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在首頁圖版中的運用

時間:2022-02-26 11:03:54

導語:支架式教學在首頁圖版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支架式教學在首頁圖版中的運用

摘要: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與搭建學習支架,學生在情境與支架間穿梭,學會自己欣賞傳統(tǒng)藝術精品,感受經(jīng)典的召喚,在支架式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即對有效資源的合理利用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

關鍵詞:首頁圖版;支架式教學;有效性

一、首頁圖版與美術教材的關系

浙美版教材在每冊的扉頁都設計了高清放大的首頁圖版,作品的選擇兼具經(jīng)典性與印刷的精美性,初中階段教材的首頁圖版均為傳統(tǒng)藝術精品,例如初一教材選擇了元代《鷹檜圖》、元代《富春山居圖》,初二教材選擇了唐代《簪花仕女圖》、晉代《蘭亭序》,初三教材選擇了北魏《龍門石窟》、吐蕃王朝藏《布達拉宮》,被遴選的這些作品旨在直觀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藝術,培養(yǎng)學生熱愛本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美好情感。細心的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首頁圖版與所屬教材的一個隱性的關聯(lián)——它們均為當冊教材中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藝術單元課業(yè)的一個縮影或典型案例。例如《鷹檜圖》是七年級上冊《鳥語花香》中花鳥畫的例子。而《富春山居圖》則是七年級下冊《詩情畫意》和《樹石畫法》的集大成的代表作。同理,八年級下冊《蘭亭序》是《中國書法》一課的經(jīng)典杰作,而九年級的《龍門石窟》與當冊教材中涉及到雕塑的內容有緊密關系,《布達拉宮》又與《中國傳統(tǒng)民居》有無法割舍的聯(lián)系。可見,首頁圖版的選擇一定是和當冊教材的內容有無法割舍的關聯(lián)的。它們出現(xiàn)在教材的第一頁,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心理預期,即這個學期學的新知識有和首頁圖版有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雖然首頁圖版與每冊教材都有緊密的關聯(lián),但它們相對又是獨立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幾乎每冊教材遴選的首頁圖版由于其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內涵和意義會比一般的教材選圖多很多,所以,是否可以將首頁圖版作為一個單獨的課業(yè)拎出來與學生分享探究,將其作為一個個案與學生討論,避免欣賞課或技法課對作品的理解淺薄甚至不到位。具體而言課本使用了如此大的篇幅,而現(xiàn)實教學中,因為作品距離現(xiàn)在年代久遠,學生不感興趣;教師過早過多的講解,妨礙學生獨特審美見解的產(chǎn)生;學生缺乏主動參與、體驗、評析。怎樣才能讓學生們愿意看?怎樣幫助學生看懂,如何在美術核心素養(yǎng)取向下喚起學生對這些古代經(jīng)典作品的情懷,成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支架式教學與美術教學結合的可能性

尹少淳先生在談教學應該怎么做時說了基本的教學路徑——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美術教學就是要在現(xiàn)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獲取知識技能,將知識技能加以運用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1]。可見,在新時期美術教學將以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作為課題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學是為解決問題而設計的,不再是為了灌輸刻板的知識而存在,因此,如何圍繞問題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成了教師在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在美術教學時教師對傳統(tǒng)素材的解讀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一點的距離,因此需要設置一定的情境,為學生提供研究的腳手架。要入境、入味、入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會取得一定的效果。實際上,這背后隱含的正是“支架式教學方法”。而所謂的支架式教學是受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提供不同學習支架可以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支架式教學強調教師的指導成分逐漸減少,學生的責任逐漸增強,使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要想幫助學生欣賞作品,就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和示范,為學生提供一個適當?shù)膶W習支架。經(jīng)過其他學科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支架式教學是有效且符合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因為支撐它的正是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綜上所述,支架式教學可以在美術教學中應用的可能性在于三點:其一,它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即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對問題情境的研究,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和腳手架解決問題。其二,它符合教育學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念,即學生從現(xiàn)有水平到即將達到的新水平,通過攀爬教師設置的腳手架是可以實現(xiàn)的,而在該過程中,教師并不需要做過多的干涉。其三,與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不同的是,在支架式教學中,學生是通過自主地處理一些輔助材料從而達到知識的進階,這從根本上符合“以人為本”的新課標理念。下面,筆者將結合一些課堂教學實例論證支架式教學在首頁圖版教學中的運用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支架式教學在首頁圖版中的應用舉例

