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4-11 03:46:11

導語: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

摘要:生活中的環境藝術設計,是關系到生活質量與情操陶冶的重要指標。將人類行為學與空間學結合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新型教學模式。雖然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在我國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是它的熱度值伴隨人類對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而提高。該專業由于發展迅速,缺少反思和沉淀,致使魚目混雜。通過對當前高校現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教學方式等進行探討,指出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提供新模式。

關鍵詞:行為;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是一門集綜合性、藝術性和個人創作性為一體的多元化的課程,它既可以說是一門課程,亦可以說是一種能力素養和一種文化創作意識。它把握著環境中的真善美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是對于人們生產生活環境的一種美化和生活素養的真實寫照。環境藝術教學在一定范圍內是沒有具體形式和概念的,通過針對行為和空間能力的培養來提高環境藝術素養,并對環境藝術素養教學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

一、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發展現狀

1、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概念市場和社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對環境藝術設計要求變化尺度很大,自08年以來,全國各大院校,無論是藝術類、綜合類還是各種高職高專類院校,七成以上設立環境藝術這個專業來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環境藝術本是一個綜合性、高素質型專業,它向社會輸送的人才方向分為建筑類、室內藝術和景觀設計類。這類人才在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和面向區域經濟的指向上目標明確。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是市場現階段最為緊缺的,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專業人才在借鑒國外一些新鮮元素的同時,依靠在學校內培養的能力基礎和行業敏銳度來摸索市場。2、新世紀文化沖擊下的環境藝術設計的培訓模式分析貿易大門被打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產品的新穎度與產品的質量決定著產品的銷量,決定著市場和經濟甚至社會經濟的走向。未來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模式和視角決定著這個行業的高度,這種情況亟待教師和行業領頭人員作出改革和定位。現在作為熱門學科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不缺少生源,而對于如何教,教什么和怎樣放手,是教育行業的棘手問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生的綜合行業素質要求的木桶原則,規定了它的局限性和難度,固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該行業的發展模式。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改革,是首要的,也是迫切的。3、新環境下的環境藝術教學模式改革改革是多角度的,首先從生源來說,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分數出現差距導致的教學問題,要從根本解決。例如從開學時服從高中就已經適用的分班循環制度,學生們產生的競爭壓力和凝聚力的效果成為了學習的動力,開展良好學習氛圍,進行學生的責任學習和督導制,讓學習成為興趣。學校還可以展開競賽獎勵政策,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評析,不僅產生競爭意識還可以產生榮譽感。環境藝術專業自從被設立以來,學生實踐的能力不足一直有一道無法攻克的難題,書本認知和手動實踐能力和辨別能力是環境藝術專業學生的重要素質,多數學生在書本認知和辨別賞析能力上都有良好的表現,缺乏實踐能力的木桶效應讓大多數具有如此短板的他們難以全方位發展,不能自我實現一項作品或者計劃,更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要求了。

二、行為對于環境藝術教學的作用行為

總體來說是一種應激性,對于外界刺激的反映。對于人類行為的研究學科分為心理學科、文化學科和生物學科等,無論這些學科是在以它的內在動機還是外在環境為研究,都是以滿足人類目的為前提的。而在環境藝術下探討人類行為,無論是對于目標導向行為還是目標行為,都在潛移默化地滿足人類的某些特定愿望和心理。因為人們意識的不同,設計出來的產品就不同,所以,與其說這個目的促進了人類生活的進步和事物的更新換代,不如說是環境藝術在行為學下更加貼近人類的生活,人類的渴望。建筑是人類對于環境藝術的最佳作品和內心寫照。在人類行為對環境藝術的影響中,比較明顯的應該算是人體仿生學在建筑環境學中的引用。作為人們比較容易接近的幾個區域,像是餐廳、賓館和圖書館等大型活動場所,通常會因為不同人群的屬性而設計出符合的風格。例如主題餐廳和賓館的引用,不難發現,它的設計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仿照舊式的房屋等級分類,可是根據人群的類型不同,風格和行為不同,分為普通套房、商務房和總統套房,而房間存在著很大差異。而對于像圖書館這種帶有一定主題和目的的地方,尤其是學校內置圖書館,會發現在工科學校和藝術院校這兩個帶有明顯主題分化的學校的圖書館風格是如此迥異。無論是在實用價值還是目的上,圖書館對于兩者的意義區別并不大,但是對于工科院校來說,它的主題和風格主要側重于嚴謹和務實,它的實用性和藏書量要遠大于一般的藝術院校的圖書館。后者雖然風格和氛圍更為活躍和輕松,它對于藝術院校學生們的藝術的敏銳度的引導和指導是最為重要的,所以在一些藝術院校中,不難發現它們的圖書館更像是一座藝術的博物館,它對于情操的陶冶要勝于它在藏書和指引人們讀書方面的意圖。

