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3
時間:2022-08-27 03:31:00
導語: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3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觀點認為,物價波動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傷害,因為在物價波動的同時,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其實,物價波動對勞動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是指它對現實工資收入和過去工資節余的合計損失,并非現實工資收入的單方面損失。雖然在物價上漲的同時,個人的工資收入也會隨之增加,不會對個人的財產造成動態損害,但是,它對個人的靜態貨幣資產將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個人工資的增加并不能證明物價上漲對個人財產不會造成損害。單從商品經營者的利益出發去研究經濟問題是錯誤的,應該從全部財產所有者的利益出發來研究經濟問題,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是完善、合理的和可行的。物價波動理論偏向于通貨膨脹,偏向于商品經營者,損害廣大商品消費者的利益,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這種單一的商品消費者所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物價是由商品經營者制定的,由于勞動者不能取消自己的消費需求,所以只有任憑商品經營者的宰割。物價波動的主動權在商品經營者一方,勞動者始終都是被動受害的一方。長期的物價波動給勞動者造成的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如果計算起來恐怕任何商品經營者都無法對其進行全部的補償,但勞動者的財產損失應該得到全部補償,即使是物價波動贊成者的財產損失也同樣應該得到全部的補償。人類社會應該是一個以強扶弱的文明社會,而不應該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野獸社會。
其實,通貨膨脹對大部分商品經營者的利益都是具有極大傷害作用的。試想,通貨膨脹將必然需求下降,一旦需求下降,那么市場中商品經營者的盈利機會就必然相應下降,企業經營就會遇到困難。市場被破壞了,市場需求的壓縮將給商品經營者以毀滅性的打擊,最終造成商品經營者和商品消費者兩敗俱傷的嚴重后果。商品經營者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盈利要靠廣大勞動者的消費來進行實現的,傷害廣大勞動者的利益也就等于是傷害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商品經營者們以為,勞動者創造出商品的產值之后就可以把他們一腳踢開,他們不清楚商品經營者利潤的實現也不能離開勞動者為他們提供的市場需求,因此,在他們傷害廣大勞動者的同時,也就不知不覺地傷害了自己2、物價波動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經濟犯罪行為
物價波動的結果不僅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更主要的是所有者之間的產權變化,它涉及到所有者財產得失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法律主要是為保護各個所有者的財產權益而建立的,任何一個所有者都不能隨意侵占另外一個所有者的私有財產。如果侵犯他人財產的行為一旦發生,那么將被視為經濟或刑事犯罪,就會通過法律對其進行嚴厲的制裁。目前存在的經濟犯罪現象主要有偷、騙、搶、貪等等,這些犯罪行為都是法律制裁的基本對象。但是,有一種侵犯他人財產的經濟犯罪行為不在法律的限制之內,它就是長期存在于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危害極大的肆意抬高物價的犯罪行為。物價波動給民眾造成的財產損失是任何一種經濟犯罪行為都不能與之相比的。見表
設:每年通貨膨脹率2%,個人貨幣資產60000億單位:億元
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年內民眾的財產損失共計5764億元。試想,怎樣的經濟犯罪或刑事犯罪能夠給民眾造成如此普遍和嚴重的財產損失呢?