(一)《富春山居圖》——學習任務單支架的運用。新課標要求學生面對美術作品時能夠“運用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方法進行欣賞與評述”。對于山區(qū)、農(nóng)村學校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這些新課標中提到的方法能被有效運用的前提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和學習資源,且面對的是一個較小的問題切入口,也即有一個明確的討論方向,而不是泛泛而談,那樣會導致教學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化。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結合山區(qū)農(nóng)村學校學生美術基礎參差不齊的學情,在設計學生深入賞析作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設計了分組學習任務單,搭建學習支架,要求學生小組抽簽選取賞析的各個角度,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以下是各組學習單內容:1.畫家生平,成畫背景,用語言匯報研究結果(建議方法:使用網(wǎng)絡搜索引擎,研讀畫后落款)。2.此畫與桐廬的關系,采用了什么構圖方法,它和西方的單點透視有什么不同?談談感受,可以采用語言和音樂等形式匯報。(建議方法:使用網(wǎng)絡搜索引擎,用教師提供桐廬風景圖片對比《富春山居圖》)。3.全畫只用了水墨表現(xiàn),分析作者是怎么使用墨的。使用PPT的形式或水墨演示匯報(建議方法:用水墨嘗試表現(xiàn)教師提供的局部圖片;放大高清圖片,截取局部對比)。(建議方法:觀察高仿作品,拍照;放大高清圖片,截取局部對比)。5.分析水面變化,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展示由近及遠水墨臨摹作品(建議方法:用水墨工具演示水的變化)。6.分析山石的畫法與桐廬當?shù)仫L景的關系。語言匯報,水墨演示(建議方法:百度了解山石皴法)。7.找出此圖中建筑分析其特色(建議方法:觀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8.找出畫中人物,根據(jù)人物動態(tài),配上成語或詩句。(建議方法:觀察高仿作品,截取局部對比)。考慮到學生能力,教師展示學生匯報范例式學習支架,用PPT和水墨演示匯報部分欣賞結果,對學生欣賞提供方法和技術支持。而課堂的主體始終是學生,學生在老師提供的腳手架上攀爬富春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刻意灌輸任何知識,學生在課堂總結中匯報的內容均為小組合作取得,教師拋下了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提現(xiàn)了新時期美術教學核心素養(yǎng)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該支架將一個龐雜的欣賞體系有效分解成各個更有針對性的局部,由于切入點小,小組探討和研究時才容易產(chǎn)生深度思考,這也是較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泛泛而談的講解更為進步之處。(二)《千里江山圖》——學習工具支架的運用。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這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提升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見解。本節(jié)課通過欣賞《千里江山圖》,明確欣賞中國畫的一些角度和方法,嘗試超輕黏土創(chuàng)作立體山水,體驗色彩和山石形體的關系,欣賞和評價中國山水畫。下面是課堂教學過程:1.進入新課,學習欣賞方法。(1)《千里江山圖》色彩有何特點?是如何敷色的?(2)看下面的圖,山有哪些形狀?(造型)(3)畫卷中的山、水是如何布局的?(4)這樣布局的《千里江山圖》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四個問題支架,由色彩到結構到布局最后到意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學習從不同角度欣賞中國山水畫。)2.學以致用,用超輕黏土創(chuàng)作立體青綠山水。(1)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用超輕黏土創(chuàng)作青綠山水。(2)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評、互評作品。(教師為學生提供工具支架,學以致用,動手創(chuàng)作,相互評價鑒賞,既是鞏固理解前面所學的知識,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評價、鑒賞、創(chuàng)新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整堂課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由淺入深,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支架引導,從知識到實踐再到知識,學生通過學習鑒賞、動手創(chuàng)作、評價作品,切身感受和體驗了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魅力。(3)《布達拉宮》——學習背景支架的運用A、西藏薩迦派村莊的平面屋頂B、布達拉宮屋頂C、北京故宮屋頂D、布達拉宮由于布達拉宮這座建筑及其背景文化和現(xiàn)代的初中生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上都距離過遠,因此教師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幫助學生最直觀地體會布達拉宮建筑的特色之處,并通過該特色深究背后的文化內涵。而比起講故事的方法,更直觀的方式是通過四張圖片構建起漢藏建筑風格差異的背景支架,例如出示四張圖片,A是傳統(tǒng)藏族建筑風格,用邊瑪墻配上平面屋頂。B是布達拉宮的屋頂,風格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歇山頂樣式。C是北京故宮的屋頂,和布達拉宮的屋頂極為相似。D是課本上的圖片,布達拉宮用邊瑪墻配上了中國傳統(tǒng)屋頂樣式。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分析圖片與圖片之間的異同,讓學生自己捕捉建筑與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總結出:明明是藏族傳統(tǒng)建筑的布達拉宮并沒有像其它傳統(tǒng)藏族建筑一樣用了平面屋頂,而是代之以中國傳統(tǒng)的歇山頂。當結論得出的同時教師順勢引導反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呢?為何布達拉宮會用漢族建筑風格的屋頂?此時再提供第二個支架——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形式可以是微課或短視頻。此種將兩個支架組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比起教師干巴巴地對著書本上的圖片講故事,效果無疑會好很多。

