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2

時間:2022-08-27 03:30:00

導語: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2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2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在總供給等于總需求(靜態平衡)的情況下,物價將處于穩定狀態,否則物價將發生波動。其實市場中的物價波動是受動態供求狀況影響的,靜態的供求關系不會直接影響。動態供求狀況與靜態的供求狀況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兩者平衡其一必將失衡其二。那么物價應該按那一種供求狀態來進行波動呢?想必該理論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解釋。因此,可以說物價波動觀點沒有足夠完整的理論依據。

①總供給=總需求.④靜態需求>動態供給.

②動態供給=動態需求.⑤靜態需求>動態需求.

③靜態供給=靜態需求.⑥靜態供給=動態供給.

⑦動態平衡:商品產量/時間=商品銷量/時間(市場無積壓商品)

⑧靜態平衡:總供給=總需求(市場商品總量=社會貨幣總量)

⑨總供給(總的商品供給)=總需求(總的貨幣需求)

動態平衡的概念:等待購買的商品。商品積壓的時間:商品等待購買的時間。在供求平衡的情況下,市場中不存在等待購買的商品,即市場商品存量為“0”。在動態平衡情況下,市場中的商品將以合同的方式進行供給,商品生產之后即可以銷售(這對企業來講是最好的銷售效果),因此,任何商品都沒有市場存放的時間,即商品積壓時間為“0”。但是,這種情況只能在完全合同化生產的模式下才能形成,而市場經濟不是完全的合同經濟,也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合同經濟。

“①、②、③”為理論要求的供求平衡公式,“④、⑤、⑥”為實際的市場運行狀況。如果“④、⑤、⑥”不能同時保持平衡狀態,那么市場平衡也就不可能不存在。在傳統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下,“④、⑤、⑥”是不可能保持平衡的,因此,物價波動理論所期待的供求平衡(雙重平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市場供求平衡不是單一的平衡(靜態平衡或動態平衡),而是一種雙重的平衡(靜態動態同時的平衡)。物價波動觀點只看到單一的市場平衡,忽略了雙重的市場平衡(或兩種單一平衡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這種觀點當然也就經不起市場的實際檢驗了。

物價波動情況下的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動態的市場供求狀態并不代表靜態的市場供求狀態。物價波動直接受動態供求狀態的影響,而不受靜態供求狀態的影響,但靜態供求狀態對未來的動態供求狀態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因此也就會對未來的物價波動會造成影響。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目前市場中的商品總量與社會中的貨幣總量相比數量較少,因此,實質性的生產過剩情況并不存在。這種觀點的錯誤所在是把市場中商品供求的“動態平衡”與“靜態平衡”混為一談。所謂“動態平衡”,指市場中的商品產量與商品銷量之間的相對平衡;所謂“靜態平衡”,指社會貨幣總量與市場商品總量之間的相對平衡。它們彼此之間同樣是較為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見圖動態供小于求動態供求平衡動態供大于求

靜態供小于求靜態供求平衡靜態供大于求

動態供給:單位時間的商品生產總量靜態供給:某一時間的市場商品庫存總量

動態需求:單位時間的商品銷售總量靜態需求:某一時間的社會貨幣儲備總量

動態供求狀態與靜態供求狀態之間同樣不是單一的三種對應關系,而是多重的九種對應關系,它們與三種不同的物價波動狀態構成更為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見圖

物價上漲物價穩定物價下跌

靜態供小于求靜態供求平衡靜態供大于求

市場中整體的物價上漲造成動態的生產過剩,對動態的市場破壞造成破壞。企業生產是根據市場中的動態需求來進行的,只有動態需求可以實現企業的商品銷售。靜態需求是一種潛在或未來市場需求,它不能為企業實現動態的商品銷售,因此企業不會根據靜態的不可確定的需求來制定實際的生產計劃,這就必然導致靜態供給的萎縮,進而對市場的靜態平衡造成極大的破壞。由于動態的商品生產面對動態的市場需求,所以存在于靜態之中的通貨膨脹風險總是被動態的生產過?,F象所掩蓋。由于經濟學家要控制靜態的通貨膨脹風險,所以他們制定的經濟策略必然加重動態的生產過剩。另外,市場供求平衡公式還可進行細分:

企業在物價波動的市場環境下,由于商品大量積壓,因此導致生產資金周轉的困難。為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企業從銀行大量貸款。企業貸款主要用于商品生產,因此造成市場動態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及價格的上漲、靜態生產資料需求的下降及潛在的生產資料供給過剩的風險,造成動態生活資料需求的下降及生活資料供給過剩、靜態生活資料供給的減少及靜態生活資料的通貨膨脹風險。探討商品市場的供求平衡問題,不能只從單一的動態平衡或靜態的角度去進行思考,也不能從單一的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的角度去進行思考,而要從全面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物價的波動方向取決于市場的盈利狀況,所以資本家追求利潤并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回報,而物價波動理論追求市場平衡,但始終沒能實現市場平衡。

(三)導致整體經濟萎縮

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是單一生產的發展,而是生產和需求的共同發展。由于物價波動將導致需求下降,因此必然導致社會整體經濟的萎縮。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物價上漲幅度的不斷增加,市場商品的銷售量在不斷減少,因此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也就隨之不斷萎縮。一般認為,通貨膨脹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其實是市場需求在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通貨膨脹在促進經濟增長。由于在物價自由波動情況下擴大市場需求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被誤認為是通貨膨脹在促進經濟增長。

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當物價上漲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增加,商品需求總量相的對下降;當物價下跌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減少,商品需求總量相對增加。見圖通過該公式可以計算出,在供求失去平衡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市場供求關系的相對平衡。在物價波動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反比關系:當物價上漲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增加,商品需求總量相的對下降;當物價下跌時,市場中的商品供給總量相對減少,商品需求總量相對增加。馬克思說:“需求按照和價格相反的方向變動,如果價格跌落,需求就要增加;相反,價格提高,需求就要減少”。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的量比公式如下:

當該系數為“1”時,市場處于平衡狀態,否則處于失衡狀態。

此關系成立的基本條件是:在供小于求情況下,提高物價或降低需求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當供大于求時,降低物價或擴大需求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在物價靜止情況下,商品供給與商品需求之間互為正比關系:在供小于求情況下,擴大供給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當供大于求時,擴大需求或壓縮供給可使商品供求達到相對平衡。雖然說“雙重危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但“物價穩定――供求平衡”也不是最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最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是“物價穩定――供小于求”,因為只有此種模式與人類社會的真實供求狀況完全相符。只有此種模式,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一個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使社會中的潛在生產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大幅度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說穩定物價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關鍵環節。在整體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市場供給也會隨之相應增加,同時,企業通過商品價格的上漲,其盈利幅度也會隨之增加。通貨膨脹是幅度越大,市場供給越高,企業的盈利幅度以就越高,同時市場需求相對減少。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在供給大于需求的區域(供大區),可以通過降低物價,或擴大需求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在需求大于供給的區域(求大區),可以通過抬高物價或壓縮需求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由此可見,通貨膨脹有降低市場需求的作用。因此,在企業盈利幅度增加的同時,由于商品銷售量的減少,其實際的盈利數額在計算數字上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實質上的盈利水平是顯下降趨勢的。見表

單位:億元

在市場整體通貨膨脹的過程中,一些物價上漲幅度超過平均通貨膨脹幅度的企業增加效益,其資本可以得到不斷的擴張,而一些物價上漲幅度低于市場平均通貨膨脹幅度的企業將造成虧損,導致資本的不斷萎縮。為了在市場中獲得盈利,企業必須大幅度抬高物價,否則將被通貨膨脹所消滅,因此市場競爭自然地變成了抬高物價的競爭。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需求不斷下降,市場中的商品銷售數量及整體盈利水平不斷下降,整體市場經濟處于不斷萎縮的運行趨勢。

(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合理配置資源,使資源得到合理的應用,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其實并非如此。實際情況是,通過物價波動把資源非法地配置給肆意抬高物價的投機商們,而廣大勞動者確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資源配置表面上是如何利益資源的問題,而實質上它是爭奪自然財富及社會財富及損害廣大民眾利益的問題。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都是全體民眾的共同財富,不能當成投機商的獵物任其隨意侵占。如果所謂的優化資源配置就是把資源配置給投機商,并任其隨意侵犯廣大民眾的利益,那么這種資源配置將無任何合理性可談。