物價波動理論是提倡物價波動的,它表面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實質縱容經濟犯罪,但它并沒有意識到是在縱容經濟犯罪。物價波動理論是維護犯罪行為的經濟理論,它為犯罪人侵害被害人提供了一種即隱蔽又殘忍的犯罪手段。物價波動的市場體制是靠欺騙和侵害廣大勞動者利益來進行維持的。物價波動理論給物價波動以“調節市場供求關系”的美稱,打著發展市場經濟的幌子,其實質是對廣大勞動者財富的貪婪侵占,對廣大勞動者的任意欺騙,對廣大勞動者辛辛苦苦得來勞動果實的殘酷剝削,并造成廣大勞動者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變的更加艱難。面對這一血淋淋的犯罪事實,物價波動理論的倡導者們確熟視無睹,似乎理論的發明者和倡導者本身不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受到物價波動的傷害,其實他們也是物價波動的受害者,只是為了發展市場經濟,他們愿意犧牲個人利益而已,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還是非常值得贊揚的。
(九)導致大批勞動者失業
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失業問題,一直是政府和理論界所關心和急待解決的疑難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就必須首先了解它產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物價波動導致需求下降,因此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自然就會大幅度減少,勞動者失業的數量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了。在動態生產過剩的情況下,市場競爭異常就激烈,為占領市場,企業必然會采取各種強力手段降低經營成本,而降低勞動者工資本身即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講,市場競爭也是壓縮勞動者工資收入的競爭,當然也是擴大社會失業隊伍的競爭。另外,企業在競爭中的失敗,也將導致大量的勞動者失業。這充分說明物價波動是導致勞動者大批失業的主要原因。在激烈的壓縮勞動者工資收入的競爭中,勞動者的工資收入逐漸減少,勞動強度逐漸增加,生存難度逐漸增大。在此激烈的勞動崗位競爭的情況下,有職業的勞動者都很難生活,失業者的生活就更加難以維持。由于大批勞動者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來求生存,這必然導致社會中犯罪現象的增加,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進而導致政治危機和引起嚴重內亂事件的爆發。
有觀點認為,勞動者失業之后可以到“第三產業”去“再就業”。其實,在整個市場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并非“世外桃源”,它的勞動崗位同樣異常緊張,因此,它同樣不能滿足社會中大量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要求。勞動力過剩是一種整體普遍現象,而并非個別局部現象,決不能從局部的角度去解釋整體方面所存在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在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市場中尋找就業機會是非常困難的,試想,以政府、企業那樣的能力都不能解決勞動者的就業問題,那么以勞動者自身的微薄之力又怎么能夠解決其高難度的就業問題呢?由此可見,讓勞動者失業之后自己去尋找新的職業是一種即不現實又不負責的做法。另外,該理論還認為,失業者的生活可以靠社會福利來進行解決,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荒唐的。試想,假如社會福利能夠無償地為失業者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那為什么不能給他們“無償”地提供一些勞動的機會呢?難道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極其完美的地步,不再需要勞動者去進行建設了?另外,如果社會福利暫時沒有能力滿足失業者基本消費需求,那么失業者又靠什么來維持日常生活呢?讓失業者依靠社會福利去進行生活,等于是給失業者開了一張生活上的“遠期支票”。此“支票”何時能夠兌現?無人曉得。在“支票”兌現之前失業者將如何生活?當然還是自謀職業。“古典”學派認為,如果存在失業,則通過勞工之間的自由競爭,貨幣工資必然下降,直到實現充分就業為止;物價的自由升降可調節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故總供給衡等于總需求,普遍的生產過剩不可能出現,充分就業也能持久保持。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是無限的,問題不在于需要多少勞動力,而在于它是否能夠為這些勞
動力的付出者提供足夠的工資回報,使其能夠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勞動者不僅需要吃飽穿暖,而且還要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撫養老人。因此,低微的工資收入遠遠不能滿足一般勞動者的日常消費需求。況且,勞動力本身是具有一定價值的,如果市場上的勞動力價格遠遠低其價值,那么就會出現勞動者不愿從事廉價勞動的現象。經濟犯罪是一種高風險高收入“職業”,這正適合一些不愿意廉價出售勞動力的勞動者。在社會不能為勞動者提供具有較高回報的勞動崗位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生活,他們必然通過任何可能的行為,比如盜竊、詐騙、搶劫等犯罪行為來“創造”財富,這就必然導致大量犯罪現象的不斷發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個人的工資收入也應隨之不斷提高,否則社會的經濟發展就失去了意義。