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危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2:15: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債權危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子債權研究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債權電子債權指名債權B2B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化,傳統的結算手段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間交易的要求,而交易的復雜性也使傳統的債權制度很難對債權人的利益進行有效的保護。電子債權集安全性和快速性于一體,為債權人提供充分安全的結算手段。因此,電子債權的開發和發展也將成為信息社會的必然趨勢。
一、電子債權的開發背景
1.企業間結算手段電子化的要求
(1)政策的要求
B2B指的是BusinesstoBusiness,asinbusinessesdoingbusinesswithotherbusinesses,商家對商家的電子商務,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B2B作為一種快速的交易平臺,它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垂直B2B模式。它主要是面向制造業或面向商業。另一種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將各個行業中相近的交易過程集中到一個場所,為企業的采購方和供應方提供了一個交易的機會和條件。
電子債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債權電子債權指名債權B2B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化,傳統的結算手段已經不能滿足企業間交易的要求,而交易的復雜性也使傳統的債權制度很難對債權人的利益進行有效的保護。電子債權集安全性和快速性于一體,為債權人提供充分安全的結算手段。因此,電子債權的開發和發展也將成為信息社會的必然趨勢。
一、電子債權的開發背景
1.企業間結算手段電子化的要求
(1)政策的要求
B2B指的是BusinesstoBusiness,asinbusinessesdoingbusinesswithotherbusinesses,商家對商家的電子商務,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B2B作為一種快速的交易平臺,它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垂直B2B模式。它主要是面向制造業或面向商業。另一種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將各個行業中相近的交易過程集中到一個場所,為企業的采購方和供應方提供了一個交易的機會和條件。
現代信用經濟分析論文
1、這是由現代市場經濟的運作特點決定的。
現代市場經濟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具有擴張性質的經濟,現代化大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無任論何企業想要通過自身的積累來投入都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現實的。在市場經濟下,任何一個經濟單位的貨幣收支都會出現不平衡狀況。有些經濟單位由于收入與支出不同步或收入流量持續大于支出流量而盈余,同時生產資本在循環過程中也會形成部分暫時閑置的貨幣資金;有些經濟單位由于產品生產的周期性與銷售的季節性影響或需要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修建廠房等,使資金需要超出供給能力而產生資金赤字,便形成了雙方借貸關系的基礎。這就需要借助負債去擴大生產規模、更新設備、改進工藝、推銷產品。同時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商品日益豐富,住宅等不動產以及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個人客觀上也需要借助負債去消費。
2、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利益的不一致性決定了調劑資金余缺必須運用信用手段。
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剩余者和資金短缺者是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這就決定了資金余缺的調劑不能是無償的,而必須是有償的,即資金剩余者暫時讓出資金是以在約定時期收回資金并索取代價為前提的,資金短缺者也是以暫時使用并支付報酬為條件的,這就產生了信用關系。
3、市場經濟中信用關系無處不在,債權債務的信用關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經濟關系。
市場經濟下,不論是個人、企業、政府、還是金融機構,都需要利用信用來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企業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信用活動來保持生產連續進行或擴大生產;政府幾乎沒有不發行債券的,利用信用關系生產公共產品,調控經濟活動;銀行通過辦理個人儲蓄,吸收企業、政府存款,發放貸款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個人一方面通過銀行存款或購買企業、政府債券成為債權人,另一方面也通過消費信貸、分期付款等方式獲得信用而成為債務人。發達國家更是普遍。這些信用關系相互交織在一起,成為聯結所有經濟活動主體和一切經濟環節的紐帶。經濟越發展,債權債務關系越緊密,信用越成為經濟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一旦遭到侵害,就易引發債務危機、信用危機和經濟危機。今年,在經濟信用高度發達的美國發生的由次債危機引發的信用危機進而導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最終造成美國歷史上的再一次經濟危機就足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信用經濟。4、從信用對現代市場經濟的作用來看,雖然有時會有副作用,比如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而引發泡沫經濟,但主要還是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信用解決了資金分布不平衡的問題,提高了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使經濟部門協調發展;通過信用可以把社會上一切閑置資金集中起來轉化為資本,從而大規模地迅速擴大資本量;通過各種信用工具結算手段的運用,加速了商品流轉,縮短了流通時間,節約了流通費用;通過消費信用可以提高消費者的總效用。