以人類目前生活的地球來看,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有效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是目前經濟理論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目前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都非常重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問題。那么物價波動對資源的浪費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前面已經探討過物價波動導致雙重市場危機的問題。在生產過剩狀態下,由于大量的商品積壓,使其商品不能及時投入消費。由于其中有很多商品是具有一定保持期限的,如果不能及時投入使用,必然造成巨大的物質浪費。市場中的任何商品的生產,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資源。商品的大量損失同時也是資源的巨大浪費,這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極其有害的。另外,生產過剩將導致勞動力的過剩,企業生產能力的過剩,這就必然造成人才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企業生產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給人類社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物價波動造成趨勢性的通貨膨脹,導致對市場需求的激烈競爭。在一定市場物價水平的情況下,競爭實際上是企業經營成本的競爭。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從這一角度講,掠奪自然資源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自然資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目前的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都是從低成本的角度去開發資源的,他們根本不考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問題,結果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將給人類未來的生存造成巨大傷害。比如對森林的開發利用,雖然森林開發與植樹造林相結合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但這必然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不利于市場競爭,因此企業只是破壞性地開發森林,而不是在開發森林資源的同時有效地保護森林,這必然最終導致森林的徹底毀滅,事實上森林的大面積縮小充分說明資源破壞程度是何等的嚴重。

(五)限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

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科學技術也就沒有今天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為什么說物價波動會限制科學技術的開放利用呢?因為市場在動態的生產過剩狀態下科學技術的利用空間將被大幅度壓縮??茖W技術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產品開發,它將增加市場中的商品品種,同時也增加市場中的商品數量;二是提高現有商品的生產效率,它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增加市場中的商品供給數量。在生產過剩狀態下,提高生產能力只會造成更多的積壓,導致企業更嚴重的虧損,因此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必然受到極大的限制。

在生產過剩狀態下,由于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激烈競爭,所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競爭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種技術開發出來,它必然成為開發者的所有財產,不會在社會中普遍推廣使用,這就限制了科學技術的全面推廣。另外,物價波動將導致失業率上升,這就必然增加小規模商品生產企業的數量。企業生產規模與科學技術的應用規模及企業生產效率是成正比的關系,小規模生產的生產效率低于大規模生產的生產效率,這是已經被無數加以證明的無可爭辯的事實。人類社會的單位生產規模,從個人、家庭的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小規模生產,發展為企業、公司、集團的幾十人、幾千人或幾萬人的大規模生產。在這不斷擴大的生產規模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生產規??傮w上還是顯現不斷擴大的發展趨勢,而小規模企業增加的趨勢則對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形成極大的阻礙作用。

(六)破壞貨幣信用

貨幣是領取商品的流通式信用憑證,也可以說它是領取商品的流通式專用“合同”或重復使用的庫存商品“提貨單”。它是積累商品的證明。目前社會中存在著重多的財產所有者,每個所有者都擁有一定數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分別以消費品和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會和市場之中。貨幣的作用是證明其所有者擁有市場中一定數量的商品,它是商品的儲備憑據或商品存儲合同。當貨幣所有者需要消費商品時,他就到市場去領取商品,并把貨幣的所有權轉讓給商品生產者或商品經銷者。其實商品的所有權不是商品所有者而是貨幣所有者,在頻繁的市場交易過程中貨幣所有者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市場中商品的所有權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這一角度講,貨幣可以起到積累商品和轉移商品所有權的作用。在這種不斷的財產轉移過程中,如果物價發生上漲的變化,那么原來貨幣所代表的財富的數量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貨幣所有者的財富就會受到損失,貨幣信用就會遭到破壞。