同時,每個勞動者都應該有穩定的生活來源,使其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否則一些人的生活將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的。如果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使社會成員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那么這種發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既然社會中的物質財富都是由勞動者創造的,那么他們同樣有能力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問題是社會能否為他們提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關于勞動者的失業問題,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進行思考: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又有很多的閑置勞動力沒有用武之地,如果把閑置的勞動力調動起來去做那些急需完成的工作,那么一定會取得意外的巨大收獲。
(十)擴大貧富差別
物價波動使一部分商品經營者不斷擴大收益,其財富不斷擴大,于是商品經營者變得更加富有,而廣大勞動者的財產則不斷受到損失,財產逐漸萎縮,于是他們變得更加貧窮。久而久之,也就在商品經營者和廣大勞動者之間逐漸形成了巨大的貧富差別。貧富差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等量勞動的價值差別
由于商品經營者占有巨大的財富,他們可以通過很少的勞動付出,獲得極大的財富收入。同樣的勞動付出,但所得到的勞動回報確有著天壤之別,這怎么能使收入低微的勞動者安心于自己現有的勞動崗位呢?同時,這種巨大的收入差別還會導致大量的勞動者對社會就及政府產生極大的不滿情緒,進而引起動亂事件的發生。雖然政府都制定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但在現實分配過程中,這一原則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在市場經濟中,實際執行的是按不同的地區環境、不同的企業條件、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財產數量等等非平等因素所制定的非平等分配制度。
2,導致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成功的商品經營者的財富在大幅度增加,他們可以過高檔次的消費生活,而失敗的商品經營者和廣大勞動者的財富確在逐漸減少,他們只能過低檔次的消費生活,甚至有很多人的消費條件根本不能滿足其最低水平消費的需求。在貧富差別巨大的社會中,一方面富人擁有大量的閑置財富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窮人的生活極度艱苦,甚至最基本消費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富人在社會中抵御生存風險的能力遠遠強于窮人。在危機到來在之時,首先面臨生存威脅的是數量較多窮人,對于他們來講,最直接的求生途徑就是侵占富人的財產。富人與窮人在日常消費水平方面的差距極其巨大,富人的消費水平使窮人百般羨慕、百般嫉妒、以至百般仇恨。窮人們大多夢想自己能夠過富人那樣的富裕生活,但是,他們大多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對于窮人來講,最直接的,容易實現的獲得財富的途徑,就是侵占富人的財產,因為只有富人才擁有可供他人侵占的大量的私有財產。窮人“侵犯”富人的財產,要拿回由自己所創造的那部分財富,富人當然不會把財產輕易讓給窮人,于是雙方發生所謂發生階級斗爭。階級斗爭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的大規模
的發生,它的慘烈和在斗爭過程中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員和財產的損失都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每一次爆發都將給人類以毀滅性的打擊。
3、導致廣大勞動者日常生活的貧困
有觀點認為,目前人類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實并非如此。在貧富差別逐漸擴大的社會中,雖然社會成員的平均收入在逐漸增加,但并非每個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有些人的收入甚至顯下降趨勢。貧富差別和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中的貧富差別是成反比的關系,即社會中的貧富差別越大,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中的貧富差別也在逐漸擴大,如果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低于社會貧富差別擴大的速度,那么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就會顯下降趨勢。在具有貧富差別的社會中,它的大多數財產被少數人占有,而廣大民眾只占有較少數量的財產。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越是處于底層的勞動者人數就越多,但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確越少,因此其生活也就越為貧困。物價波動理論必須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是擴大貧富差別還是縮小貧富差別?是以少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利益還是以全體民眾的利益基本利益?是以少數人的奢侈生活為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還是以全體民眾共同富裕的生活為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如果擴大貧富差別,那么怎樣才能給廣大勞動者一個足夠的生存空間?
