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分析
時間:2022-04-16 04:53:16
導語: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幾方面。德育從廣義上說,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是由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態度的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規范的教育)三部分組成。而狹義的德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由此可見,“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這三個概念,其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是有差異的。本文所說的“思想品德教育”,實際上就是廣義的德育。全面認識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首先需要明了什么是“思想品德”。這是寫作本文的一個前提基礎。“所謂思想品德,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思想體系指導下,按照社會的言行規范行動時,表現在個人身上的穩固的特點和傾向。它是社會思想道德體系在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就其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而言,它是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和法紀品質的總和;就其心理構成而言,它是知、情、意、信,行的統一。”[1]基于此,思想品德教育本質上是教育者根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規范,影響受教育者,使之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的有機總和。這也就表明,“所謂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就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思想教育任務、內容,采取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內部心理矛盾運動,培養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2]。從教育對象上來說,我國思想品德教育體系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以山東省為例,2011年,在校就讀的中學生有345.16萬人,而農村中學生就占了半數左右[3]。這里所說的農村中學生特指戶籍在農村并在村鎮接受學校教育、靠家庭農業生產所得或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所得維持學業的初高中學生。新時期新階段,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適應時展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國發展學校教育的核心。同志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成功,大家都要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問題,開展工作。”其次,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再次,它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綱要》還特別指出,今后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這就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二、當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
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并堅持德育為先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一個優良傳統。伴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歷史進程,我國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不斷調整和改進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成為學校優先安排的中心工作。表現在農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校方在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過程中,堅持從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出發,高度重視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將其放在了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突出地位,并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而在師資隊伍配備、教育經費投入、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革上,也都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莘縣大張家鎮中學為例,思想品德課專職教師由原來的2名增加到5名,其中不乏畢業于全國各地高校的政治專業的大學生,他們將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參透到課堂教學中,對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同時投資為廣大師生開設了報刊、圖書閱覽室,為思想品德教育開辟了第二課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升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新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更重要的是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生自身的努力鍛煉下,我們發現,當前我國農村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的說來正呈現出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突出反映和體現在,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乃至改革開放前期的農村中學生相比,當前農村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在多重積極因素的有效促動和影響下,正在發生著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呈現出一種良好的新的發展趨勢。比如,作為農村中學生,雖然生活和學習條件不如城市,但是,隨著越來越迅速便捷的交通和多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條件下,其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和手段增多,較易接受新生事物,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在其一般具有的忠厚樸實、不甘人后、坦白直率等鮮明道德品質之外,也在逐漸養成樹立遠大理想,勇于創新并為之而努力奮斗的優秀品質精神。大多數農村中學生大都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很多學生已不再像人們傳統印象中的農村中學生那樣木訥、保守、羞澀、怯于表現,而是也在嘗試著主動與人溝通,注意搞好同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在莘縣大張家鎮中學支教中,我們發現,上網對于許多學生來說已不是新鮮之事,手機的擁有者也不在少數,有許多家長已經有意識地帶孩子出外旅游,據問卷調查顯示,已有20%的學生有出外旅游的經歷,增長了見識,認識了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必須指出的是,盡管目前城鄉教育差別在我國已有極大改觀,但是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水平,因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一省一地往往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山東省為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魯中魯西不同,靠近城市中心的地區與遠離城市的地區又不同,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魯西地區,囿于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原因,處于社會轉型期的農村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品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骨干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問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思路不明晰,找不準切入點的問題。許多中學為了提高政治課的成績和升學率,往往只重視政治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再者目前農村中學基本上屬于“封閉型”的辦學方式,很少與社會發生聯系,很少與農村變革實際發生聯系;教師大多仍舊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封閉型”、“滿堂灌”傳統教學形式。這種只注重知識傳授,不講究能力培養,關起門來辦學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中學生智力的開發,嚴重局限了他們的視野,造成了農村中學生的能力普遍較差的狀況。尤其是在一部分學生中存在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上的偏差,十分令人堪憂。上述現象在我所支教的莘縣大張家鎮中學不同程度地都有所反映和體現。例如,據調查問卷顯示有43%的學生同意“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你如何看同學間的物質攀比現象”這一調查中,只有47%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與別人攀比”。現實中貪圖享受,相互攀比的學生大有人在。加上學校教學環境差,近三年能夠考進縣級以上高中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看不到前程,最后只能子承父業,他們想早日下海撈金的想法使學生普遍存在缺乏信念理想、公德意識差、、貪圖享受和拜金、心理不健康和厭學以及缺乏誠信的問題。總之,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關注,尤其是應深入分析、查找其中的原因,進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當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的成因
