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問題探究
時間:2022-10-08 09:41:06
導語:小學作文教學問題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而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他們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然而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卻存在著認識上的模糊和訓練上的盲目等失誤,現歸納如下:
一、訓練的隨意性
一些教師的作文教學沒有整體的、全局的計劃和安排,碰上作文課,全憑“心血來潮”和“靈機一動”而隨意出道命題作文,然后“提示”幾點,放手讓學生去寫。作文訓練在隨意、顧此失彼、主觀地憑教師的個人經驗和直觀感受進行。至于訓練要達到什么目標、什么目的,需講究什么藝術手段、采取什么方式,有什么要求等,卻缺乏研究。
二、出題的陳舊性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們似乎都遵循著這樣一條“祖訓”——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在寫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完全正確的。但許多教師在理解上存在著片面性,缺少創新意識,給學生布置的題目往往是《我的爸爸(媽媽)》《我的老師》《一件小事》《我的好伙伴》等像狼外婆的故事一樣陳舊的話題。學生年復一年地重復,寫出的東西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讓人不忍卒讀。
三、訓練的模式性
初學寫作的學生,一般并無寫作體驗,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提煉是不自覺的,浮光掠影的。于是一些教師“拔苗助長”地對學生從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等諸多方面進行指導,使作文課成了方法課、技巧課。還有些教師在學生寫作之前,喜歡給學生朗讀相關范文。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視野和創新意識,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幾乎是一個調子,毫無創意和個性可言。
四、立意的虛假性
舊學作文常常以古人先哲的名言為題,以代圣賢立言為好文章的評價標準。今天我們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作文本應“發之于口舌,形之于筆墨”。可現在,強調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的文章,已遠遠遜色于強調主題提煉的文章。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上綱成大道理,連想象作文也被逼入這條大一統的路上:見了石子,就頌石子的鋪路精神;見了綠葉,就贊綠葉甘作陪襯的精神;見了蠟燭,就頌其燃燒自我、光照人間的共產主義風格……天下哪有那么多哲理?奇怪的是,我們的評價標準還在推波助瀾,把虛假的東西,當成好文章來標榜。這種好文章的判斷觀念不改變,任你怎樣前饋、后饋,作文課都只能把學生培養成唯書、唯上、唯心的“三唯”庸才。
五、提高的無序性
作文由較低級的結構轉變為較高級的結構,稱為有序。而縱觀作文的教學現狀,仍拘于應試作文的泥淖之中,認識訓練、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訓練的落實讓人憂慮。作文課上,一些老師只是隨意地出道作文題,讓學生在半自由化狀態中習作,結果造成有訓無序,訓練達不到目的,作文水平遲緩不前。各年級的訓練沒有層次性,沒有由低級向高級寫作轉化的內在機制。
六、評改的偏頗性
我國自古就有“文章不厭百回改”之說。人們寫文章,都要進行修改,就是作家也不例外。作家何其芳曾說:“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我們不僅要善于評價學生的作文,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動手修改自己的作文,讓學生學會修改文章的本領。可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受“教師出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這一傳統訓練模式的禁錮,片面地認為“精批細改”是語文教師負責任的表現。于是不管教學工作怎樣忙碌緊張,教師都要面對“作文山”,每天“挖山不止”,力求做到精批細改。他們或者將學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刪掉,或者改得面目全非,作文本上“滿堂紅”,或者寫了滿目的評語,或者羅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師雖然很辛苦,可學生們卻覺得自己的作文一無是處,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反而降低了。結果正如葉圣陶總結的那樣,可謂是“徒勞無功”。要調動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說,教師還要把學生當作主體,使他們成為寫作文的主人,不要“只顧到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教師在作文評改中要貫徹以正面指導為主的原則,充分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引導學生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我們教師就必須摒棄傳統作文教學中的陳規陋習,徹底擺脫過去一些錯誤思想的束縛,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是,作文教學的春天必將來臨。
作者:朱蘭春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曹莊鄉第三完全小學
- 上一篇:2015學校十一國慶節活動總結3篇
- 下一篇:機關單位法制宣傳日工作總結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