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13 10:59:35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脊梁,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與美育教育工作尤為重要。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有利于加大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力度,也是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愛國情懷都有著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現實困境依然存在。文章以音樂類課程為例,就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梳理回顧,對目前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分析研究,提出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音樂;教學
藝術教育是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開設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對在校生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學生人文素質、藝術修養養成的重要手段。重視公共藝術教育有利于學生保持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習慣。我國始終關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并制定眾多的方針政策指導學校開展美育教育活動,為學校美育事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成熟方案。
一、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發展歷程
(一)系列相關文件。自2002年以來,教育部及其他相關職能機關日益關注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并根據全國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進展情況不斷提出指導意見,自2002年至2019年,主要頒布了五大美育政策。2002年《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是教育部首次頒布的關于藝術教育的成文文件,在此規程中并未把藝術教育按受眾群體的不同而分類設置,而是將藝術課程列為中小學期末和畢業考查科目,并且未針對高等院校的藝術課程作出具體要求。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下述稱作《指導方案》)是針對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修訂的文件,重點是將公共藝術課程添加到普通高校的教學目標中,主要內容是課程性質、需要達成的目標以及怎樣實施、配套方案等,內容詳細且具體,已成為教育部門制定且頒布的有關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首個正式文件。文件中充分肯定了公共藝術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具體要求,之后教育部等有關職能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專門針對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相關文件政策,比如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2019年我國有關部門制定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述稱作《意見》),《意見》是在之前的《指導方案》等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十八大以來高等學校實施美育教育而提出的指導意見,全文就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在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主要舉措以及組織保障四大方面做出了十四個小點的全面部署。(二)具體要求。自2002年以來,教育部和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出臺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等五個主要文件指導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這些文件既有時間、課程、學分等層面的延續性,也有課程設計要求、師資隊伍等方面改革突破的新舉措,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這些數據情況,從印發機關、適用范圍、課程設置及要求和師資隊伍等幾個方面對以上五個文件進行橫向比較,匯表(此表格中內容均摘自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文件)如下:五大文件是國務院和教育部根據全國學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和實施情況而作出的具體指導政策,并結合時代背景與美育教育推進情況在課程建設、學分要求、師資隊伍配置、科研要求等不同層面的側重要求。自2006年《指導方案》頒布以來,全國高校普遍開設公共藝術通識教育課程,除藝術類專業院校外,大部分普通高校將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課程作為選修課程或者限定性選修課程,基于《指導方案》中對于課程設置的詳細要求可知,“音樂鑒賞”和“藝術導論”等八門相關課程已作為限定性選修內容。此外學校也可以參考現實情況開設不同類型的課程,比如藝術史論類、實踐類等不同類型和主題的課程等。根據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現狀,國家也開始修訂符合實際教育情況的正式文件。2019年《意見》是截止到目前最為全面的指導性方案,它結合新時代的背景特點,在總結了十余年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展成效的基礎上提出適合當下高校的切實可行的指導性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普通高校要把藝術教育的對象擴大為全體學生,不僅是針對有特長或者參加藝術社團的學生,還要作為普及教育推廣,并改變原先單一的課程教學的教育機制,在2006年《指導方案》的基礎上進修訂,對學分也有了明確嚴格的規定,這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展困境
在2006年《指導方案》正式制定與執行之后,國內非藝術類高校都響應了文件要求,增加了公共藝術課程,特別是開設文件中課程設置要求的八門限定性選修課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現實困境。(一)重視程度不夠,課程設置不合理。自2006年教育部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一系列相關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指導方案以來,各大高校普設公共藝術課程,但不論是對教師群體還是普通學生,對選修類的藝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本文將音樂類課程作為案例,大多數學校增設的音樂鑒賞類、音樂實踐類和史論類等不同類型以及主題的課程,在具體開設過程中,大部分課程為賞析類的理論課和表演類的實踐課程,要求較為寬松,教學方法和形式也較為單一落后,特別是在理論類課程教學時容易形成“看電影、聽音樂”的情況,沒有真正達到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的,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無統一教材和教學標準,教學內容較為寬泛和自由。受眾群體為沒有專業素養背景的非藝術類學生,原則上要求各高校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教材或者自編講義進行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選擇的教材和講授的內容等都不相同且自由度較大,所以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較難宏觀把控,教學效果也令人堪憂。(二)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影響教學質量。目前我國高校公共藝術類選修課程大都為公選課,對授課教師資質要求不高,不少高校專任公共藝術教師較少。