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質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8 11:10:00
導語:經濟增長質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的持續增長性
經濟增長首先要有數量的擴張,才能談到質量的提高。并且,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需要建立在經濟增長有持續的數量保證的基礎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的定義:“持續增長是指不為短期波動掩蓋的一種量的增長。”可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是一個長期的概念,它并不否定經濟當中存在著“短期波動”的現象,而是強調: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經濟總量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這和哲學上的辯證法是相統一的,即“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常表現為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和波浪式的前進形式”。經濟的這種持續增長性是保證經濟增長質量必不可少的前提。
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在短期中,只有當一國的實際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相一致時,經濟的增長才是穩定而均衡的,不相一致時,經濟就出現波動;在長期中,當實際增長率等于有保證的增長率同時等于自然增長率(又稱“潛在增長率”)時,才能既實現均衡增長,又保證充分就業,從而成為一種合乎理想的長期增長狀態。現實當中,經濟要持續這種“刀鋒式增長”固然是很難的,不穩定是常態,但我們仍需要追求各年的增長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果經濟過度波動,會造成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對經濟增長的長期績效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三、經濟投入產出效率
經濟增長是由投入的生產要素決定的,投入要素的數量、質量以及要素間組合配置的效率都直接決定了經濟增長的質量。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
經濟增長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直接表現為經濟增長效率,是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方面。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對經濟增長因素的理論分析和核算認為:經濟增長通常可以通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兩種方式來獲得,也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其中,內涵擴大再生產方式,即在不擴大要素投入的情況下,通過改善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被認為是更有效率且可持續的。
四、科技進步
在經濟增長的結果中,技術進步可以表現為產品的更新換代、產品質量升級和品種增加、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等多種形式。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進步的作用是與經濟系統中的其他要素結合在一起的。對此,盧卡斯研究認為:與人力資本相匹配的技術進步投入要素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是最有潛力并且最有效的。
五、經濟結構
在各類經濟結構中,產業結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它的變化對于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G.B.Fisher),確立了我們所熟悉的三次產業分類法,即把廣義的農業稱為第一次產業;把廣義的制造業或工業稱為第二次產業;把包括所有第一次和第二次產業以外的其他經濟活動稱為第三次產業,并指出第三次產業的本質在于提供服務。
除了產業結構以外,經濟結構還包括所有制結構、產業內結構、城鄉結構等多種區分。經濟結構的各層次特征,共同構成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要素。
六、產品質量
經濟增長的大部分結果直接體現為向市場提供的產品的增加,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和無形的服務產品等。在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中,都是以“產出是有效的”為前提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的,一般不考慮產品質量問題,不考慮因產品質量問題所造成的社會資源的浪費。然而,如果考慮到資源的有限性和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所在,則在我們對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界定中,產品質量成為衡量資源配置有效性不可或缺的因素。
七、競爭能力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信息化已成為大趨勢的形勢下,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都不可能是封閉、孤立的,而總是在國際、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環境下實現。因此,競爭能力的強弱,對于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實力、提高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經濟增長質量高低的重要表現。
八、人民生活
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一生產目的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無論是同志在“三個代表”中提出的“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黨的宗旨”的思想,還是“十五”計劃編制中首次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都強調了這一點。經濟增長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只有在保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才能稱其為高質量的。人民生活水平受到收入、消費、儲蓄、科教文衛、福利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人民能否真正從經濟增長中得到較多的實惠,反映了經濟增長質量的高低。
九、資源環境
經濟增長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約,其中自然因素,即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與經濟增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果人類在大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盲目擴大生產和消費,物質和能量需求不斷擴大,而不注意資源的節約再造和環境的保護,則經濟增長必然與自然供給能力之間形成矛盾和對立。如果人類認識到環境的客觀屬性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將自身需求量和廢棄物排放量控制在環境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環境,則環境將在人類引導下向著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方向發展,此時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統一,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在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的定義,意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毋庸置疑,是否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對待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是經濟增長質量重要的衡量標準。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質量不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穩定性和投入產出效率、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產品質量、參與經濟競爭的能力及潛力,而且包括人民生活、社會福利,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程度等等。經濟增長質量作為一個綜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三方面范疇的概念,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整體在資源的配置、利用和滿足人民生活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上所綜合表現出來的優劣程度。
參考文獻:
[1]岳魯,袁關林.簡明質量管理詞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5.
[2]王玉梅.論經濟增長質量之內涵[J].市場論壇,2004,(2):24-25.
[3]單曉婭,陳森良.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1,(6):28.
[摘要]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有關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議題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從九個方面做出了界定和論述。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界定
- 上一篇:學校共青團調研報告
- 下一篇:學生文明教育與家庭環境調研報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