四、支架式教學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通過兩個年級的實踐教學研究,筆者進一步驗證了支架式教學方法在美術教材首頁圖版教學中運用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合理性在于支架式教學將課堂的主人翁還給了學生,這符合新課標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訴求,有效性則體現(xiàn)在以下學生呈現(xiàn)出的研究成果中。首先是《富春山居圖》的案例,筆者選取了若干個小組的研究成果。第一組學生根據(jù)研究結果匯報:這幅圖讓我們現(xiàn)代之人了解到古代人們生活方式,還可以在線欣賞古代美麗的風景。《富春山居圖》身世經(jīng)歷滄桑,筆墨之間飽含著作者對風景獨特的見解與作者的情緒,給人以美感,給以后的文學繪畫立了標桿。第五組ipad截取的圖片第八組畫中人物,學生對人物的分析配上文字內容的成果整體分析:《富春山居圖》中有不少人物,他們隱藏了山石、樹中,雖然大部分人物都沒有五官,但在看畫時都可以感受到人們在干什么、想什么,生活悠然自得。其次是《千里江山圖》的案例。教師在課前準備好了教具和工具材料——超輕泥土與水粉顏料等。同樣是在小組分工合作的基礎上,組內學生動手合理分工捏出各個山石——主峰、從峰造型,再上色,以這樣的方式體驗青綠山水畫的著色方法,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中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制作,共同完成作業(yè),對青綠山水色彩規(guī)律有了深入理解。下圖為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實踐的過程。最后一個案例是《布達拉宮》。學生在教師提供的學習背景支架上主動尋找到了四張圖片中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了布達拉宮這座經(jīng)典建筑在風格上矛盾(或者說奇怪)的地方——這明明是一座藏族重要的民族建筑,卻在建筑上融合藏族風格和漢族建筑風格。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第二個背景支架——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史實便可順利化解剛才的疑問。也即是說,學生在教師提供的第一個背景支架——四張建筑物的圖片——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布達拉宮建筑風格的不統(tǒng)一性,同時又通過教師提供的第二個背景支架順利解決了問題。獲得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終的價值追求。可見,通過學習背景支架的使用,全班學生對布達拉宮的漢藏交流融合的建筑風格有深刻的印象,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效果的呈現(xiàn)又契合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旨——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一定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以上三個美術教材首頁圖版的教學實踐,筆者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提供某種學習支架——它可以是1.學習任務單支架,2.學習工具支架,3.學習背景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只有帶著問題進入繪畫、建筑、雕塑、設計的世界,學生才可能變成學習的主人翁,在疑惑中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教師則在關鍵時刻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也就是說,學生通過支架式學習,可以慢慢形成自己關于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即在問題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一種特定的路徑解決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攀爬美術經(jīng)典作品,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地讓經(jīng)典美術作品活過來并召喚學生。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yǎng)大家談》,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3月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3]姚育曉.《以學習支架促進“文化理解”》,中國美術教育,2018年4月

作者:張建鋒 單位:杭州市桐廬縣三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