為了響應教育部相關文件的開課號召,我校在全校范圍內招聘具有藝術特長的兼職教師,與其它二級教學單位比較,公共藝術課程的授課團隊在制定課程大綱、課程標準以及選擇教材時缺乏必要的溝通和有效的教研活動,學情分析和備課不充分,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及效果。(三)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持續性發展不夠。當前我國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與其他學科交流較少,基本獨立存在,即使有交叉融合,也大都融合的比較生硬,沒有在遵循藝術學科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與其他學科形成良性融合,在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時,缺乏深度與廣度,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影響授課效果。藝術學科自身所具有的學科優勢,是可以通過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揮更大的美育教育和引領作用的,特別是在當前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倡導之下,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或者其他主流學科交叉融合,必將大有可為。
三、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有效性對策
(一)強化思政引領,科學合理定位。2016年底,在國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就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學校思想政治事業事關培育的專業人才、怎樣培育人才和為誰培育人才等本質性問題。因此,需要將立德樹人當做教學的核心內容,將思想政治事業融入到所有教育中,始終堅持全程培養、全方位培養,奮力創造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良好狀態。公共藝術課程就是根據宏觀環境而設置的課程,各高校要根據現實情況開設相關課程。只有如此才可以解決藝術教育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如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大都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熱情較低,如何將公共藝術課程變成受學生喜愛的思政教育課程,將教師想講的知識轉變為學生想要了解的內容,形成對學生的思想指導,培養他們的責任觀念和愛國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學效果,是高校公共藝術教師不斷探索和追求的教學目標。(二)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效果。優良的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是優質課程的先決因素,高校應著力結合實際情況,理清思路,通過建章立制,強化制度、隊伍、載體和檔案建設,不斷理順工作機制,打造良好的教學科研隊伍。組織教師外出調研學習,深入了解優秀示范院校先進的藝術教育管理經驗理念和體制構建框架,取長補短,因地制宜地運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大力支持教師發展,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提高學歷,以教研室為單位,加大教學研討,使磨課等教研活動常態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在授課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資料,選取易于接受的知識點,運用通俗易懂的講解方法,深入淺出,合理利用多媒體等其他輔助教學設備讓枯燥的文本知識多樣化展現,使學生易于接受,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三)引入紅色文化,加強愛國主題教育。“紅色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積極進步的文化。”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脊梁,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責任。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等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愛國主義情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工作者在課程中合理科學地引入紅色文化部分,讓大學生在了解藝術文化的同時,提升自身藝術底蘊和藝術修為,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心理素養,加強愛國主題教育。形式可以靈活多樣,理論類授課時可增加紅色文化內容的講授部分,在實踐類課程中則要更多的以感性體驗為主,如排練經典革命話劇或舞劇、主題詩歌朗誦或繪畫攝影作品展、演唱紅歌等。(四)完善美育場館設施建設,普及藝術教育。由于藝術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授課地點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需要專門的劇場和排練室。根據《意見》中提到的“四位一體”的普及性教育機制,藝術課程的授課地點更加廣泛,對于學校而言,必要的場館設施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保障,琴房、畫室、合唱舞蹈排練室、劇場等相關場地的建設必不可少。各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美育場館建設的投入力度,確保必要的教學設施配套齊全,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氛圍。深入挖掘、開展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使藝術教育形式多樣,促進美育教育全面開展。定期舉辦相關的藝術節、展演、比賽、社會實踐等活動,從不同層面促進普及推廣藝術教育,以賽促練、以展促學,多樣化地豐富校園文化,大力推進普及性藝術教育工作。
四、結語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藝術教育,成果豐碩,在2016年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國文藝界出現新氣象新面貌,文學……藝術教育等都取得豐碩成果……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魅力。”在新時代的今天,各高校更應高度重視高校藝術教育,加大教育投入,高校公共藝術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能力,在遵循藝術學科規律的前提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打造精品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于藝術教育全過程,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質。以凝心聚力、務實創新為舉措,把整合美育資源、打造美育特色貫穿于藝術教育課堂內外的全過程,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相信在全體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文化藝術也一定能夠實現全面的復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營建,為實現全人類文化藝術的‘共創、共有、共享’,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莊海龍.新時期高校紅色育人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導師:吳鋒教授),2018.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秦序.“中國樂派”的釋義與歷史定位[J].中國音樂,2019,(5).
[4]徐乾.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
作者:邱月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
- 上一篇:地方性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提升與研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