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訂單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5-31 07:06:00

導語:糧食訂單的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訂單的實踐與探索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對糧食流通管理方式、市場主體多元化以及市場體系進行了培育和完善,糧食購銷形式從傳統的統購統銷、合同定購到購銷市場的全面放開,糧食流通形式朝多元化發展,主要形式有進場交易、上網交易、期貨交易、糧食訂單、產銷區合作經營和加工企業向生產、流通領域延伸等,逐步形成了多種形式共存的糧食流通新格局。江山市的糧食訂單已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現結合實際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糧食訂單的基本狀況

糧食訂單(或稱“訂單糧食”、“訂單農業”)是近幾年來新興的一種糧農雙方簽訂的新型糧食購銷合同。糧食訂單對于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合理調整種植結構、保障糧食的銷售具有促進作用,是一種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流通新形式。

我省從2001年起率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也是較早施行糧食訂單的省份。我市與省內其它市縣一樣從2001年開始實行訂單糧食,現已經歷了4年的實踐與探索,主要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02年以農業稅征糧為基數的糧食訂單。即糧食訂單數量根據農業稅的多少來簽訂糧食訂單合同,訂單的收購價格和農業稅計稅價格由政府部門根據市場價格確定,糧食部門按照農民交售糧食品種質量計付糧款,扣除農業稅后的糧款、價差由糧食部門在收購中當場兌現給農民,鄉鎮、財政共同協作抓農業稅征糧,并組織人員上門催繳,集中在8月底一季完成農業稅征收任務,農業稅款在收購結束后由糧食與財政部門統一結轉。從2001、2002兩年的訂單實踐看,糧食訂單收購數量分別為1425、1500萬公斤,僅占實際收購數量的36.93%和40.75%,訂單農戶分別有10.75、10.6萬戶,戶均訂單數量為132.56和141.5公斤,農業稅的計稅價格雖然略低于收購價,但糧食部門在收購時對計稅差價按實找補,農民售糧實行訂單內外的同價(略高于市場價格),農民對糧食訂單和合同定購觀念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第二階段:2003年的糧食訂單采購數量為1500萬公斤。其中一部分仍然以農業稅為基數的糧食訂單400萬公斤,不享受政府補貼,另一部分則為省政府代采購省級儲備糧的糧食訂單1100萬公斤,每50公斤增加5元的政府補貼(含1元的種子補貼)。收購方式仍然由政府部門定價、行政催繳、價差找補、一季完成,2003年全市共收購糧食3858.2萬公斤,其中省級儲備糧的訂單1100萬公斤,其它訂單收購406萬公斤,訂單外收購2352.2萬公斤,訂單收購僅占收購量的39%,農民對同樣的糧食訂單而實行不同的收購價格,有些不理解,紛紛要求增加省級儲備糧的訂單采購指標;

第三階段:2004年的糧食訂單以儲備糧采購指標1550萬公斤為基數分解落實,訂單內的糧食收購價格給予每50公斤7元的政府補貼。今年江山市政府非常重視糧食生產,專門印發了《關于2004年糧食生產的指導性意見》,將儲備糧采購指標1550萬公斤分解落實到20個產糧鄉鎮,鄉鎮又將訂單采購任務落實到86344戶,戶均訂單數量為179.5公斤。今年我省取消了農業稅,農民不需要用現糧交納農業稅,也沒有鄉鎮、財稅干部的上門催交糧食,往年大規模集中繳糧納稅的景象不再重現,季節性集中收購糧食已逐步向常年收購轉變,農民賣糧走出了多年來由政府部門定價、行政催繳、集中收購模式的束縛,農民有更多把握市場、選擇最佳售糧的機會。因此,8月初我市與其它地區一樣出現了早稻的收購難、進度緩慢的現象。針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及時調整工作方法,抓住農戶交學費、買農資集中用錢和旱情解除的契機,加大宣傳力度,因地制宜幫助指導糧食收購企業改進收購方式,分別采取進村設點收購、流動組上門直接到農戶家門口收購等切實有效措施,大大調動了農民售糧積極性,各糧食收購點再次出現農民售糧高潮,糧食收購企業比原計劃提前6天完成1550萬公斤儲備糧的采購任務。至9月5日止,全市已收購入庫早稻2052萬公斤,其中訂單內1550萬公斤,訂單外502萬公斤,中晚稻的種植面積有較大幅度增長,目前長勢很好,預計今年將是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本地糧食收購量最多的一年。

