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時間:2022-03-17 09:42:00

導語: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內容提要】我國已加入WTO,對于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于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并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摘要題】全球化論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征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于“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保ㄗⅲ厚R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并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梢姡R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后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保ㄗⅲ厚R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保ㄗⅲ厚R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保ㄗⅲ厚R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后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余,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外來的破壞性競爭摧跨了發展中國家幼稚的民族工業。沙米爾·阿明在其《世界規模的積累》、《不平等的發展》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對外擴張問題。他認為,資本對外擴張的原因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心”(宗主國)的結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它僅包含一種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個特征是資本積累過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國內地產生的,競爭使得內地的利潤率下降,使資本不得不尋求距離“中心”越來越遠的市場。伊曼努爾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換:貿易帝國主義》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生產價格形成問題,論證了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剝削欠發達國家。美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伯克特在其題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對新古典發展理論的批判》一文中指出,歷史地看,全球范圍內資本積累的不平衡發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業化,從而妨礙了第三世界國家金融的自由發展,也導致這些國家頒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國家的金融發展及其政策其實是受它們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圍的資本擴張》、《資本的國際化和社會資本循環》等著作中指出資本的國際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商品資本被國際化,這引起世界市場的出現。第二階段是貨幣資本循環被國際化,資本被迅速積累。第三階段是生產資本的國際化,引起了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3.新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該流派的代表。該流派的主要觀點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就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帝國主義化,他們認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動的全球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勝利(Callinicos,1994),其結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與貧富兩極分化,當今各國政府已經淪為國際壟斷資本的人(Gill,1995)。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西方文明(西方體制、西方觀念等)的全球性擴張(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喜圖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首先,斯密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體現在他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倡導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他還看到了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對發展資本主義的重要意義。他說:“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大部分投在農業上,其次在工業上,最后投在對外貿易上。”(注: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務印書館,1972,349.)他的經濟自由主義在國際貿易上表現為主張自由地發展對外貿易,反對壟斷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種形式把世界上最遠的部分連接起來,讓他們滿足相互之間的需求,增加生活的樂趣,相互推動工業的發展,那么這樣的總趨勢就會使大家受益?!保ㄗⅲ核姑?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務印書館,1972,356.)可見,斯密不僅提倡國內貿易自由化,還主張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并對經濟全球化的總趨勢及其影響做了預測。其次,斯密的經濟全球化理論體現在其倡導國際貿易的“絕對成本”理論中。他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而國際分工的基礎則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的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于比其他國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增加物質財富??梢姡姑苷J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自然資源或后天的生產條件,并指出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節約資源、世界總產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圖認為,對外貿易是一國經濟的重要補充,是一國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他還強調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發展與自行調節。在國際經濟交往和經濟政策上,他認為使國際貿易處于自由狀態是最明智的選擇,一國的繁榮不是由另一國的貧困來促進的,對貿易的自由不加束縛并制定開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進每個國家的福利與所有國家的福利。他說:“在商業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國都必然把它的資本和勞動用于最有利于本國的用途上……它使得人們都得到好處,并以利害關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結合成一個統一的社會?!保ㄗⅲ豪罴螆D.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商務印書館,1962,113.)李嘉圖在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優勢”理論即相對成本說。他認為,在資本和勞動不能自由流動的假設前提下,即使一國在自然稟賦和生產條件與他國相比都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仍然會進口產品,因為每一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產品,而應權衡利弊,按“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原則進行國際貿易。這樣,生產總量將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可見,李嘉圖不僅認識到國際貿易的作用,提倡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還希望國際貿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見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國際貿易實際的“相對優勢”理論,為后來西方各國國際貿易的增長與經濟全球化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爾與俄林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是解釋了貿易為什么會給貿易的雙方帶來好處,但并沒有說明為什么這個國家在生產這種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生產那一種商品上也具有比較優勢。赫克歇爾與俄林的要素稟賦說則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比較優勢的源泉。它從一國生產某種商品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考察一國的比較優勢。根據要素稟賦說,各國所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是不同的;國與國、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商品的價格差是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而產生各國商品價格差異的原因又是各國生產這些商品的生產諸要素的價格與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個國家或地區應利用它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對稀少的生產諸要素進行商品生產,就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體系中生產和輸出前面那些種類的商品,輸入后面這些種類的商品。最后,他們指出,國際貿易的一般趨勢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別,從而使國際間商品價格與生產要素價格趨于均等化。

(三)當代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

1.新自由主義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K.Ohmae和W.Grieder是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經濟和市場一體化,其市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而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戲”,是世界資源的優化組合,絕大多數國家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得到長遠的比較利益。他們還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進步的先驅,因為它正促使全球市場與全球競爭的一體化的出現(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義流派還大力贊美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功能,因為它確立了國際貿易的四項普遍性原則:即非歧視性原則、互惠性原則、透明性原則與公平性原則(SachsandWaner,1995)。新自由主義派強調市場的作用,通過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自由流動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貿易、資本、技術、信息等沖出國界,生產國際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認為,自由貿易有利于發揮各國比較優勢,而國際化生產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最優配置,形成新的國際勞動分工,從而創造更多的利潤,推動經濟增長。

