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探析

時間:2022-04-16 04:22:10

導語: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探析

摘要:“互聯網+教育”是把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旨在提高辦學質量,培養信息化時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基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對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進行初步的探討,不斷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以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傳統教學;病理學;教學模式

一、引言

“互聯網+教育”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教育,與線下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期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提升高校辦學實力,培養信息化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創新型人才。醫學教育信息化改革勢在必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進入醫學教學課堂,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橋梁學科,在醫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實施

該研究結合“互聯網+教育”條件,設計線下以教師為主導,線上以學生為主導,避免“灌輸式”教學,以調動學生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展示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由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課中教師授課階段和課后作業階段三階段組成,針對每個學習階段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并采取多種檢查方法,促進和落實學生學習任務和目標。1.課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是主動認識知識,學習知識,而不應該是被動式的灌輸學習。教育心理學家馬爾科姆•諾爾斯認為成人主動學習具有內在動因和問題為導向的特點,具體包括需求導向、反饋實踐,追尋意義,自我導向,圍繞任務。因此,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在課前一周,給學生推送教學資源如課件、微視頻資料、相關精品資源共享課鏈接、案例資料、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延伸等內容,提供給學習主動認識知識、學習知識的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以問題為導向推送相應的學習任務和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相應的考核標準,以外在動因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利用“互聯網+教育”將豐富的教學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根據自身基礎和興趣,選擇性地預習與學習。針對案例資料中的超綱內容,推送相應的網上自主學習鏈接,如果有疑惑,可以通過QQ、微信或微信公眾號“答疑解惑”欄,向老師尋求解答。鼓勵學生在微信公眾號“答疑解惑”欄中提出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及解答,其他學生在“答疑解惑”欄也能看到,以供其他學生進行參考學習。2.自主學習任務的落實。“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可能有的學生有“混學分”“搭便車”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制定了一定的獎懲激勵措施,對學生自主學習任務進行落實、督導。首先,將學生按照六人一組,分成數個學習小組。其次,課前推送學習資源時,即明確自主學習任務和檢測自主學習效果,力求組內每位成員均有任務要完成,均有考核標準和內容,避免一人“出力”,其他成員“搭便車”的現象。再次,課前一天由各小組把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呈現出來,展示形式不限,如PPT、影音圖像、角色扮演等,發送老師郵箱。打破了傳統教育學習任務展示方式單一的形式,不限形式展示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最后,由教師給予評分,總分排名前列的小組給予一定的榮譽和加分獎勵,最后一名學習小組重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有利于學習任務和目標的完成。3.課堂教學過程“互聯網+教育”條件下,課堂上,教師對課前自主學習展示中的優秀作業進行展示,對每組的個性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總結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學習。布魯納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應該引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體驗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灌輸式”教學,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多一些鼓勵及表揚,努力把學生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被動灌輸知識。“互聯網+教育”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雨課堂”等相關小程序不僅能避免這種現象,實現多位學生和教師同時互動,還能使學生之間互動與相互答疑。對每一次授課的重難點知識,無論是線上或線下形式授課,教師都應注意教學的主導性與重復性,以此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通過教師答疑解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所學知識更好內化。此外,在“互聯網+教育”條件下,定期開展階段性網絡學習成果匯報與點評,由各小組和授課老師打分,將每次階段性成績作為最終成績一部分。這樣既能體現課程專業知識綜合掌握的程度,又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4.課后作業布置。“互聯網+教育”條件下,課后布置作業形式多樣,展示形式多樣。課后布置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小測試,利用“雨課堂”小程序,學生直接在手機上答題,教師在手機上能迅速地進行整體評估、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是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點。課后作業可以是案例分析,但相比于課前案例分析,難度更高,要求多學科、多知識點的結合或者所講章節的知識的前沿動態查閱學習等。課后布置作業展示形式不限,可以是傳統的手寫版或者電子版或PPT等均可,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學課后布置作業的單一形式和單一展示方式。但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明確課后作業與課前學習任務的不同,課前學習任務側重于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所學專業知識聯合起來,使專業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課后作業的重點是測驗學生對本次課程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應用實踐的效果。在難度設計上,課后布置作業比課前自主學習任務難度應更大,要求也應更高。“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課后作業的布置不僅能快速地整體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還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使多學科知識連接起來。5.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也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互聯網+教育”條件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采用多元化,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占50%、實驗課成績占20%和最終試卷成績占30%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不再只有傳統的考勤情況組成,而由線上線下兩部分考核組成,線上成績由課前自主學習作業和課后作業組成,線下成績由上課考勤、上課與教師互動情況及小測試組成,線下測試采用單人試卷測試或者小組合作完成等多種形式。實驗課成績由平時實驗報告、課上互動情況及最終考核三部分組成。我們打破了傳統試卷考核死記硬背知識點的模式,進行試題類型的變革,試卷由單選題和案例分析組成,不僅能夠測試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還可以了解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互聯網+教育”條件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由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和終結評價兩部分組成,這樣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公平地評價學生。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的意義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此種病理學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灌輸式”知識、接受知識狀態得以改變,學習時間不限,學習場所不限,可以是教室,可以是宿舍。學習途徑多樣,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互聯網進行學習。學習資源豐富多樣,如微課、慕課、公眾號等平臺均能提供學習資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有所增強。在學習過程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成員間進行溝通、交流和探討,在加深彼此了解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即使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團隊意識、溝通能力也都是必須和必備的素質和基本要求。線上以教師為主導性,線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共同構建新型混合式病理學教學模式。在這種病理教學的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動和消極的接受者。該教學模式提供給學生更有價值的學習方式,它更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并沒有削弱教師引導作用的主導性,教師拋磚引玉,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思考的空間、發掘自身知識和創造潛能。2.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互聯網+教育”條件下,通過互聯網平臺不僅給學生推送基本理論知識學習資源,如課件、微視頻資料、相關精品資源共享課等,還推送理論知識,進一步延伸學習資源如案例資料、學科前沿發展動態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知識深淺程度,選擇性進行學習。打破了傳統均嚴格按照課程設計目標和方案進行教學的局限,避免少部分學生出現“消化不良”或“吃不飽”的現象,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再者,在課堂有限的課時內,有些內容無法深入或者展開,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將會彌補這樣的不足。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線上延伸課堂學習、交流,思考學習任務,完成作業與測試,能夠充分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落實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四、結論

在“互聯網+教育”時代,醫學教育改革是大趨勢,高校病理學教學模式改革也是順應潮流。傳統的病理學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的需求,病理學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各種效率高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恰當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以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繪娟.論“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

[2]李玉林,步宏,等.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任小青,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發[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

[4]韓倩.馬爾科姆•諾爾斯的成人學習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7

[5]高凡.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與我國新課程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盧香云 陶林 姚永坤 王成燕 王寧 李曼 龐麗娟 單位:石河子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