二、糧食訂單作用

糧食購銷全面放開以后,取消了糧食定購任務,放開了糧食市場,放開了糧食價格。今年我省又取消了農業稅,沿襲了幾十年的皇糧國稅已成為歷史,農民不僅種什么、種多少自主確定,而且農民愿意不愿意賣糧,什么時候賣糧、賣給誰、賣多少,農民完全可以按自己對市場風險的判斷和生產、生活需要來決定,不受任何約束。糧食訂單作為一種新型的契約形式重新把糧食部門和農民聯結在一起,運用市場需求調節的經濟杠桿來引導農民種糧、售糧,降低農民種糧的市場風險,使種糧收益最大化,提高種糧效益。同時,訂單收購也是各級政府掌握足夠的儲備糧源,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抓好糧食訂單對于糧食部門掌握本地糧源,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都有積極作用。

(一)糧食訂單是農民種糧的指南

糧食購銷市場放開后,市場需要什么品種、需要多少數量,在春播前,農民就可以通過糧食訂單確定下來。糧食訂單簽訂后,農民可以按照訂單來安排農業生產,一心一意種糧,如果種植面積在20畝以上還可以得到政府補貼和糧食收購企業的預購定金,得到農技人員的上門服務,包括品種選購、浸種消毒、盲谷播種、秧苗管理、大田栽培等技術要點的指導,農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抓好糧食生產,不必考慮“賣糧難”問題,從而降低種糧的市場風險,使農民種糧收益最大化。

(二)糧食訂單是農民種糧的定心丸

收購價格是農民種糧的晴雨表。通過簽訂糧食訂單,農民可以預測正常年景下的種糧效益。糧食訂單其實也是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對農民的一種收購價格的承諾,當訂單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時,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按訂單價格收購,農民可以得到比市場價高的收益回報;當訂單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政府就會出臺最低收購價格等政策措施,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必須執行政府出臺政策措施,按照市場價格收購,確保農民的種糧利益,糧食訂單簽訂后,農民的種糧利益一定程度得到了保護,給農民種糧吃下定心丸。

(三)糧食訂單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原動力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根據江山市地處錢江源頭,是浙江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相繼建成了碗窯、白水坑等大中型水庫,大大改善了農業水利條件,通過土地整理,從而改善了土壤的結構和種糧條件,種糧仍然是我市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特別是經濟不發達的鄉鎮農民,他們紛紛要求增加明年的糧食訂單采購指標,擴大糧食種植規模,提高糧田復種指數,推動了糧食的種植結構調整。

(四)糧食訂單是糧食品種優化的催化劑

從近幾年我市糧食收購情況看,糧食的質量、品種都有所改善。農民通過訂單,優化種植市場適銷的糧食品種,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種糧,降低種糧成本。在廣大農技員的悉心指導下,我市從1998年起就大力推廣旱育拋秧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幫助農民實現了夢寐以求“插秧不要彎腰”的理想,而且是一項增產增效又省工省成本的技術。據對比試驗,拋秧和手插的每畝可以增產30公斤以上,每拋一畝大田可以節省一個工時,比傳統的栽插節省成本30元。今年,我市早稻實行拋秧播種的面積已達6多萬畝,光推廣這項技術,我市農民可以節約生產成本180多萬元、增收180多萬公斤糧食。據調查統計,我市市場適銷的糧食品種已從2001年的30%提高到現在的50%左右,早稻的商品率已從2001年的40%達到現在的70%左右,糧食品種優化后,農民基本沒有出現余糧滯銷現象。

(五)糧食訂單是儲備糧采購的重要途徑

儲備糧是各級政府調控糧油市場和實施社會糧食救濟的重要物質基礎。我省的儲備糧等政策性用糧的采購和銷售,主要通過糧食訂單和糧食批發市場進行購銷。我市的儲備糧等政策性用糧立足本地解決,主要通過糧食訂單直接面向本市農民采購,即以儲備糧采購指標為基礎,結合鄉鎮的糧食播種面積、總產落實訂單收購計劃。

三、糧食訂單存在的問題

隨著糧食訂單工作的不斷完善,其作用也逐步表現出來,但也存在訂單合同內容不全面、主體不明確、運作不規范、合同履約率低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糧食購銷市場放開后,糧價隨著市場供求變化波動較大,在簽訂訂單合同時很難確定具體的收購價格水平,甚至在收購開始到收購結束,部分地區的市場糧價變化大到不得不調整收購價格,因而使訂單合同的約束作用受到了一定影響;

(二)對糧食訂單合同的履約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當市場糧價高于訂單價格時,農民往往注重眼前的利益和貪圖方便,違約把糧食直接出售給個體糧販以及不具備收購資格的用糧企業,導致糧食流向市場,履約率較低,政府部門為了解決農業稅上交、儲備糧采購和農民余糧的出路而制定最低收購價,人為提高訂單的收購價格;當市場糧價低于訂單價格時,個體糧販、用糧企業無利可圖而退出收購,糧食部門卻要履行訂單合同,按訂單收購糧食。在訂單合同的履行過程中,農民可以不承擔市場風險,而糧食部門則不可不履行合同而承擔市場風險。因此,市場糧價的過度變化對糧食企業、農民雙方履行訂單合同造成了利益不均等性;

