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英語教師培養路徑研究
時間:2022-12-07 10:19:55
導語:卓越英語教師培養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從傳統的強調輸入到強調輸出,體現了高等教育在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下的供求關系變化,這對地方高師院校的轉型和升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基于OBE人才培養理念,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探求如何提高地方高師院校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核心競爭力,并在“做精師范”的理念引領下實現英語專業師范生的卓越化培養。
關鍵詞:地方高師院校;產出導向;卓越英語教師
1、前言
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地方高師院校在區域社會的經濟發展中肩負著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尤其在滿足地方基礎教育對師資的需求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粗放式發展和外延式增長的模式也帶來了同質化傾向嚴重、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實踐育人硬件不足、師范生實踐能力不強、“雙師雙能型”教師短缺等問題。反映在供需關系上,一是結構性矛盾突出,畢業生就業難;二是用人單位反饋,畢業生素質與社會需求的預期存在著距離。作為向基礎教育一線輸送師資的地方高師院校,能否在市場的變革中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在轉型發展的同時強化師范品牌意識,形成特色優勢,不僅影響地方基礎教育的水平,也事關自身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2、OBE理念與卓越教師的內涵與特征
2.1OBE教育模式的界定和特點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其重在強調:我們想讓學生取得什么樣的成果?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成果?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成果?以及如何了解學生是否取得了既定學習成果?OBE是以學生為中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把滿足外部的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同時,借助逆向教學課程的設計、實施,將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緊密結合,重點突出三個轉變,即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而且,OBE通過把培養目標分解、落實到相應的課程、課程矩陣或實踐環節,做到了“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從而把實現外部需求的任務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教學的諸環節,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緊扣市場需求的教育哲學。
2.2卓越教師的內涵和特征
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只有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旨在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學科知識扎實、教學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從字面上看,卓越是人的生存狀態的一種展現,相對于平庸、低劣,有超凡、杰出之意;從哲學層面看,卓越是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無限”與“整全”的人格特質[1]。也就是說,追求卓越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種境界,它不是一般的優秀,而是優秀中的最優狀態。將卓越作為人生的追求,就是要將生命力、各種能力、優勢,以及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充分利用到極致的生存與發展狀態。正如霍華德·加德納在《奔向未來的人》一書中所提出的,成功走向未來的人應具備五大素質,即“專業學術之智、綜合統籌之智、開拓創新之智、尊重包容之心和責任道德之心”。研究表明,在中小學教師群體里,與普通教師相比,卓越教師的關鍵特征體現在教學實踐智慧上,包括教學組織及管理、教學知識、教學反思及研究等方面。換句話說,卓越教師的“卓越”往往表現在其專業特征更突出,教學行為更靈活、學生管理更高效,更善于探索與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開展教學活動,并敏于把對教學規律的體會和認識更好地落實到教學行為中[2]。
3、地方高師院校師范專業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在過去的20余年,地方師范院校大體經歷了合并、升本和規模擴張的歷程,目前在教學規模、師資建設和地方影響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隨著教師人才市場的開放,教師職業的競爭會越來越大,無論在生存還是發展空間上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3.1教師職業的社會化
歷史上,我國傳統的師范教育在經歷了“仿日”“移美”“學蘇”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元封閉的師資培養體系,教師市場一直以來成了師范院校的世襲領地[3]。國家提出“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范學院”以來,教師教育開始進入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2015年,國家全面推行教師資格全國統考,師范院校和綜合院校共同參與的開放式教師教育體系已初步建立。這將使更多適合教育工作的畢業生進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準入渠道的拓寬、多元化競爭格局的形成、師范教育的師范屬性的弱化,對地方師范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3.2基礎教育的優質化
地方高師院校是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肩負著區域教育發展和振興的重任。眾所周知,基礎教育面向的是所有的孩子,是必需品;從長遠來看,更應該是精品。近年來,城鄉之間,乃至同城之內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痛點。究其原因,管理固然難辭其咎,但師資質量才是根本癥結。教育部出臺的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針對當前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教育的優質化、普及化、公平化、終身化和創新服務能力將助推基礎教育進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而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離不開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卓越化進程。
3.3崗位聘任競爭激烈
當前,英語(師范)專業就業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國務院審議通過《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教師待遇的提高,極大增強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教師隊伍出現了異常“回暖”的現象。英語教師崗從過去的緊缺專業到一般專業,從就業無需排名到一崗難求,從用人單位自主招人到地方教育局統一招考錄用,不僅報名人數多、門檻高,應聘者還需參加多輪筆試和面試。整個環節如同師范生技能大賽,緊張而激烈,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很好的專業素質,同時對課堂組織、教學技能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地方高師院校卓越英語教師的培養路徑
作為教師教育改革的總體理念和基本目標,“卓越教師”的培養是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和評價體系則是實現“卓越化”培養的根本保證。
4.1重構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高質量的教師教育課程不僅是師范類專業的特色,也是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長期以來,地方高師院校的英語專業師范生課程體系采用的是“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教育實習”的混合式培養模式,這種“重學術輕師范”“重知識輕技能”的師范教育現象,客觀上導致了教師教育課程的弱化和邊緣化,不僅割裂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也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存在著嚴重的脫節問題。要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必須要轉變觀念,從單一封閉的師范教育向多元開放的師范教育轉型[4]。2012年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明確了教師專業標準框架下的基本理念、基本內容與實施建議。針對新標準,在供給側改革的語境下,如何提升學生的素質已成為課改的大趨勢。英師專業師范生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對教師教育課程實施“課程與目標”的交互效應分析,根據關聯指數、支撐指數、難易度和依賴度對教師教育課程的類型、課時、順序及增刪進行重構[5]。當前,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教師教育課程開設的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學技能訓練、班主任工作、學科教學論、三筆字訓練、普通話測試與訓練等必修課程,以及課程設計與評價、中外教育史、中小學心理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研方法、基礎教育改革等選修課程要在覆蓋師范培養目標的同時濃縮理論課程,減少內容重復,堅持理論服務實踐的原則,讓師范生在實踐中悟化知識,純化技能,內化素養,構建知識、能力和素養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確保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度。