4、壓縮市場需求
貧富差別越大,貨幣積累率越高,動態購買力越小,因此越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點可以通過現實情況來進行證明,也可以通過“恩格爾定律”來進行證明。
根據此定律可推導出:貧困地區消費率較高,市場購買力利用充分,商品普遍暢銷,經濟發展效率較高;富裕地區消費率較低,市場購買力利用不足,商品普遍滯銷,經濟發展效率較低。由此可進一步推導出:貧富差別率越高,“系數”越低,商品消費率越低,市場需求越少,商品積壓越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越為緩慢。
二、物價穩定的主要優勢
物價波動具有多少、多大的弊端,那么物價穩定自然也就具備多少、多大優勢。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講,物價穩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優勢:
(一)促進生產發展
商品生產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環節,脫離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了。企業商品產量是由市場需求量來決定的,市場需求量大,企業生產發展的空間就大,否則相反。在物價波動情況下,由于市場需求受到壓縮,所以企業生產發展空間非常狹窄,甚至原來的市場也遭到破壞。在此情況下,企業現有規模的生產都難以維持,發展生產更是舉步維艱。
反之,物價穩定則對企業生產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市場具有穩定的需求,在這穩定需求的作用下,企業商品生產的速度將大幅度提高。在不考慮增加新需求的情況下,物價穩定和物價波動條件下的生產速度有著極大的差別。見表
設:物價波動幅度挖10%單位:億元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四個生產周期的商品產值合計為:400000億元,而在物價波動條件下,四個生產周期的商品產值合計為:343900億元,比物價穩定條件下的商品產值少56100億元。如果考慮增加市場需求的因素,那么這一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商品的生產目的是為了使用,如果不能及時得到使用,那么一方面會造成企業的商品積壓,阻礙企業生產運行,另一方面民眾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價穩定條件下,市場需求得到很好的保護,市場中的商品銷售較為暢通,因此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將隨之不斷擴大。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效益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抬高物價,二是降低成本。但是,無論那一種盈利方式,它都將導致市場需求相對或絕對的下降。如果物價能夠保持穩定,那么就可以通過擴大市場需求的方法來彌補由于商品產值和成本之間的差價所造成的巨大需求缺口,就可以實現商品全部快速的市場銷售,并獲得商品全部銷售的完整效益目前企業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是生產企業,二是服務企業。生產類企業在消費過程中有商品產出,而服務類企業在消費過程中沒有商品產出,它只為生產類企業提供服務。在同等生產效率的情況下,生產企業所占的比重越大,社會的生產能力就越強,否則相反。在供求平衡的市場中,商業基本上沒有推銷的任務,因此它的規模也將大大縮小。但是,在供給過剩的市場中就需要商業來發揮其強大的商品促銷作用,否則企業生產的商品將很難銷售出去。物價波動的市場需要龐大的商業進行配合,因此它的很多企業都服務于商品銷售,而不能從事商品生產。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市場中的商品銷售壓力減輕,不需要很多的企業服務于商品銷售,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投資在商品生產方面的作用,進而使社會的整體生產能力大幅增強。
(二)擴大市場需求
目前人類的需求具有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是指人們生活的消費需求,它是一種無限的需求,永遠都不能得到滿足,一旦滿足,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就走到了盡頭;二是指市場的消費需求,它是一種有限的消費需求,是由貨幣流通而產生的,是社會經濟運行總的成本支出。市場經濟的發展是通過市場中的商品供求和商品需求來進行實現的,單純的商品供給或商品供求都不能代表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在市場經濟中,一切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是通過供給和需求來進行實現的,供給和需求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來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需求也應該不斷擴大,否則將會限制生產的發展。沒有需求也就沒有生產,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也就有多大的生產發展空間,從這一角度講,需求是生產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需求的直接方法就是增加貨幣投放。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增加貨幣投放會導致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雖然貨幣投放可以起到擴大市場需求的效果,但由于通貨膨脹的因素,其效果將被大幅削弱。見表
單位:億元
從具體的計算數字來看,貨幣投放不會起到擴大市場需求的作用,但實際上,由于貨幣投放是在原來的物價水平上進行的,所以對當時是市場需求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就是物價波動情況下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夠在目前的商品市場中創造一個穩定的物價環境,那么市場需求就會隨著企業生產的不斷擴而大幅增加,最終從整體上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市場交易的實質就是勞動力與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易,交易平衡,企業則沒有商品剩余,企業獲得剩余商品,交易就會失去平衡。在勞動力和勞動產品之間的交換過程中,不斷的有勞動產品的結余,這樣才能使企業經營獲得利潤。但是,企業盈利是在商品銷售之后,而并非以積壓商品體現盈利,這就形成勞動力與勞動產品交換的巨大差額。由于企業的商品不能完全進行銷售,所以造成“盈利”商品的全部積壓。見圖