破產原因與商業信用危機分析論文
[摘要]商業信用危機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重塑信用必須走體系化、法制化之路,而科學的破產界限制度是信用法制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商業信用危機。
[關鍵詞]破產界限商業信用危機辯證
一、商業信用危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逆流
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卻面臨著一場嚴重的商業信用危機,從國家信用到金融機構的信用,從企業信用到個人信用,幾乎都處于被質疑的窘境。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信用缺失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高達6000億元,相當于國內一個中等省份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企業信用問題是商業信用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每年訂立的經濟合同大約有40億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約率只有60%左右。賴賬,逃廢債務和三角債拖欠現象大量發生,其中三角債駭人聽聞。據資料介紹,“三角債”從1988年的320億元猛增至1990年的1000多億元,1990年底突破2000億元大關,1996年大約達到了8000億元,到1998年又迅猛增長到1萬億元左右。2002年,商務部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高達5855億元,具體地說,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因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因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約2000億元,因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2000億元。個人信用問題雖比不上企業信用問題的嚴重,卻也不甘落后,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0月底,個人消費信貸領域僅汽車行業不良貸款總計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81%。由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個人信用關系混亂,欺詐、賴賬等失信行為普遍存在,尤以消費信用實施過程中“失信”現象比較嚴重。
上述種種商業失信行為嚴重擾亂了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后遺癥:
首先,從經濟生活來看,它導致經濟關系紊亂,市場無序,直至破壞國家經濟基礎,威脅經濟安全:(1)多方拖欠而形成的“三角債”和“債務鏈”,不僅使社會資金周轉速度滯緩,經濟效益下降,交易成本上升,更嚴重的是由于貨款不能收回,導致企業無資金投入再生產過程,使再生產無法進行.在金融業表現尤烈,逃廢、懸空銀行債務,給金融業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金融的信用功能急劇萎縮,形成信用風險的惡性循環。信用風險直接導致流動性風險,致使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被迫停業整頓或關閉清算,留下了大量難以解決的債務問題。(2)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先提價后打折、坑蒙拐騙,令人難以置信的有獎銷售,使消費者迷失在混亂中,無法建立起對市場和商品的真正信任,消費者整日生活提心吊膽,生活在不確定環境中,人人自危。(3)隨意毀約、違約和合同欺詐行為,不僅導致交易成本上升,而且破壞了社會法制。當事人為訂立合同支付了大量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破產原因與商業信用危機研究論文
[摘要]商業信用危機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重塑信用必須走體系化、法制化之路,而科學的破產界限制度是信用法制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商業信用危機。
[關鍵詞]破產界限商業信用危機辯證
一、商業信用危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逆流
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卻面臨著一場嚴重的商業信用危機,從國家信用到金融機構的信用,從企業信用到個人信用,幾乎都處于被質疑的窘境。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信用缺失而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高達6000億元,相當于國內一個中等省份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企業信用問題是商業信用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每年訂立的經濟合同大約有40億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約率只有60%左右。賴賬,逃廢債務和三角債拖欠現象大量發生,其中三角債駭人聽聞。據資料介紹,“三角債”從1988年的320億元猛增至1990年的1000多億元,1990年底突破2000億元大關,1996年大約達到了8000億元,到1998年又迅猛增長到1萬億元左右。2002年,商務部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高達5855億元,具體地說,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因合同欺詐造成的損失約55億元,因產品質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約2000億元,因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2000億元。個人信用問題雖比不上企業信用問題的嚴重,卻也不甘落后,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0月底,個人消費信貸領域僅汽車行業不良貸款總計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81%。由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個人信用關系混亂,欺詐、賴賬等失信行為普遍存在,尤以消費信用實施過程中“失信”現象比較嚴重。
上述種種商業失信行為嚴重擾亂了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后遺癥:
