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10 02:49:20

導語: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研究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為改善提高中國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務功能,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刻不容緩。本文在梳理智慧城市基本概念和總體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進程、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總結,并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進行了思考和探索,針對我國智能城市發展的特點和實踐,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設;規劃設計

一、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概述

(一)智慧城市與新型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基于紐約市2009年智慧城市項目和IBM2010年智能區和智慧城市愿景,該概念通過創建類似于歐盟生活實驗室的創新模式強調了對知識社會的依賴。智能城市是一種先進的發展形式,增加了資源利用,優化服務管理,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通過功能設施和服務,將城市與科技和創造力相結合,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從數字城市演變而來,內涵不斷增加,表明人類文明發展到了先進形態。在初始階段,單一系統的智能化是可以做到的,中級試驗階段被設定為多個智能化的協同作用,高級形式被設定為融合了科技人類多維屬性匹配的應用場景。新智能城市中的“新”在哪里?它是中國“和諧共處”的經典智慧與西方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結合,它將深刻把握生態適應,健康安全和科學發展等關鍵意識形態的工作邏輯。技術是創新的,可以在實踐中應用。(二)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經過“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新智慧城市”三個階段,目前我國正處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結構轉型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智能城市的數量持續增長,自建設開始以來已經建立了數百個智能項目。大多數城市都已在網絡化進程中,大多試點城市中公共平臺數據庫試驗進度良好。同時,少數城市已經開始向智慧化水平過渡。發展必將伴隨著各種問題和矛盾。在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市民的溝通和參與度不高,對智慧服務和只會應用的體驗度和獲得度不高;其次是一些地區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邊界劃分不夠明確;再一個就是單體智慧較多,跨界融合的創新力不足,智慧應用的適應性有待改善;最后,部分城市會存有模式多樣性不強、“小智慧”、“假智慧”等問題。

二、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探究

(一)傳統智慧城市與新型智慧城市對比研究。新型智慧城市是在傳統智慧城市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將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社會治理以及人類未來發展等更好地結合起來。筆者將對傳統型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四個層面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規劃。1.基礎設施層面:網絡信息傳輸及感知度。由于大多都是忽略了物聯感知網和智能化設施只考慮到了通信網絡,導致呈現出工作方向的重點都向網絡無處不在并快速傳輸一邊倒的狀態;而新型智慧城市則是要建設安全可控、高效便捷且智能的信息基礎庫和感知體系。為實現該建設需要較大的投資努力實現全面覆蓋或者重點覆蓋。2.數據層面:數據共享和節約程度。傳統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存在著技術標準不統一、缺乏全國層面的規范要求、體制機制和實際性的創新改革相對技術嚴重滯后等問題,導致“資源割裂”“大數據使用效率低”等現象、部分政府部門仍將數據作為利益來源不愿提供。新型智慧城市的政府上下力求信息化并做到云數據開放,但由于政府信息數據的特殊性,電子政府云數據信息一體化缺乏良性環境。尤其針對這些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規范并沒有達成一致。因此,想要實現數據共享,就需要盡快找到數據安全開放可見度的平衡點,并且有效解決在要求數據共享的呼聲如此高漲的當下依舊存在的數據割裂的現狀。3.平臺層面。由于早期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沒有信息數據整合意識,底層的數據支撐嚴重匱乏,城市級平臺的基礎保障并不牢靠,傳統智慧城市提出了城市運營中心的理念,但在實施上效果并不理想,多數運營中心只注重展示,依舊忽視數據整合共享。只有少數因行業特殊擁有資金保障的行業級平臺做出了一些實質性成果;新型智能城市是建設市級城市的通用平臺,如“城市大腦”之類。4.應用層面。:(壓縮)扁平化當前,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主要是以上一階段完成的城市信息化作為基礎展開來的,涉及制造、傳播、發展等方面。大多數系統是獨立單一化的垂直管理,再者就是行業或部門內部專用,造價高,實施周期長,各系統間實行的途徑有很大差別,低效并且缺乏迭代創新考慮;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向城市治理轉化,將數據開放作為建設發展重點,同時融合應用,打造智能共享的信息基礎,特別是在城市包容性應用中,治理能力、管理模式可以不斷創新。(二)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四個推手。1.國家的發展戰略。建設新的智慧城市是國家新時展戰略任務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全球宏觀經濟增速下行,中國若能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采用正確的政策體系并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未來30年中國經濟每年還有平均8%持續增長的潛力。中國政府的制度優勢在于政府決策的理性。面對各種現實制約,首先選擇確保穩定發展,進而解決城市規劃發展中因產業結構調整而產生的協調問題和外部成本問題。2.城鄉規劃機制。規劃教育迭代,規劃和協調以及城市治理創新正助力一個新的智慧城市規劃機制的建設。智慧城市規劃措施的科學性取決于城鄉規劃系統的科學性。想要從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過度,免不了技術創新和改革體制作為主力。同時,城鄉規劃支持系統由于技術手段創新得以從原來的數據驅動升級為創新驅動。城市規劃研究更加科學,管理向治理更加精細化。3.科技創新企業。新智慧城市的創新生態,即技術創新企業和智慧城市可以共存,技術創新企業之間應該有良好的競爭。城市市場環境建設需要“以人為本”并且更加開放平等。未來將以智慧城市為中心,受到大型企業輻射,刺激大城市的新興產業創新。體驗式公共服務,感知型基礎設施,創新型數字經濟等刺激中小型企業改革創新。華為自身擁有高安全高性能的通信技術,成熟穩定的應用平臺,以及隨時更新的大數據庫,在教育、醫療、交通、娛樂甚至政務等方面都有探索和實踐。華為的發展方案使其在當下進行的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成為與智慧城市生態系統有高融合度的科技創新企業先行者,激發后期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4.構筑智慧家庭。建立一個智慧家庭亦需要做到“以人為本”,除了家庭成員的生活基本需求,面對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實際問題也能夠利用智能手段解決,平時使用智能家居且每一位智慧家庭成員能夠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媒介和傳遞者而存在。將醫療,教育,交通,辦公,文化和創意內容整合到家庭系統中,以創造健康,舒適和關懷的家庭生活方式。將智能家庭劃入服務產業,在將成為促進智慧城市進一步發展的一大新興產業。