交易障礙
勞動力和勞動產品都需要與貨幣進行交換,它們之間不能進行交換,因此在它們中間存在著極大的“交易障礙”。由于這種阻礙的存在,造成:一方面儲蓄增加,另一方面商品積壓;一方面勞動者失業,生活艱難,另一方面勞動產品積壓、損失、浪費,生產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解決的辦法是:投入新的貨幣資金,將勞動力和勞動產品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勞動者和企業資本的作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另外,擴大市場需求還將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擴大需求的數量限制隨著市場商品供給數量的增加,市場需求也應該得到同步的增加,否則將會限制企業的生產發展。如果市場需求過大、供給不足,那么就會形成對市場中商品的搶購現象,并造成社會整體方面的消費困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即要不斷地將自己生產的商品投放市場,同時也要從市場中不斷地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企業即是市場商品的供給者,也是市場商品的需求者。見圖
從一個完整的商品生產或經營的過程來進行分析:企業供給市場的商品總值就是它的生產總值,企業從市場中所購買的商品總值就是它的成本總支出,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企業的經營效益。用公式表示為:
商品供給-商品需求=商品效益(計劃效益)①
產值-成本=計劃利潤(計劃效益)②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利潤(實現效益)③
貨幣收入-貨幣支出=貨幣效益(實現效益)④
企業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其產值構成市場商品供給總值,其成本構成市場需求總值,兩者的差額構成商品生產利潤。當產值(商品供給)大于成本(商品需求)時企業獲得利潤,但是會造成部分商品的積壓,導致生產過剩現象發生。任何一個盈利企業都不能用自己的生產成本完全回購自己所創造的產值,對于一個盈利的市場來講也是如此。那么盈利的企業或盈利的市場所制造的需求不足缺口由誰來進行彌補呢?當然是盈利企業的需求缺口由虧損企業進行彌補,盈利市場的需求缺口由虧損的市場來進行彌補。其實,在不擴大市場整體需求的情況下,企業是不會獲得整體效益的。只有擴大市場的整體需求,才能使企業有一個整體盈利的機會,才能使大部分企業都能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
任何一個完整經營過程的結束都將體現為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其它形式的交換都包括在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之中。比如貨幣在支付個人工資的時候沒有發生商品與貨幣的交換的情況,因此它沒有完成全部的商品經營過程,只有個人用自己的工資到市場中購買商品之后這一商品經營過程才告結束,對于服務行業來講也是如此。對于一個完整的商品經濟過程而言,貨幣重新回到企業之后這一過程才告結束。為什么說一個完整的商品經營過程要在商品與貨幣的交換中結束呢?因為個人或服務企業的收入來源于商品生產企業,包括于商品生產企業的成本支出,包括于商品生產企業的市場商品總供給。見圖
個人效益=個人工資收入-個人生活支出.
企業效益=企業經營收入-企業經營支出.
銀行效益=銀行經營收入-銀行經營支出.
服務效益=服務行業收入-服務行業支出.
政府效益=政府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支出.
效益總和=企業效益+個人效益+銀行效益+服務效益+政府效益
政府、銀行、企業、個人等都存在一個貨幣收、支的平衡問題,但在貨幣收、支平衡的情況下市場不存在整體貨幣效益。參與交易的某一方面貨幣收入的增加,必然導致另一方面貨幣收入的減少。在一個完整的經營過程中,貨幣收入大于貨幣支出的一方可以實現預計的貨幣效益,從而可以進一步擴大資本經營的規模,而貨幣收入小于貨幣支出的一方將形成虧損,其資本經營規模也將隨之萎縮。凡是參與市場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在市場中取得貨幣效益,而貨幣在不增加發行的情況下是一個固定的數量,因此從整體角度講,不增加貨幣投放就不能從整體上實現貨幣效益。凡是參與市場交易的任何一方,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貨幣效益,即實現全品種的商品節余,而并非實現商品效益這種單一品種的商品節余。全品種的商品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全面消費需求,單一品種的商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全面消費的需求。比如:勞動者不能只用某一種商品來進行生活,企業不能只用某一種商品來進行生產。市場經濟的生產,對于某一企業來講是單一品種的商品生產,因此,它在生產過程中不但要創造商品效益這種單一品種的商品節余,而且必須將其轉變為貨幣效益這種全品種的商品節余,否則企業經營就會出現困難,嚴重者將導致企業破產。
企業盈利的兩個步驟分別是:1、創造商品效益;2、實現貨幣效益。創造商品效益是企業在生產經濟中的基本職能,而實現貨幣效益確是市場的基本職能,這是一個基本分工的問題,決不能混為一談。在目前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企業不但要創造商品效益,而且還要大搞商品促銷活動,負責創造貨幣效益。其實,從整體角度來講,企業的這種努力完全是徒勞的,因為創造貨幣效益不是企業的基本職能,企業即不能發行貨幣,也不能發放貸款,更不能發行國債。企業是商品效益的創造者,不是貨幣效益的創造者,貨幣效益要通過銀行的貨幣發行來進行創造。那么銀行發行多少貨幣可以滿足企業實現商品效益的需要呢?首次擴大投放的數量應該與企業整體的商品效益相等,之后投放商品效益增長的部分。見表
單位:億元
①本期貨幣投放=本期商品效益.