首先,從經濟生活來看,它導致經濟關系紊亂,市場無序,直至破壞國家經濟基礎,威脅經濟安全:(1)多方拖欠而形成的“三角債”和“債務鏈”,不僅使社會資金周轉速度滯緩,經濟效益下降,交易成本上升,更嚴重的是由于貨款不能收回,導致企業無資金投入再生產過程,使再生產無法進行.在金融業表現尤烈,逃廢、懸空銀行債務,給金融業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金融的信用功能急劇萎縮,形成信用風險的惡性循環。信用風險直接導致流動性風險,致使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被迫停業整頓或關閉清算,留下了大量難以解決的債務問題。(2)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成災,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先提價后打折、坑蒙拐騙,令人難以置信的有獎銷售,使消費者迷失在混亂中,無法建立起對市場和商品的真正信任,消費者整日生活提心吊膽,生活在不確定環境中,人人自危。(3)隨意毀約、違約和合同欺詐行為,不僅導致交易成本上升,而且破壞了社會法制。當事人為訂立合同支付了大量成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危機理論建立預警系統的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貨幣危機;銀行危機;早期預警模型
論文提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域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模型為系統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已經深入了許多。所謂的第三代模型將貨幣危機看作是一國的資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關注對一國債權的結構,因為它會影響金融危機的風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短期債權人,能夠突然撤回債權,從而導致該國外匯和流動性的急劇短缺,從而觸發貨幣或金融崩潰。
剖析貨幣銀行危機理論預警系統存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貨幣危機;銀行危機;早期預警模型
論文提要: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域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模型為系統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
最初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經常決定是否會產生更加系統性的銀行危機。然而更重要的是,國家要不斷改進其整體激勵框架,以使私人部門的金融機構及企業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風險。這需要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包括適度的匯率管理,并確保實現金融部門和公司部門穩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國家應該預期到未來的金融危機,并為此做好準備。為了限制金融危機的風險和實際危機的沖擊效應,需要對脆弱性和金融風險進行實時監測。這可以通過運用設計良好的分析和預測框架——早期預警系統經常對金融穩定進行評估來實現。一定的危機應急計劃也很有用,特別是如何應對早期銀行危機的第一個信號的計劃。因為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金融危機理論下的早期預警系統建立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貨幣危機;銀行危機;早期預警模型
論文提要: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表明,宏觀經濟政策的不一致性會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體系反過來又可以很容易地損害宏觀經濟基礎。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深入發展,一個經濟體的脆弱性能夠很快溢出并影響到另一個經濟體。明智的政策選擇和制度改革不僅會使本國受益,還會使與其有緊密經濟聯系的鄰國受益。因此,自從危機以來,各國家、地區一級全球層面上對加強經濟金融風險管理的興趣不斷提高。人們日益認識到,在一國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包括信息交換、區域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對于維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而在眾多倡議之中,一個引起政府、多邊組織、投資機構和學術界關注的倡議是早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對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機發出信號。早期預警系統模型為系統研究危機事件和相關因素提供了一個有用框架。
一、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理論:文獻回顧
(一)貨幣危機理論。對于過去30年來發生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的起因,目前已經有了大量的文獻。研究貨幣危機的文獻通常在一開始就介紹有關模型用來解釋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所經歷的危機。這些模型把貨幣危機看作是脆弱經濟基礎的結果。第一代模型開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創造性研究,重點關注廣義的宏觀政策的不一致性,這些宏觀不一致性可能包括過度的國內信貸增長、脆弱的財政狀況和疲軟的經濟表現。這些研究的貢獻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會導致貨幣調整,因為這一點我們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預言:當有遠見的市場參與者意識到目前的匯率不能再維持下去的時候,外匯儲備可能會急劇突然流失。