貨幣主要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一是實物貨幣,它的流通價值是由它自身的消費價值來進行決定的,它基本上不存在信用損失的問題;二是信用貨幣,它的流通價值是由發行者來進行擔保的,一旦物價發生波動,貨幣信用將遭到敗壞。目前在市場中進行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的基本用途就是以其最簡便的保存方式來儲備品種繁多的和不易保存的商品。信用貨幣的價值不是來源于憑證本身,而是完全來源于它的市場信用,信用一旦喪失,貨幣也將隨之銷售消失。信用貨幣是由政府委托發行的,這種貨幣的信用完全是由政府來進行擔保,貨幣信用實質上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財產占社會財產總量的比例越高,貨幣信用就越是可靠,因為貨幣是由政府發行的,是政府的商品債務。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商品與其相應存在,那么一旦其它非政府控制的商品所有者拒絕與政府發行的貨幣進行兌換,那么市場供求關系必然遭到嚴重的破壞。貨幣信用指貨幣領取商品的信用,一定數量的貨幣可以在任何時候兌換相同數量的商品,從這一角度講,貨幣信用完全是一種商業信用。貨幣信用是由政府控制的市場中的商品供給作為基本保障的。如果一定數量的貨幣在不同的時間里不能從市場中兌換同等數量的商品,那么就說明貨幣信用遭到了破壞,同時也損害了政府的信譽,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在市場經濟中,任何交易都是債權、債務轉的換過程,商品與貨幣之間的交易也不例外。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政府首先以貨幣支付工資,形成商品債務,之后再用它投放市場的商品贖回貨幣,償還商品債務。如果政府不能以商品償還貨幣債務,那么也就說明它破壞了貨幣信用,違反了市場公平交易的規則。從實際物價整體上漲的情況來看,貨幣信用顯示不斷下降的發展趨勢,這充分證明市場侵略行為的長期存在。實際上,貨幣發行人或商品經營者也決不會在市場交易中多付給貨幣持有者超出貨幣信用的商品,他們最多是執行原來的商品支付協議,即維護原來的貨幣信用。貨幣發行人和貨幣信用擔保人必須保證貨幣領取商品的信用,如果不能保證,貨幣將難以在市場中長期順利地進行流通貨幣信用也有“動態信用”與“靜態信用”之分。所謂“動態信用”,就是市場具體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貨幣信用;所謂“靜態信用”,就是社會中的貨幣總量相對市場商品總量的交易信用。在靜態市場供求平衡的情況下,社會中的每一元貨幣,都有等量的商品與其對應存在,無論這些貨幣分批購買商品還是同時購買商品,市場都能夠全部滿足,因此不存在靜態貨幣信用的丟失問題。但是,在靜態商品供給小于靜態貨幣供給的情況下,一旦大量的貨幣需要兌換商品,那么必然導致動態的通貨膨脹危機,導致嚴重的動態貨幣信用的丟失。貨幣信用最終是由市場中的商品來進行維護的,市場中的商品存儲豐富,貨幣信用就會受到很好的維護,否則相反。靜態貨幣信用是動態貨幣信用的根本保證,沒有動態貨幣信用的存在,動態貨幣信用也將很難維持長久。

(七)導致企事業單位的債務危機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負債經營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其實不然。對于債權人來講,如果負債人不能按期歸還借款本金和利息,那么將對債權人造成嚴重損失。對于負債人來講,如果他所投資的項目不能獲得足夠的收益,那么他將無力歸還借款本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負債經營一旦出現虧損,它不但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還將給債權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它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雙重的破獲作用。另外,負債經營的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差,這些不利因素都將對經營者造成不利影響。由于債務危機中有大量的債務糾紛案件發生,這就增加了社會司法部門的工作量,造成司法部門人力和物力的嚴重損失。在債務糾紛過程中,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處理糾紛,這必將造成更大范圍的經濟損失,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更加嚴重的破壞作用。