②本期貨幣回籠=上期貨幣投放.
③貨幣投放凈值=本期貨幣投放?本期貨幣回籠.
=上期市場需求×利潤率?本期貨幣回籠.
④本期商品效益=本期市場需求×本期利潤率.
表中的市場運行模式是動態與靜態雙重平衡的運行模式:在動態供給過剩的情況下,政府擴大貨幣投放,并由市場調控部門購買過剩商品作為市場中的商品儲備,以滿足被擴大的動態和靜態的商品需求。在企業進行下一階段生產,并從市場中大量購買商品的時候,市場調控部門銷售商品、回收貨幣,形成新的購買力儲備,以準備為企業實現新的貨幣效益。如果政府的貨幣投放不是用于市場商品儲備,而是直接用于商品消費,那么在企業為進行下一周期生產而從市場中大量回購商品的時候,就會出現商品供給不足的缺口,最終妨礙企業下一周期的商品生產。貨幣投放數量的多少取決于企業整體商品效益的多少,整體效益越高,貨幣投放量也就越多,否則相反。企業整體商品效益的多少取決于它們投入經營的商品總成本(市場需求)及計劃利潤率的多少,成本及計劃利潤率越高,商品效益也就越高,否則相反。社會資本總值的增長速度取決于社會整體盈利水平,取決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雙向增長。如果把貨幣投放作為一種主動的經濟調整手段,而不是被動地投放貨幣,并有效地為實現商品效益而服務,那么社會的資本總值就會大幅度得以提高,其綜合國力也將隨之增強,國家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也將隨之大幅度提高。
2、擴大需求的方法選擇
目前用于擴大市場需求的方法是五花八門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一是真實的擴大需求,即貨幣發行,它可以起到增加貨幣供給總量的作用;二是虛假的擴大需求,即擴大貨幣債務(比如國債及企債發行和銀行貸款等),它可以起到提高貨幣流通速度的作用。貨幣是發行者的商品負債,貨幣發行是商品負債的發行,商品負債必須用商品來進行償還,貨幣發行之后將永久地流通于市場,只要市場中有商品存在,其商品負債就可以不斷地得到償還,貨幣信用就會得到保護。貨幣債務是負債人向債權人的貨幣借款,它需要負債人用貨幣來進行償還,而不是用商品來進行償還,否則將違反原來簽署的貨幣借貸合同。這就是貨幣與貨幣債務之間的本質區別。比如銀行貸款是一種貨幣負債,償還銀行貸款必須用貨幣來進行償還,負責將違反原來簽署的貸款合同,給銀行的貨幣流通造成阻礙,一旦存款客戶提取存款,銀行只能以貸款企業的商品來進行償還,當然存款客戶是絕對不會同意這種支付方式的。不僅銀行貸款要求也貨幣進行償還,其他形式的貨幣負債也具有同樣要求。目前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債務也是貨幣,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由于對貨幣概念的錯誤理解,因此也就無法確定貨幣的準確定義。雖然通過貨幣負債可以提高現有貨幣的流通速度,進而擴大動態的市場需求,但是,貨幣負債需要償還,一旦償還,由它所創造的市場需求也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需求將出現更大的缺口。另外,貨幣債務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利潤,造成企業經營上的巨大負擔,阻礙企業生產發展。因此,擴大需求應該采用擴大貨幣發行這種真實的需求擴大方式,而不易于采用擴大貨幣債務這種虛假的需求擴大方式目前的貨幣發行只局限于小面值現金貨幣,由于它的面值較小,不適用于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大額經濟往來,比如商品批發、設備購銷等等,所以它在的主要用途是滿足企事業單位與個人或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小額經濟往來,比如工資發放、商品零售等等。由于在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大額經濟往來方面沒有專用的貨幣充當媒介,所以它們之間只能依靠貨幣債務進行往來。貨幣債務與貨幣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區別不同,貨幣債務在使用上有額度、期限和利息的限制,而貨幣在使用上則不存在這些限制。擴大貨幣債務一方面不能滿企事業單位巨大的和永久性的貨幣資金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它們的經濟負擔,導致其運營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發行一種大面值的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一方面保證企事業單位在彼此之間大額經濟往來方面的資金供給,另一方面化解企事業單位巨大的債務危機。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是一種大面值的憑證貨幣,除面值和流通范圍之外,其它方面與目前市場中流通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完全相同。見票樣
貨幣發行不能只局限于單一品種的小面值現金貨幣(生活資料交易貨幣)的發行,它必須兼顧大面值企事業單位專用貨幣(生產資料交易貨幣)的發行,否則將造成貨幣發行的品種缺欠,導致企事業單位在大額經濟往來方面的巨大資金缺口,進而嚴重阻礙企業的生產發展。金融創新不僅是創造新品種的貨幣負債務,更重要的是創造新品種的貨幣資產,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短缺問題。
