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中隱性文化教學策略
時間:2022-08-10 09:06:01
導語:對外漢語教學中隱性文化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高語境國家和低語境國家語言的學習對文化的依賴性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是高語境國家,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必須跨越母語的文化意識和思維習慣,對漢語的隱性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并最終掌握漢語這門語言。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對外漢語教學;隱性文化
隨著留學生教育的不斷發展,中國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經歷了從零碎到系統、從單一到多樣、從表象到隱性的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自低語境文化的國家,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與高語境文化的人打交道,低語境文化的人被迫進入的細節,遠遠超過他的習慣行為[1]。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了解蘊含在不同語境下的隱性文化,根據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和學習特點,因材施教,教會學生內化語境機制,自動校正訊息中扭曲或缺失的信息。
一.高低語境下的隱性文化
1.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指的是交際者雙方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其語義的產生不完全依賴于語言本身。低語境指的是交際者雙方在交流時不依賴于非語言交際,而是高度依賴于語言本身。[2]人有意無意吸收的東西,給世界賦予結構和意義。“語境”這一范疇也決定著你吸收和略去的東西。[3]盡管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專門停留在語境階梯的某一極的,但是,有的文化卻處在階梯較高的位置,有的文化又處在較低的位置。近年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證明,語言代碼對語境的依賴是很深的。高低語境文化這一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霍爾提出的。霍爾認為,跨語言交際都是會受到語境的影響的,并把語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4]在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中(比如中國、日本、西班牙),人們在獲取信息和資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同質性,說話者不需要把話說的太明顯,聽話者可以通過內化的語境機制,根據語境文化推理判斷出說話者的意圖。相反,在低語境文化的國家中(比如美國、瑞典、南非),人們獲取信息和資源等方面的同質性較低,說話者最好直接、詳細、坦率的把話表述清楚,否則聽話者可能聽不懂說話者真正表達的意圖。因此,在高低語境文化碰撞時,說話者和聽話者可能處在思維和行為鏈的不同位置,如果對隱藏在交際背后的文化不了解,那么他們很難知道自己在交際的過程中自己所處的位置,也就很難及時地內化語境和校正缺失的信息并實現順利的交際。2.隱性文化高低語境文化的不同和差異又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文化差異[5]。顯性文化比較清楚,很容易對比和理解(例如稱呼語、會話主題、語言風格、交際方式等)。而隱性文化是隱藏在顯性文化背后的更深層次不易被察覺的價值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等,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反映著人們做出這種行為方式的心理動機,也深刻影響著人們文化體系與價值體系的建構,因此很難界定和分類也不容易被掌握。而且通常顯性與隱性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顯性文化中蘊涵著隱性文化,隱性文化附著顯性文化。隱性文化內容復雜,包括很多滲入了個人體驗、社會習俗和歷史背景等的文化解讀,如對價值觀、社會規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等的認識。這些內容往往有個體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和穩定性等特征。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經驗、模仿和實踐等方式,將其顯性化,促進學生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內化,然后形成自己的新知識。
二.隱性文化教學策略
1.感知學生心理,調整教學方法,促進文化適應。文化間的碰撞往往伴隨著類似的心理和社會過程。我們的心理包括我們生命中早期形成的價值觀,然后逐漸演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無意識行為。基于這些價值觀之上的是我們的意識和文化的表面層次。[6]來自低語境的漢語058學習者們可以努力學習新環境的一些表層文化和儀式(日常用語,問候,送禮物的禮儀等),但是他們不可能認識到,更不能感受到,位于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說,學習者們的心理回到了幼兒階段,他們不得不學習最簡單的事物。而這很容易帶來痛苦、無助和對新環境的敵意,教師苦心安排的文化體驗活動不但不能如期待的那樣更快的讓他們適應新環境,反而給他們增加了心理負擔。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一個心理醫生,感知學生心理,不急于灌輸知識,應根據學生心理所處的階段,調整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克服文化沖突,避免文化休克,順利度過文化震蕩期,慢慢適應新的環境,自信心增強并逐步融入新的社交網絡。2.改變教學策略,引導學習者主動建構中國文化知識體系有關語言、文化和認同的研究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語言的使用來標識和建構自己的價值觀。這些認同不是靜態的,而是“以復雜的和矛盾的方式多元存在;并且作為靈活的和不可預知的資源與社會實踐和互動聯系在一起”[7]。由于學習者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各不相同,在跨文化學習中會遇到很多沖突。教師要注意調整教學策略,用靈活的方式逐步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元認知能力。在學習者有了主動建構的意識以后,教師要為學習者創設恰當的文化學習和體驗情景,實時開展情景教學,比如課堂學習中可以開展文化表演的環節。文化表演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意愿,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新環境下合作能力的培養。實時的實踐活動對他們加深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大有裨益,同時在認知、態度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提升。3.豐富教學資源,注重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文化移情是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休克”現象的有效途徑。文化移情可以幫助學習者克服固有的思維和文化的無意識,了解顯性文化,跨越隱性文化,沖破語言文化障礙,實現自由輕松的溝通。課堂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平臺。教材的選擇、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師們的講解對中國文化的挖掘、提煉、汲取和傳授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是課堂的文化知識的導入可以讓學習者理解文化異同但并不能充分引起學習者的文化共情。在教學實踐中,隨著語言教學與媒介技術的日漸融合,在線課程、網絡平臺等已廣泛在教學中推廣使用,這些新資源的引入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不斷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習者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為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培養學習者文化移情能力。4.教師要有耐心并不斷提升自身跨文化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克服母語的文化障礙,跨越長期形成的無意識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習者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學習中感覺要敏銳,善于發現問題;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具備跨文化意識;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文化背景及學習能力等,耐心引導,靈活處理,循序漸進。教師對文化的解讀能力決定了其對文化理解的深刻程度。因此,教師要使自己的文化意識得到提高,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對于文化差異要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還有具備一定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排除文化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的干擾,合理地解決問題。總之,文化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低語境國家的人更愿意用文字來解釋清楚所要表達的信息,而高語境的國家的人在交際時對環境和文化的依賴程度要遠遠高出低語境的國家。中國作為一個高語境國家,歷史文化悠久。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文化像一座冰山,我們看到的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對于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卻難以識別和理解。然而深藏在水底的部分正是決定著外在表象的重要因素,對這些文化中深層的隱藏的文化認識不夠,很難真正掌握漢語這門語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育者必須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習者培養具備跨文化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跨越影響其思維與行動的文化習慣,實現文化移情,從根本上理解深藏在水底的隱性文化,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112.
[2]曾利娟.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M].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0):62-64.
[3]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88.
[4]孫有中、金立賢.跨文化研究、教學與實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5):88.
[5]任永進、賀志濤.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M].中國大地出版社,2019(8):4.
[6]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3):278.
[7]孫有中、金立賢.跨文化研究、教學與實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5):102.
作者:孫世娟
- 上一篇:翻轉課堂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借代詞語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