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專業《中國畫》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26 11:07:39

導語:美術學專業《中國畫》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學專業《中國畫》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承擔著為區域經濟服務,為地方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為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即從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這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國畫》課程是地方高校美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那么在這個大背景下對本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作者通過對河套學院美術學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對課程結構設置、課程學時分配、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并在實踐中進行驗證。

關鍵詞:轉型;《中國畫》課程;改革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體系。《中國畫》課程,是現當今我國高等院校美術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傳承和發揚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的重要途徑,但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高等院校的美術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嚴重“西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畫的教學效果,為適應教育部“轉型”政策的要求,對《中國畫》課程進行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筆者認為當下對《中國畫》教學的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提前分專業方向,增加中國畫方向課程內容

由于大多數美術學專業學生入校都是先開設基礎課程,即以素描、色彩、速寫為主,直到二年級結束時才分專業方向,我們都知道,素描、色彩、速寫課程都屬于西畫范疇,到了三年級分了專業方向,由于時間太短,學生對《中國畫》課程的學習根本無法深入,每一門課程都只能匆匆體驗一下,尤其在“轉型”時期,教學模式實行“3+1”模式,即本科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三年,第四年離開學校進行實踐學習。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院美術學專業從2017級開始,把分專業時間從原來的第五學期提前到了第三學期,將中國畫方向的專業課由原來的四門增加到六門,這給中國畫方向的學生提供了更充分的學習時間,因此教學效果也比以前有明顯提高。

二、調整課程學時分配、增加理論學時比例

宋代的“畫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規高等美術教育機構,無論在招生和教學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傳統文化傳授,通過文化與技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使中國畫藝術得到了長久的發展,成就了數量眾多的優秀國畫大師。文化決定人的思維和創造力,學生的文化水平和對待文化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其思想,尤其影響其對作品內涵與格調的把握。盡管現在在美術招生時對文化課的要求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學生在高考時掌握的文化知識更多屬于基礎文化知識,而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是相對欠缺,中國畫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學習中國畫的學生一定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讓其成為學習中國畫的文化支撐。由于受總學時數的限制,無法大量增加課程門數,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就是壓縮課程的實踐學時,增加理論學時。也就是說,《中國畫》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從以往的“技法傳授”型轉變為“理論講解與技法傳授相結合”型。我們在中國畫方向的課程體系里一方面通過增加理論學時數,從而增加畫論、古典文學、舊詩詞等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如東晉顧愷之的《論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等理論書籍。通過這兩個渠道,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中國畫論往往融理、法、品、悟為一體,對學習中國畫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三、重視書法教學、發揮書法在中國畫教學中的基礎作用

中國藝術觀講究“詩書入畫”“書畫同源”,這一觀點充分表達了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的密切關系,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首先,中國畫與書法所用工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離不開毛筆、墨汁、宣紙。其次,中國寫意畫與書法在用筆方面具有“同理性”。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上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反映出趙孟頫非常認同中國書法和國畫在用筆上是相通的。其后,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論畫》中提出:“畫竹,干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道出了在畫竹過程中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不同筆法,勁挺硬朗的枝干,用篆書、隸書筆法;輕靈柔嫩的竹葉,用真書、草書筆法,這就把書法用筆的方法應用到了國畫用筆之中。社會發展,科技發達,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人們書寫漢字的場合越來越少,對文字的運用已經從傳統的書寫逐漸過渡到鍵盤輸入,導致年輕一代越來越不注重漢字的書寫,提筆忘字已經成了常見的社會現象,把漢字寫對、寫美觀對大多數人來講,似乎變得越來越難。這一現象,也直接影響到美術院校學生對書法的態度,書法水平的局限直接影響到中國畫學習效果,學生在畫國畫時筆墨柔弱,缺乏精神,還有好多學生完成一幅不錯的國畫作品,由于書法薄弱不敢落款,有的找教師寫題款,有的索性沒有落款。針對這一現狀,河套學院美術學專業在中國畫方向課程體系里增加了一學期(32學時)書法課程,相信隨著學生書法水平的提高一定會促進中國畫的學習效果。

四、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突出中國畫教學的地域特色

中國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不同的地域又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國畫通過獨具特點的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全國各民族的文化成果,高校《中國畫》課程的教學應積極吸收地方文化精華,將地方文化作為汲取創作營養的源泉,這將更有利于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人才。轉型院校的藝術教育擔負著為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藝術人才的責任,轉型的實質是要求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實用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就需要對地域的經濟文化特色進行深入調研,同時找準美術學專業與社會行業合作的契合點,將中國畫教學與地域文化融合,不僅能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一個新的渠道,也能夠擴大對地域文化的宣傳力度,同時還有利于打造專業優勢和課程特色。此外,中國畫專業學生在創作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也是高校藝術教育推進文化生態建設所應擔負的責任。總之,找到地域文化和中國畫教學的鏈接點,讓中國畫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文化需求相協調,是探索適合轉型院校中國畫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途徑。基于以上原因,河套學院中國畫教學在畢業創作階段,指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研究并應用巴彥淖爾地區的兩大文化元素———陰山巖刻和向日葵,將這兩個標志性元素作為創作主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潘公凱.限制與拓展[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張法.中國美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何力.中國畫教學改革的趨勢與展望[J].美術大觀,2008,(6).

[4]郝飛.美術教師教育課程與美術教師素質的相關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5]劉磊霞.從擇業流向看師范專科學校升本轉型后的美術學課程設置[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6]高霞.新疆高校中國畫專業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1.

[7]徐曉潔.現代工筆畫制作性技法探析[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1.

作者:李亞明 單位: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