三、穩定物價的方法選擇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清通貨膨脹全面阻礙社會發展的真實面目,既然通貨膨脹社會發展有極大的阻礙和破壞作用,那么就應該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對其進行嚴格控制。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對通貨膨脹起到決定性的控制作用呢?下面提供三種方法以共選擇:
(一)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穩定物價
在物價始終顯上漲趨勢的市場經濟中,穩定物價其實就是限制通貨膨脹。物價波動理論的最終目的還是穩定物價,只是用來穩定物價的方法不當而已。前面已經對物價的波動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證明物價波動不能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因此,物價波動的結果是通貨膨脹,而不是物價穩定。物價波動理論主張通過壓縮市場需求或擴大商品來治理通貨膨脹,這是一種最不明智的選擇。雖然通過壓縮市場需求或擴大商品生產可以限制通貨膨脹,但它只能減輕通貨膨脹,不能制止通貨膨脹,而且壓縮市場需求和擴大商品生產都會加重生產過剩危機,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物價與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但不是相等數量反的比關系,而是具有一定差額的反比關系。見圖
1、“平衡線”計算公式:X=Y
2、“盈利線”計算公式:X=Y+100
在不考慮需求變化對供給影響的情況下,物價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平衡直線”和“盈利直線”來進行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X”與“Y”在盈利直線上不是相等關系,而是“X=Y+100”的。需求下降只能降低通貨膨脹的幅度,而不能制止通貨膨脹。比如,在需求下降50%情況下,原來的通貨膨脹就會被壓縮50%,但原來的物價水平絕不會也隨之降低50%。市場需求降低50%的事情經常出現,而整體物價水平降低50%確是一件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在需求被壓縮50%的情況下,市場商品的銷售數量也會被壓縮50%,市場的整體盈利水平也將隨之下降50%,而通貨膨脹在市場需求嚴重損失的情況下,只是在幅度上有所控制,而沒有完全制止,更沒有出現物價整體同比下降的情況。通過分析可知,采用限制需求的方法穩定物價不但會導致市場需求的大幅度下降,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不能取得限制通貨膨脹的良好效果。因此,限制通貨膨脹應該避免采用壓縮市場需求這種低效率、高付出的傳統方法。(二)通過行政監管穩定物價
以往的市場經濟很沒有發現可以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能夠穩定物價的,最終都要依靠政府的行政監管來對物價進行控制,社會主義國家如此,資本主義國家同樣如此。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講,由于大部分資本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場中的大部分商品是由國有企業所提供,所以政府很容易通過行政手段對物價實施監管,而且監管的效果也非常好;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講,大部分資本集中在私有者手中,市場中的大部分商品由私有者提供,所以政府很難通過行政手段對物價實施監管,更談不上取得良好的監管效果。商品可以承認貨幣信用,也可以不承認貨幣信用;貨幣可以承認商品的交易價值,也可以不承認商品的交易價值。一旦政府以外的其它資本所有者拒絕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兌換政府發行的貨幣,那么就會造成政府的貨幣信用極大損失,政府將難以控制由此而產生的極大的物價波動。從我國建國早期通過行政方式限制物價波動的例子來看,雖然當時的市場中的商品供給嚴重不足,但其物價并沒有發生劇烈的波動,可見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顯。如果在當時放開物價,那么通貨膨脹必將發展到異常嚴重的程度,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必然也是極其嚴重的。
目前各個國家在通過調整市場供求狀態穩定物價的同時,普遍采用行政方式穩定物價。通過行政手段穩定物價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1、國家財產所占社會總財產的比例,比例越大,政府行政命令的執行就越順利,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2、行政干涉市場商品定價的范圍,范圍越大,物價波動的機會就越小,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3、行政處罰的力度,力度越強,商品經營者違規的可能性就越小,穩定物價的效果就越好,否則相反。有些政府在采取行政方式穩定物價的同時,有意對一些商品采取放開價格的政策,認為這樣可以“搞活”市場,其實這是一種自相茅盾的經濟政策。本來通過行政方式限制物價已經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對某些商品的價格采取放開政策,那么不僅放開價格的那些商品的價格會很快上漲,而且被限制價格的那些商品也會隨著市場物價水平的整體上漲而上漲,最終導致市場中所有商品的全面通貨膨脹。
