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法探究

時間:2022-01-08 10:12:18

導語: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法探究

一、明確的任務驅動

自主閱讀強調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交流而產生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課堂自主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和喜好出發,對閱讀中獲得的信息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這種獨特的體驗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替代學生的解讀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的課堂應該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盡量減少教師的解讀教學。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小學生的課堂自主閱讀活動就可以離開語文教師的指導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的課堂上,語文教師要敢于放開手腳讓學生去閱讀、去體悟、去交流自然是沒錯。但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并不等于讓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去學習,而是要進行精心的組織。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組織教學的首要步驟就是讓學生明確自主閱讀的任務,讓閱讀任務成為學習的驅動力。要讓學生明確自主閱讀的任務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他們進行自主閱讀之前巧妙地設置疑問,讓他們帶著疑問去閱讀。比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7課《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我們就可以設置以下三個疑問:“1.課文中的這位父親的精神正常嗎?認為精神正常的請找到支持的依據,認為精神不正常的也請找到支持的依據。2.和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今天學的這篇課文的標點有什么特別的地方?3.讀完這篇課文以后,同學們會想到些什么呢?有沒有什么話要說?”。相信通過這三個問題,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閱讀的方向,引發他們的思考。而等到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之后,相信他們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也已經完成了。

二、充分的交流展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更傾向于認知結構的“內化”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己原有的經驗、觀點與新事物的碰觸、接納并最終成為自己人格一部分的過程。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這個“內化”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學的目的來說,單純的“內化”還是不夠的,教師更需要的還是“外顯”。相比于“內化”的隱晦,“外顯”顯得要明白無誤,可供監測。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內化”到“外顯”的過程不單單是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能夠起到思維的相互碰撞、相互印證的作用。所以,在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完相應的自主閱讀之后就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展示,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從“內化”到“外顯”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往往是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的。以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完成交流展示有這樣的好處,一是通過小組內部的分工協同,更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言,更能保證交流展示的全面性;二是通過小組內部問題的相互探討,可以先行解決一部分疑難,不至于占用更多的課堂時間。

三、必要的當堂檢測

學生在自主閱讀課堂的交流展示往往要伴隨著教師的評點釋疑。通過交流展示過程思維的相互碰撞、相互印證以及教師的評點釋疑,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會集中到一個正確的路子上來。這樣,學生就完成了對文本的感知,與作者進行了情感上的交流,也對文章所使用到的各種表現手法有了深入的體會。但是,這兩個環節所達成的東西畢竟還只是知識層面的,與形成能力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為了促成學生由知識到能力的轉變提升,在自主閱讀的末了階段,還是有必要安排學生進行當堂檢測的。出于課堂教學連貫性的考慮,自主閱讀末了階段的當堂檢測應該與之前兩個環節的所思所學相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由知識轉變到能力的程度,才能做到對學習所得的準確監測,更好地發現學生在這個重要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據此做出相應的補救措施。“教無定法,只要得法”,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更好的方法步驟還有很多。本文僅是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所施教班級的具體學情,從任務驅動、交流所得和當堂檢測三個步驟嘗試論述自主閱讀教學的實操辦法。而想要更好地進行自主閱讀教學還需要對教學的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對教學的各個細節進行精心的打造。只有這樣,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才能臻于完美的境界。

作者:盧玉霞 單位:福建省南靖縣山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