2.懷疑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該流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神話。首先,懷疑派從經濟史的角度提出,20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并不是史無前例的,19世紀末的“金本位”時期就已經出現過全球經濟、市場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體化。如果以商品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標志,那么,1993年的一體化水平與1913年的情況類似(Thompson,1996)。該派認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種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化(Hirstand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種區域化而已,因為它只是三大區域(歐洲、亞太和北美)的金融與貿易的合作(BoyerandDrache,1996)。而經濟區域化卻正朝著逆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因為今天的區域經濟日益走向排他、封閉與保護。所以,目前的區域化不是全球化的發展,而是阻力(GordonandWeiss,1998)。所以,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完全是一種錯誤的“夸張”(Hirst,1997)。同時,該派通過大量的定量研究,認為“全球化”學派所認定的國家弱化與消亡完全是聳人聽聞、無知可笑的,因為這從根本上低估了國家和政府干預國民經濟的持續性力量,目前所有國際間的經濟交往只有依靠國家與政府的協調和推動,才能保證經濟合作的正常運轉。所以,政府決不是國際化被動的犧牲者,而是國際化的主要建筑師和設計師(Gilpin,1987)。

另外,懷疑派認為,國際化并沒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邊緣化的發展,因為貿易和資本更多地在發達國家間流動,并由此產生更強大的“排弱”效應(HiestandThompson,1996)。懷疑派還認為,在經濟結構方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國際化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世界經濟的不平等、不公正的舊秩序和等級結構。所以,所謂的經濟全球化只能導致更極端的民族主義的興起、促進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種族的獨立領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體化的出現(Huntington,1996)。

3.秩序轉型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該學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并正在重組現代社會和世界秩序(GiddensandCastells,1996)。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是史無前例的。跨國界的政治和社會正在對世界進行重大的調整,國際與國內、外交與內政的界線已不清晰,所謂的“國內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意義上的“邊疆”,經濟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空間急劇擴大,成為影響一個社會和地區的決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該派認為,經濟全球化正在產生一種強大的“轉型”力量,導致世界秩序中的社會、經濟與制度的劇變(Giddens,1996)。另一方面,這種世界秩序的劇變又充滿著變數,因為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種偶然的歷史進程,誰都無法預測它的發展方向與它所構建的新世界政治經濟秩序(Ruggie,1996)。

二、對各流派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及我們的觀點

(一)對各流派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

1.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本文認為,馬恩側重從生產關系角度來考察經濟全球化問題。他們抓住了資本的本質“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并科學劃分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借貸資本全球化與產業資本全球化。因此,他們不但預見了分工、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趨勢,而且還從商品經濟和資本運動的規律性角度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根源。但他們畢竟受制于歷史的局限性,無法提出有關經濟全球化具體方式的見解,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也分析較少。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較客觀地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破壞了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剩余”,并使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但他們沒有看到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新馬克思主義派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是有失偏頗的,他們只看到西方文化、體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輸入的負面作用,并把這種作用認為是主要的,而無視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發展所起積極的、主導作用,最后得出一個悲觀的經濟全球化結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2.對古典或新古典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斯密和李嘉圖都認識到對外貿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這無疑具有進步意義。斯密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在當時對指導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對外貿易對各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而掩蓋了在一個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對外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及其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另外,在現代信息社會里,作為“絕對優勢”的自然條件與生產條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無疑比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對國際貿易更深刻、更有見地,但他的理論建立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等一系列假設條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論的可操作性。赫克歇爾與俄林僅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并認為國際貿易的結果導致各國各生產要素價格趨同,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他們沒有揭示國際貿易中資本的作用,以及國際貿易對欠發達國家的不利影響。

3.對當代經濟學家經濟全球化理論的評價。新自由主義派認為,經濟全球化從長遠來看會使“絕大多數國家”受益,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先驅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從工業革命至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亞洲的欠發達國家仍陷于貧窮、落后之中。所以,這是經濟全球化程度不夠呢,還是應把“絕大多數國家”改為“少數國家”?本文認為至少應改為“部分國家”。懷疑派的一些觀點也值得推敲:他們認為經濟區域化阻礙了經濟的全球化,其實,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一體化是緊密聯系、互為條件的。從地域的維度看,全球經濟不可能同時一起實現一體化,而是部分地區先通過簽訂契約實現區域內國家經濟的一體化,經過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鄰的兩個區域又通過協議實現兩個區域內的經濟一體化。以此類推,當全球經濟都實現了一體化,經濟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轉型派肯定了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經濟、社會、政治的巨大影響,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同時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偶然的、其發展趨勢是不可預測的,這就否認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與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可知性,顯然是錯誤的。

(二)對經濟全球化的幾點看法

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機制成為世界經濟運行的主導規律時,全球經濟走向緊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種必然趨勢。它在宏觀上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在微觀上表現為企業與企業之間在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既合作又競爭。有關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和特征,我們提出以下幾個觀點:1.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是人類節約全球資源、保護全球環境與自身文明的一種進步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2.經濟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經濟上的合作與競爭,不存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之分、正確與錯誤之分、應該與不應該之分,至于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是因為各國生產力水平差距的現實體現,屬于人類道德調節的范圍,需要通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來解決。3.資本對利潤的追逐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機;節約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從而保護環境是人們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動機;而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自然動機,同時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物質手段(通訊工具等)。4.經濟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經濟區域化僅僅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種方式里的一個環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曲折、多變的,但其趨勢是可以預測的,也是可知的。5.經濟全球化與各國經濟國際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緊密聯系,世界經濟的發展將經歷一個由淺至深的漸進過程:從國際化起步,發展到全球化,最后實現世界經濟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