數控車床操作一生產型數控車床操作一加工產品。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狀況不一樣,在每個實訓階段實現目標所花費的時間不一樣,在教學時沒有生硬的強求全班統一步調。這樣,一個班的學生就可自然地分布于一個個實習項目中的每個“梯式目標”,無形中對學生起到激勵、促進作用。團隊精神是取勝的法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將學習者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全力去取得成就和成功。在實訓教學中根據學生基礎好差搭配均勻分組,在采用“梯式教學法”的同時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并在各組間開展競賽。這樣既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也可解決只靠教師一人指導全班所有學生的問題。三、結束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招生和就業壓力的嚴峻,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專業技術技能是學校發展和生存的關鍵所在。因此中職教育必須因地制宜進行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在于培養適應時代的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向社會輸送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的優秀技能人才。而洋浦是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機械類專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應認清形勢、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放眼未來,促使機械類專業得到長足發展。
本文作者:阮瓊琳李彥工作單位:海南洋浦技工學校
- 上一篇:淺議計算機技術的機械探究
- 下一篇:礦區機械中機電一體化的作用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