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音樂古典與流行結合

時間:2022-12-26 08:16:03

導語:淺析大學音樂古典與流行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大學音樂古典與流行結合

音樂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高校大學音樂素質、藝術欣賞能力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新課改推動下,探索音樂教學新方法、新路徑,提高音樂教學效果,也成為高校音樂教學關注的新課題。這也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認清古典流行音樂結合的必要性,正視兩者的關系,認真總結經驗,通過兩者有機結合,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1.古典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必要性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是兩種不同構架、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古典音樂規模宏大,清新典雅,流行音樂情感豐富,易于傳唱。兩者雖然在表現形式、受眾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基本結構和本質是不變的,它們都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音樂形式。如今,許多古典音樂在表達形式上日趨流行化,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也更加緊密。大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但是由于審美方面的愛好不同,音樂素養差異,加之年齡所限,缺乏閱歷,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因此,音樂教學中,應該針對不同對象的喜好,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以豐富音樂教學內容,滿足大學生的情感和表達需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道德品質。

2.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途徑

2.1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形式。由上述可知,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有著不同的特點,兩者的受眾在審美興趣、喜好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針對兩者的差異性,教師可以課內外教學內容一體化理論為指導,構建課內外教學內容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都引入到高校音樂課堂上去。確切來說,高校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樹立開放的教學思想,要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審美心理特征進行音樂教學內容和形式創新,廣開音樂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多種音樂種類的機會。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音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關聯,將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如《告白氣球》、《不將就》等用到音樂教學中來,一方面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地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在講述到與古典音樂有關的音樂樂理知識時,教師要積極借助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教學設備來形象講述古典音樂知識,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經典古典音樂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加深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特色、樂理知識的認識和了解,構建富有傳統韻味的音樂課堂,真正使學生了解古典音樂,愛上古典音樂。2.2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音樂素養。就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比較而言,大學生顯然更喜歡流行音樂,究其原因,許多學生從小就接觸到流行音樂,他們對流行音樂也更感興趣。在許多大學生看來,古典音樂雖然高雅別致,但是已經過時。高校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綜合教育,首先要改變的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偏見,而要想改變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偏見,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古典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這也要求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在選用的教材、課堂練唱教學中,合理掌控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比例,抓住一切機會給學生普及一些古典音樂知識。如在課堂休息時間,教師可以根據當天天氣情況、社會熱門話題播放一些應情應境的古典音樂,或根據該堂課所要講述的內容,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對比分析,以引起學生對古典音樂的關注,使學生慢慢接觸并接受古典音樂。2.3借助校園文化進行音樂教學。如今,隨著社會發展,高校音樂教學的開放性不斷增強。在高校文化建設中滲透音樂教育,進行音樂教學資源開發,是大學音樂教學創新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將音樂教育與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支持學生創建音樂社團,鼓勵學生以社團為單位開展各種音樂學習、交流活動。與此同時,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開展各種音樂表演、欣賞和文化活動,舉辦各種音樂比賽、音樂會,推進校園音樂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或者引導有音樂特長的學生積極參加社區、地方舉辦的音樂比賽、文化活動,并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使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要以音樂教學改革為出發點,積極探索古典與流行的結合途徑和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兩者相互結合、創新教學實現音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白帆.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路徑探討[J].音樂時空,2016,01:152-153.

[2]趙靜.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J].大眾文藝,2016,06:239.

[3]劉興武.基于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探究[J].戲劇之家,2017,03:202-203.

[4]饒麗.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路徑探討[J].現代裝飾(理論),2015,10:279.

作者:姜浩平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