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心理契約的應用

時間:2022-05-10 09:52:42

導語:高校教育心理契約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心理契約的應用

一、闡述心理契約的概念特征

對心理契約的認同程度要受到雙方行為習慣、信仰、觀念、道德素養、文化素質的影響,因此心理契約具有個體性;產生契約的雙方個體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契約產生的環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心理契約具有動態性;心理契約對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上的要求,因此心理契約具有互惠性;心理契約不是明文書寫的合同,是基于主觀體驗產生的,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效力,因此心理契約具有非正式性;一旦成員不能夠遵守契約,雙方之間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那么心理契約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心理契約具有脆弱性。

二、分析心理契約雙向視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和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關鍵環節,而調查研究發現原本產生于企業的心理契約論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存在較強的耦合性。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心理契約是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紐帶;是緩解大學生阻抗心理,增強大學生幸福感的良藥;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個人和組織共同發展的平臺。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約,借助一根無形的繩索將組織中的每個人牢牢拴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提升個人和組織的活力,壯大個人和組織的綜合實力,是心理契約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旨所在。具體而言,心理契約雙向視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突出組織的凝聚力

心理契約產生并存在于、發展于人與人的交際之中,在高校教育活動中,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校之間在交往、交流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了情感上的互動,并逐漸衍生出一種無形的默契關系,這種默契是以互利互惠為基礎的,為了維持這種互惠,雙方愿意敞開胸懷,認同對方的行為觀點,并改善自己以讓對方信任自己。當雙方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時候,心理契約便初見雛形,同時催生出一種融洽、溫馨、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增強了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加強人文關懷,緩解大學生的阻抗心理

心理阻抗代表了個體對一種不安情緒的消極對抗,對某種痛苦經歷的抵觸,對某種既定事件的回避,或是對某種認知行為的排斥等。心理阻抗是心理問題患者為維護其自尊,保護其身心不受傷害,而對他所感到的某一威脅性事件所暴漏出來的抵抗與逃避。受主觀、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大學教育中,學生對教育內容所產生的阻抗心理是學校教育中無法避免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大學生心理教育過程中,由于對教育內容存在思想上的抵制,學生會逐漸形成冷淡、漠視的學習態度。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心理阻抗主要表現在行動上對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抵觸、不配合和心理上的逆反。具體而言,學習態度消極落后、遇到問題時抱怨訴苦、傾向于理論辯駁、盲目質疑教師權威、將原因歸結于他人、拒絕從自身尋找問題原因、課堂提問上答非所問或者不置可否、轉移組織的話題、挑釁學校的管理制度等。而一旦產生心理契約,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來自對方的承諾信號,從而敢于試著接受對方、融入組織。長此以往,學生的阻抗心理慢慢減弱,所感受到的愛、熱情、積極、樂觀、舒暢、好奇等積極情緒越來越多。積極情感的積累則有助于提升人的幸福指數,增強人體的生理免疫系統,激發學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教育活動。

3、完善教學過程,促進個人和組織共同發展

教學過程中心理契約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在完成各自目標的過程中,不僅注重自己的目標實現,同時也尊重、理解對方的目標。自我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被認為是同步的、協調進行的,而不是“各掃門前雪”。教與學的過程絕對不是教師高屋建瓴、強制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雙方在實現各自目標和共同目標的過程中處于互幫互助、相互友愛、和諧溫馨的關系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單單是學生接受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教師也通過學生上課的配合,提高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實現了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進行知識的傳遞時更注重照顧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尊重學生提出的意見,重視學生給出的不同觀點,適時給與學生表彰和激勵。課堂上提倡鼓勵學生敢說、敢想、敢質疑、敢發問,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真誠交流,進一步激發全體學生不同層次的個性思維,促進個人和組織的共同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契約是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與人際關系的保證性工具。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是最重要的參加者,雙方之間關系的規范、權利和義務的履行離不開心理契約的約束。

作者:張松濤工作單位:廣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