4.2推行基于翻轉課堂的互動教學模式
大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主動性、挑戰性和趣味性的課堂互動和評價體系所致。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翻轉課堂教學作為目前學界推崇的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第一和第二課堂的延伸和有機結合,尤其是實現了學生從聽眾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能力。教師如同幕后導演,要借助“演員”表達自己的思想,把劇中眾多的藝術元素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為學生呈現出賞心悅目的作品,必須諳熟教學大綱,根據課程目標,以問題為驅動,參與為導向,思維和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創設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懸疑性等問題,引發學生去探尋知識、激發興趣、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和參與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反思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翻轉課堂不是簡單的教學順序的顛倒,而是實現了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知識內化、課后綜合評價的一體化過程,它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需要在把握教材、了解學情的基礎上規避重復、無效的課堂活動,實現教學內容問題化的轉變,其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導向性、針對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參與度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所以翻轉課堂更需要“研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和“教學案例研究”。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已經舉辦了近10年,高師院校在參賽、備賽中累積了大量成功的案例。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學校所在地市每年舉辦的不同層次和規模的基礎教育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大比武”“崗位大練兵”“優質課展示評比”“教學觀摩研討”等,是在校師范生案例教學和體驗式學習的絕佳機會,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練兵”作用。其次,實時感知基礎教育市場的脈動,避免“中學轟轟烈烈搞課改,高校按部就班育人才”的供需脫節現象。
4.3建立“多元”“連續”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是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當前,英語專業師范生教育實踐總體上仍存在“目標不夠清晰,內容不夠豐富,形式相對單一,指導力量不強,管理評價和組織保障相對薄弱”等問題。人才的培養不同于工業生產,個體性差異決定了人才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復雜性。首先,做好英語專業師范生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常言道:“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培養卓越的師資人才,實踐是最好的磨刀石,貴在常抓不懈。英語專業師范生從入校教育伊始,就要對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技能、素養等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確保模塊內的各項指標要求都能落到實處,如期達成。從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到創新能力,從校內集中實踐、微格教學到校外的教育見習、實習做到四年實踐活動不斷線,評價考核不走樣。其次,構建多元、連續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評價體系猶如綠茵場上運動員的臨門一腳,關乎成敗輸贏。美國教育家費朗德說:“沒有評價就沒有教育,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有成效的教育。”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倡導的“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評價體系應突出“師范特色、問題導向、多元評價、產出效果”[6]。1)評價內容多元化。英語專業師范生的實踐教學分布在課內專業實踐、課外專業實踐、課外綜合實踐和教育實習四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中,以及為輔助和豐富教育實習開展的見習、研習、技能實踐周等,將英語專業基本技能和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實現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專業內與專業外相結合的“三結合”,從專業知識、實踐操作、溝通表達、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師范生扎實的教育實踐能力[7],營造多方位、寬口徑、高質量的學生實踐活動氛圍,而非單純強化理論知識的考核,忽視或弱化實踐環節能力的培養。2)評價方式多元化。為強化英語專業師范生的教師教育技能,高師院校增設了形式多樣的實踐類課程。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大抵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按一定權重求和的定量評價方式,形式單一,不利于個體的差異性發展和潛力的激發。可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如:課堂展示、學生自評互評、組內評價、導師反饋、專業等級證書和師范生各級各類大賽等。二級學院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以一定的權重建立一個連續的發展性評價機制,結合實踐課程的目標要求構建區分度高、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培養學生敢于參與、主動競爭、追求卓越的學業態度。3)評價主體多元性。評價是學生學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它涉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紀律的遵守、參與的態度、任務完成質量、小組合作情況、指導教師滿意度、存在問題及改進情況等方方面面。“一言堂”式的評價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元、客觀的評價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培養、師生關系的融洽,也是對基于課程矩陣的英語專業師范生綜合能力達標的有力保證,僅靠教務部門和視導組的監督、抽查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是集英語專業師范生、小組負責人、校內外指導教師、行業專家,相關領導等多方共同參與制定規則并依規實施考核的開放式評價機制。
5結語
“卓然獨立,越而勝己。”卓越教師的培養是基礎教育發展的時代呼喚,更是地方高師院校通過供給側改革,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保障。科學合理地處理好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特別是抓好實踐類課程的過程性達標管理,從而強基固本,意義深遠。當然,評價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只有牢牢把握這個“抓手”,將人才培養質量的各項任務指標分解到各門課程和課程矩陣中來,以課程塑能力,用規矩促達標,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才能逐步使英語專業師范教育步入卓越化培養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張桂.卓越教師培養的目標取向與價值內涵[J].教師教育學報,2015(6):19-26.
[2]黃露,劉建銀.中小學卓越教師專業特征及成長途徑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3):99-103.
[3]趙國祥,羅紅艷.新時代促進地方師范大學跨越發展的整體構想與特色彰顯[J].中國高教研究,2018(5):92-97.
[4]繆佳芹.“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12):48-50.
[5]陳文嬌.教師教育課程供求的不平衡分析———基于某地方綜合性大學師范生的調查[J].教師教育研究,2018(6):75-80.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EB/OL].(2017-10-26)[2021-08-01].
[7]高瑞闊,汪承平.基于國際標準的英語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2019(1):17-18.
作者:黨立新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 上一篇:PPP融資模式審計風險控制研究
- 下一篇:學習強國APP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