三、行為與空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滲透

1、行為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中的滲透“人性化”一詞被提出后,環境藝術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更加明確,對于建筑學中符合人體力學和人體構造的設計更加符合商業市場的需求。在通過視覺、力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等的一系列的課題分析后,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區域的客戶選用不同的材料而制定不同的搭配,同時促進了新材料和新型設計的發展,也為人類的行為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道理和方法。對于此,最為形象的莫過于南北方的建筑區別和文化之間的聯系對比,在大環境下形成的不同地域的人在他們的環境中做出了對自然和自我最真實的藝術評價反應,形成了豐富的建筑文化。2、空間能力培養對環境藝術教學的積極作用空間能力的培養可以在多媒體和仿真虛擬空間中得到一定的改善。課堂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理解空間的學習形式,掌握它的基本要素和學習理念,課下的時候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更好地完善。而對于不同材料環境中的空間感覺,需要深入書本了解后再通過實踐深刻體會。在新科技和新物質發展的今天,學生們會發現新型材料的發展(尤其是裝修建筑材料)的生成亦是與時俱進的,所以要把握專業的敏銳性,積極參與對于材料和空間能力之間的模擬實踐。最后經過反復地模擬訓練和持之不懈地努力,在空間能力感知上達到一定的能力水平。空間能力想象和意識是環境藝術學的重中之重,無論是平面二維、立體三維還是四維,融入到資料圖紙中的都是二維平面圖,它需要的是學習者或者參與者的良好的空間能力。例如:“內空體”空間的設計中,在六面空間的設計的方案里對于天棚的設計是否算作有效空間,材料的空間膨脹和它對于整個房屋呈現出的效果是否帶來“臃腫感”或是“舒適感”都是需要設計者針對建筑主人的目的及要求,再結合環境天然的條件和自己的構想和專業能力,融匯成帶有自我意識的建筑風格。可以說,在培養環境藝術設計者來說,空間感和空間能力是他們在職業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四、學生的興趣培養與個人能力培養的建議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課程,更是一種能力。當被認為是藝術時,與它作為課程的身份是不同的。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如果要粗略地提高大眾的環境藝術創作能力,不只是在行為和空間環境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要在學生身上、教師身上和學習氛圍中得到問題的改善。環境藝術學生是掌握綜合多重素質的綜合型人才,他們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只有在被尊重達到自我滿足時才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和體現。所以在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指引和對他們的學習壓力的疏導,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五、總結

國內對于環境藝術的重視引導了市場走向。在對行為和空間能力培養的初步分析后,筆者認為在學習者們的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在行為理念、行為導向的理解還是對于空間構圖中的概念都應該采取積極合理的態度。環境藝術是一門綜合復雜學科,它的木桶效應帶給這個專業帶來了難度和挑戰筆者認為,在環境藝術學習者們的孜孜不倦努力下,國內的設計專業無論是在建筑行業還是其他的領域,都會大放異彩。

作者:陳書芳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智睿.模型空間研究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3).

[2]王嘉敏.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意識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5,(5).

[3]汪溟.關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能力培養的探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