造成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應該說是復雜的,多方面的。這既可以縱向上從歷史的、傳統的影響因素中去查找,也可以橫向上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方面去分析問題的原因。首先,從社會層面看,在目前城鄉二元體制的教育結構下,城市與農村在經濟、教育、文化、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都還存在有較大差異。與城市中學生相比,農村學生普遍家庭經濟拮據,在成長過程中,其所處的文化環境相對落后、單調,生活學習條件艱苦,他們雖然經過努力考入了鄉鎮中學,但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大都還保留著舊時的習性,因此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表現出不平衡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易產生焦慮、自卑或不幸福等情緒。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與主動,導致合群性較差。另一方面,中學生由于可以通過更多途徑和手段了解周圍世界,這使他們在身心尚未成熟時期更易受社會上不良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從傳統觀念來說,“從小立志上學好好讀書,將來一旦考上大學,就會有一份好工作,甚至可以進城當干部做官,出人頭地”,一直是許多農家子弟學習的最大希望和奮斗目標,但在當前農村青年就業出路多樣化的背景下,當他們看到社會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理想工作,便覺得“讀書無用了”,尤其是當學習成績欠佳、升學無望時更覺得繼續上學讀書沒意思,甚至認為“上學費力不討好,不上大學將來也能掙大錢”。比如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在縣城有房或者私家車的學生有12人,其中9人的父母均為個體商人,且文化水平均低于初中。在重功利、講實惠價值觀的影響下,一些學生在接受了義務教育之后,便迫不及待想要投入自己設想的生活中,不愿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寧愿走向社會去打工或做生意。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和監管機構監督不到位等,致使一些不法商家為了牟取高額利潤,置社會責任于不顧,通過網絡或非法刊物將大量充滿暴力、色情、低劣庸俗的文化垃圾推向市場,這對于身心尚在發展中的學生侵蝕性極大,嚴重影響著他們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據李康熙等人的調查,上網是為了玩游戲的占經常上網人數的66.50%。在網絡游戲中獲勝升級,就如同賭博贏錢、交易獲利一樣,使他們內心得到一種滿足,有一種成就感。而為了能上網,個別學生竟冒充家長給逃學上網的學生寫請假條。其次,從學校層面看,一是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是認識到位但缺少實際、有效的行動和措施。受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一些學校不注意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看重的只是學生的分數,學校為了追求優異成績和高升學率,諸多優良傳統教育內容逐漸被遺棄,生動活潑的文體活動被拋棄,導致一部分學生對學校生活缺乏興趣和歸屬感。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學校重視的僅是那些學習成績好且有升學希望的學生,對那些學習基礎比較差、升學無望的差生,多數采取“維持到畢業”、“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的做法。那些失去升學希望并備受冷落歧視的差生便成為應試教育的“棄兒”和犧牲品,成了少數尖子生的“陪座生”,課堂上不受重視,學習上無人過問,考試成績又上不去,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方式落后、教學內容陳舊、缺乏創新。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存在教學方法簡單,教學手段落后,課堂教學質量低的問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處于“管理者”地位,學生充當“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師通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否定,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扼殺。為了追求升學率,一些教師在不斷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同時,也加重了自己的教學負擔,整天忙于備課授課、組織考試、閱卷檢驗,根本無暇顧及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有的教師對待“差生”的慣用手法是強行補課和批評處罰,甚至借家長之手毆打體罰學生,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急劇下降,學生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三是思想品德教師不穩定,尤其缺乏有經驗的心理輔導教師。從事思想品德教育課的教師,大都專業不對口,年齡偏高,兼職兼課過多。初一、初二思想品德課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一所學校僅存的一名或至多兩名專業政治教師被安排到初三去“把關”。由于農村中學條件艱苦,加之思想品德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些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學校很難留得住專任教師,尤其是新畢業的大學生。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已經嚴重影響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正常發展。在現代社會,許多學生常發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但許多農村中學還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現對學生心理教育的“真空”,這也是當前農村中學生常發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最后,從學生個人層面看,一是受“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一些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對全面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性缺乏清醒認識,認為反正上了大學也不好找工作,還不如早點走上社會打工掙錢。厭學思想的產生,導致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出種種不良傾向。使得部分學生上進心不強,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對學習缺乏興趣。少數學生不想上學但又迫于家長的壓力而不得不繼續上學,于是學習生活只是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對待思想品德課重視不夠,認為只要考試前突擊硬背一下就可以了,只追求考試成績。一些學生雖然認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但卻不注意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這方面,有研究者已指出:“學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上存在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許多學生能夠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諸實踐,缺乏應有的道德責任感。問卷中,學生對大部分問題的正確觀點的認同率相當高,如96%的學生在問卷中堅決反對隨地吐痰,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往往不能自覺做到這一點”。三是個性偏狹、心理素質不強,不善于與人溝通。如今許多中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幼嬌生慣養,因此養成了諸多不良個性。如,個性偏狹,自私任性;法制觀念、集體觀念淡薄,組織紀律性較差;貪圖舒適享受,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學習意志差,缺乏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等等。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學生也學會了亂花錢、講排場,價值觀、人生觀模糊,是非美丑不明,思想處于混亂狀態。在導致學生思想品德出現問題的原因方面,個性偏狹、心理素質不強固然值得警惕,但若進一步深究,許多學生不善與他人溝通交流,則是導致其性格、心理不健全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在中學從教的政治教師發現,許多中學生在大眾面前不敢講話,更不善于社會交際。有的同學只與少數非常要好的同學交往,與老師的接觸都很少。這種不善交際的結果,往住導致中學生的孤獨感。有位同學在談及這方面的問題時說,“我很想與人交往,因為交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但我又害怕與別人交往,講錯了話人家要笑我的”。這既反映了農村中學生想擴大交際面,卻又怕不善交際而導致差池的復雜心理。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當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還是相當多的,其成因也是十分復雜的,涉及到社會、教育、家庭和學生個人等方方面面。而且由于地區間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同樣的問題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看待這些問題時,應該實事求是,既不能一概而論,同樣也不應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四、結語
就個人來而言,在山東省莘縣大張家鎮中學短暫的支教經歷,既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也是對自己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次鍛煉。支教中我親身經歷并感受到:較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乃至改革開放前期,當前我國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并在諸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毋庸諱言,從當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現狀看,也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而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國民素質提出的要求。2010年,我國公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堅持德育為先,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并強調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這為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契機,而當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深入開創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趙宇工作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學院
- 上一篇:品德教育教學運用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