1、導致企業債務危機

動態的生產過剩是物價自由波動的必然反映,在此狀態下,市場購買力極度短缺,因此大量企業都不得不采取賒銷商品的方式來進行經營,這就在市場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債務。另外,企業由于資金短缺,相互之間大量借款,或向銀行大量貸款,這就形成了巨大的貨幣債務。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債務給企業經營所造成的壓力是非常嚴重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就是因此而走向破產的。另外,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債務(三角債)不僅給一些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將導致嚴重的債務糾紛,給執法機構造成極大的工作壓力。在危機狀態下,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騙手段日新月異,欺騙圈套防不勝防,進而給企業經營造成極大的困難。政府在清理“三角債”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由于生產過剩這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目前“三角債”仍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2、導致金融危機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金融機構的債務危機,它是債務危機的又一種存在形式。金融危機是由于金融風險的存在而產生的,它是由銀行的存、貸款比例來進行衡量的,“存貸比”越高,金融風險越大,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也就大。在企業經營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銀行貸款將隨之大幅度增加,否則企業經營將難于維持,這就形成高比例的金融風險。在生產過剩狀態下,市場中的商品大量積壓,企業實現利潤的機會逐漸減少,虧損面逐漸擴大,因此,企業償還銀行貸款的能力也隨之逐漸下降,金融風險逐漸增大。其實,金融機構的經營是非常被動的,它一方面必須保證對存款客戶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確不能保證貸款客戶本息的按期償還,一旦存款客戶大量提取存款,那么將造成銀行支付存款的嚴重困難。銀行是依靠客戶存款利息和企業貸款利息之間的差額來獲得盈利的,一旦企業不能償還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那么銀行將因無條件地支付存款客戶的利息而造成虧損。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銀行不能支付存款客戶本金的程度,那么銀行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營業了。一旦銀行停止營業或倒閉,那么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從目前的貸款情況來看,企業貸款中的較大一部分都是從短期貸款變成中期,最終變成長期貸款和呆滯貸款。銀行貸款的短期償還要求和企業借款的長期占用要求形成不可調解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銀行貸款從局部方面來看是一種可以按期償還的借貸行為,但從整體方面來看它是一種永遠不能還清的債務,一旦要求從整體方面歸還貸款,要求貸款從整體上運行下降趨勢,那么銀行將沒有能力繼續維持經營,因此必然導致嚴重金融危機的爆發。3、導致政府的財政危機

政府在財政方面的巨額赤字是造成其財政危機的根本原因。在商品經營企業的銷售及盈利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將出現困難。政府財政收入不足和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迫使政府大量地發行國債,這就造成政府巨大的債務負擔。國債需要按期償還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償還巨額的國債,那么將導致嚴重的債務危機。目前解決償還國債的辦法是發行新國債,將發行的一部分用于償還舊的國債,另一部分用于彌補財政的資金缺口。這樣做的后果是國債和利息的逐年增加,進而造成財政更大的資金缺口。國債的資金來源是企業和個人,國債不斷大量的發行必然造成該項資金來源的枯竭。一旦這有限的資金來源不能負擔政府大量的國債發行,而舊的國債又必須進行及時償還,那么就會導致更加嚴重的財政危機。

(八)損害廣大民眾利益

人民利益是國家的基本利益,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行為及理論都是正確的,都是人民所擁護的,反之,一切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為這些錯誤行為進行辯護的理論同樣是錯誤的,而且錯誤的程度更為嚴重,必定最終被人民所拋棄。衡量一種行為或一種理論正確與否,不是看它是出自什么水平的理論家之手,而要看它是否符合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

1、勞動者是物價波動是主要受害者

在目前的社會中存在著眾多的財產所有者,各個財產所有者之間都是通過市場交易相互進行往來的,而物價波動則導致這種看似公平的市場交易以及不公平的方式在進行著。對于商品供給者來講,降低商品供給可以抬高物價,可以侵占貨幣持有者的財產;對于貨幣需求者來講,降低需求可以壓低物價,侵占商品所有者的財產。那么在此財產相互侵害的過程中,為什么總體上是貨幣所有者的財產受到侵害,而不是同等水平的侵害呢?因為無論怎樣的物價水平,貨幣所有者都不能停止消費,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商品可以消費,可以不去銷售;貨幣不能消費,不能不去購買。在長期的通貨膨脹過程中,商品經營者之間在進行著相互的財產侵犯,他們的傷害不是單一的,是相互之間的,而他們對廣大勞動者的財產侵犯確是單方面的。市場財產侵犯的主動權掌握在商品經營者一方,勞動者是物價波動的主要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