三、推進向新型智慧城市邁進的建設建議

(一)智慧城市類別具體劃分。在制定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時,不要盲目抄襲先進沿海地區的規劃思路。我們必須結合城市的實際發展,定位和需求,重點關注四類創新,民生、產業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這方面不偏離規劃和實現建設具有特色的新智慧城市的目標。同時注意與周邊智慧省市規劃的銜接。(二)基礎設施的管控綜合考慮。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中,基礎設施子系統的安全穩定性是發展前提。隨后進行多個子系統間的智能協作,需要完善市政管理、安全防護和綜合交通,保障智慧城市的通信網絡和物聯感知網絡,表現城市的智慧形式實現城市的智慧功能。基礎設施的綜合管控系統得到進一步開發城市和社區是直接受益者,兩者之間的融會協作進一步優化。刺激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其他行業在現有智能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集成下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系統。(三)空間規劃的貫通整合。市政府需要將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和實施規劃進行跨界整合。規劃部門應整合質量改進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全過程,針對中心城部分建立一個劃分精細并綜合性強的評價體系。標準完善的評價系統有利于促進智慧城市空間規劃的貫通整合。(四)建立分層細化的成熟度評估體系建立此評估體系旨在提高人民群眾對智能生活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從而不斷改善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設計該體系時,需綜合考慮技術演變發展、業務水平提升和機制變革,合理設置評價指標體系。建議將各類建設項目按成熟度的不同分為建設總體規劃的初始階段、業務集成和應用開發階段。在集成化、智能化發展、持續改進和自我完善的階段,設計評估體系,逐步提高智慧城市的成熟度。

參考文獻:

[1]FrancescoPaoloAppio,MarcosLima,SotiriosParoutis.Under-standingsmartcities:innovationecosystems,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andsocietalchallenge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8(12).

[2]劉劍,許云林,楊鵬飛,戴超,趙茜.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與規劃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4).

[3]韋顏秋,李瑛.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邏輯與重構[J].城市發展研究,2019(06).

作者:李若愚 劉超 薛鵬程 單位:韓國仁濟大學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