通過行政方式法穩定物價的優點是,它能夠對物價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不會造成廣大民眾及遵守規定企業的財產損失,不會對市場經濟的運行造成任何負面影響。不足之處是,它主要適合資本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適合資本高度分散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資本分散將意味著政府資本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政府只有權利給自己的商品定價,沒有權利給他人生產的商品定價,所以它不可能有效地通過行政手段對整個市場的物價進行控制。社會主義國家過去曾經有過很多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物價波動的具體實例,可以充分證明其效果的可靠性,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資本高度集中于政府之手的原因。任何政府都沒有完全放棄對物價的行政管理,即使在一個物價波動非常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這就充分說明,放開物價不能制止通貨膨脹,更不能實現物價穩定,只有限制物價,才能有效地制止通貨膨脹,才能最終實現物價穩定。
(三)通過法律制約穩定物價
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法律,都是由政府為了維護兩個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一是維護國家成員的人身利益,即政治利益;二是維護國家成員的財產利益,即經濟利益。如果法律能夠有效地維護國家成員的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那么這種法律就是一種完善的法律,否則應該進行修改或補充。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廣大民眾的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這種損害是不受任何法律保護的,這就充分說明法律在保護廣大民眾經濟利益這方面存在著極大的缺陷。此缺陷應該通過建立“物價法”的方式來進行彌補,否則不能使其法律得到完善。既然物價波動是一種經濟犯罪行為,那么就應該以法律手段進行限制,如果通過經濟手段來進行限制,那么就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在依法穩定物價的市場中,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一旦確定,將通過法律對其進行嚴格,使其價格永久保持商品上市時的原始水平。某一種商品的價格一旦確定,就成為該種商品的“法定價格”。如果這種“法定價格”被不法的商品經營者進行破壞,發生價格變化,那么國家法律部門將對違法的商品經營者進行嚴厲制裁,并令其商品價格回歸到原來的水平。這樣,物價波動就會得到最有效的控制,整體物價水平就會永久地保持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
通過法律限制物價波動的方法適用于任何的市場經濟體制,它具有效果好、成本低這兩大優勢。所謂效果好,就是通過嚴格的法律制裁來嚴懲市場投機者的犯罪行為,并令其賠償所造成的一切損失,還原商品價格,這必然取得穩定物價的良好效果;所謂成本低,就是社會為穩定物價所付出的代價低,具體體現為現有物價管理部門的取消和對現有市場需求的保護。從目前來看,還沒有那一個國家采用依法穩定物價的方法,但與前面兩種方法相比,此種方法具有極大的優勢,是用于穩定物價的最佳方法選擇。
通貨膨脹不是不能治理,也不是不能根除,關鍵是政府是否想對其進行治理,是否想對其根除。如果在這一問題上含糊不清,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甚至認為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那么它自然不會采取限制通貨膨脹的有力措施,自然不能取得治理通貨膨脹的良好效果。如果政府能夠堅定信念,認清通貨膨脹對社會發展的嚴重危害,并及時地將“物價法”建立起來,那么目前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弊端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需求將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經濟運行的作用,國民經濟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高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