Obstfeld開創了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Obstfeld強調在一個國家追求的各種政策目標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由于銀行體系崩潰預期,財政出于救助而導致的財政赤字也可能觸發貨幣危機——這種政府不得不救助銀行體系的預期可能會導致債權人抽離資金,從而引起貨幣崩潰并產生危機。這意味著一個國家可能會遭受自我實現式的貨幣危機。也就是說,因為一些時間或行動(例如由一個投機者所發起的時間或行動),這種均衡可能會從固定匯率體制轉換到浮動匯率體制,或從一個固定匯率水平轉換到另外一個貶值了的固定匯率水平。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貨幣危機的理論研究已經深入了許多。所謂的第三代模型將貨幣危機看作是一國的資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關注對一國債權的結構,因為它會影響金融危機的風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短期債權人,能夠突然撤回債權,從而導致該國外匯和流動性的急劇短缺,從而觸發貨幣或金融崩潰。
存款保險制推進金融危機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解決問題的進路;問題的展開;如何構建與金融機構破產立法相協調的存款保險制度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新頒《破產法》明確金融機構破產的制度框架、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立法進展、銀行機構破產的特殊性、存款保險制度與金融機構破產制度的關聯性、金融機構破產制度(授權國務院制定)的細則化、金融機構破產整頓的主體、條件和程序、金融機構清算的主體、程序、存款保險制度建構的具體問題、兩者有什么地方需要協調、建立全面的存款保險法律制度,明確存款保險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職權職責、完善現有行政關閉程序,強調存款保險機構在行政關閉程序中的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提要:我國新頒《破產法》對金融機構破產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如何構建與金融機構破產立法相協調的存款保險制度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推進金融危機管理法治的角度,對該問題展開了相關層面的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制度構想。與普通商業企業的破產不同,商業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破產存在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多數國家在普通破產法之外設立專門的存款保險制度,也有國家在普通破產法中對商業銀行破產作出特別規定。
論文關鍵詞:破產法存款保險制度金融危機管理協調建構
一、問題的提出
1.新頒《破產法》明確金融機構破產的制度框架
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首次專門就金融機構破產作出了規定。此前,我國相關法律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的破產問題已有涉及,如《商業銀行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商業銀行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產”;《保險法》第八十六條規定:“保險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因此,從總體上說,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破產應當適用新破產法規定的程序。實際上,早在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倒閉時,由于一些特殊問題的處理無法可依而難以進入破產程序,以致債權人一直承受不斷擴大的損失。2006年8月16日,深圳市藍波灣投資有限公司申請南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破產還債一案,被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受理。這是繼大鵬證券之后,第二個走向破產清算程序的深圳券商,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破產案。這些都深刻地表明金融機構的破產問題已不容忽視,要保證金融機構合理、有序地破產,將金融機構納入破產法的調整乃勢在必行。為此,新頒布的《破產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有“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情形的,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小議并購的協同效應及措施
論文關鍵詞:企業并購重組效應問題及對策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環境帶給中國企業海內外并購重組最佳時機本文重點研究了企業并購重組的協同效應,闡述了企業并購重組的風險,針對企業并購重組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購重組是企業進行快速擴張的有效途徑,也是優化配置社會資源的有效方式。金融危機環境下的企業并購重組更是國內企業整合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引入外資,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救活劣勢企業的大好機遇。
一、金觸危機環境帶給中國企業海外并助盆組最佳時機
進入21世紀,我國正在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步伐,鼓勵和支持企業到境外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利經濟合作,海外并購規模越來越大。
(一)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重組的現狀
金融危機雖然令經濟不景氣,但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迎來了新的海外并購投資機會。僅2009年1-8月,中國海外并購就達76起,涉及金額超過400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如2009年3月31日武鋼集團以2.4億美元并購加拿大礦業公司(ConsolidatedThompson)19.9%的股權。2009年4月1日,華菱鋼鐵集團以8.26億美元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公司FMG集團17.4%的股權。2009年4月14日,中國五礦有色以12.06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礦企OZMinerals公司部分資產。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主要涉足兩大方向:一是自然資源類;二是技術產權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