(三)訂單收購的糧食主要用于儲備糧輪換補庫,訂單收購賦有行政行為。一方面政府采購儲備糧食的訂單給予政府補貼,其收購價格一般均高于市場價格;而另一方面糧食企業為了自己生存組織糧源的訂單,沒有政府補貼,只能按照“購得進,銷得出”的原則確定收購價格,這部分的訂單其實沒有實際意義。訂單工作處于“一頭熱”,糧食部門為了維護主渠道地位,單方面的忙于訂單的簽訂工作,鄉鎮、農民都還沒有真正重視這項工作的開展。

四、完善糧食訂單的對策措施

隨著我國加入WTO,糧食市場將逐步融入國際大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影響糧食市場的價格因素也越來越多,糧食收購形勢復雜多變,糧食經濟工作將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在新形勢下,從如何解決農民增產增收和糧食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矛盾,筆者認為糧食訂單將是近階段糧食購銷的很重要的途徑,應加以補充完善。

(一)加強訂單宣傳教育,營造糧食訂單的良好氛圍。糧食訂單是一個新生事物,它被人們認識接受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加強對訂單糧食收購的宣傳,利用電視、廣播電臺、報紙等傳媒介紹訂單,使政府、企業、農民都能對糧食訂單的優越性、特點、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

(二)規范訂單合同,打造“誠信訂單”。糧食訂單是中國農業與市場接軌的一條必由之路,應大力提倡與普及,而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當農民初涉訂單這一市場化生產中的新事物時,有必要進行經濟法律知識的學習培訓,不僅要讓農民學會按訂單組織安排生產,而且還要讓農民利用訂單合理回避市場風險,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自覺履行訂單合同,培養訂單需要誠信的理念。

1、對廣大農民、糧食購銷企業進行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訂單的簽約雙方要以相互信賴為前提,真正體現“經商誠為本、信譽價更高”這一經營理念;

2、明確糧食收購訂單簽訂的主體。糧食訂單合同是糧食企業、農民之間的購銷行為,必須明確企業和農民才是訂單的主體。即使是儲備糧的訂單采購,在簽訂訂單前政府部門可以確定儲備糧訂單采購價格,由國有糧食收購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后,鄉鎮政府以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從宏觀調控角度搞好指導、協調,牽好線、搭好橋,不能搞包辦代替,否則會違背簽訂糧食訂單的初衷;

3、糧食訂單作為合同的一種特殊文本,必須統一訂單的形式和內容。目前糧食訂單尚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有的條款還不符合有關規定,因此應進一步加以規范。糧食訂單合同可參照現有購銷合同的文本,內容包括雙方的責、權、利和訂單收購糧食的價格、結算方式等,可以由工商部門統一制定合同格式;

4、采取不同方式與農戶簽訂糧食收購訂單。目前訂單的戶均數量不到200公斤,訂單簽訂的工作量大,訂單的履約率低,因此簽訂訂單可采取種糧大戶由企業直接簽訂到戶,其他農戶由企業與其所在的村級經濟組織簽訂,并分冊到戶。在收購時戶與戶的訂單數量可根據生產情況,適當進行余缺調劑或村交戶結,提高訂單的履約率;

5、糧食企業要主動和農戶聯系,提供優質服務。在每季收購之前,購銷企業應本地實際出發,對已簽訂收購訂單的農戶采取不同的收購形式,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并主動上門檢斤驗質,幫助聯系車輛運輸,采取方便交售優先結算兌現等便民服務措施。

(三)落實糧食直補政策,提高訂單的履約率。糧食作為一種產業仍然是弱質產業,受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生產周期長,投入產出低,風險大。在計劃經濟時期,糧食作為特殊商品一直由國家調控,即使現在一些發達國家對糧食生產也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我省實行按糧食種植面積進行直接補貼或按政府“訂單糧食”數量進行補貼的辦法。直接補貼的對象為:全年糧食復種面積在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和與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簽訂“訂單糧食”合同的農戶。復種面積20畝以上的農戶由農業、財政部門兌現,“訂單糧食”的補貼在收購時,按訂單內實際交售數量兌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可以按照儲備糧的采購數量與農民簽訂訂單,提高訂單的履約率。

(四)加強對收購市場的管理,規范糧食流通秩序。我省已制訂出臺了《浙江省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糧食、質量監督、工商、衛生、物價等職能部門將履行各自的職責,加強對收購市場的管理,實行糧食收購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糧食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范糧食流通秩序,確保糧食訂單收購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建立培養糧食經紀人隊伍。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以后,多種所有制的市場主體將從事糧食經營活動,建立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糧食經紀人隊伍,是立足本地掌握糧源的重要手段。結合我市的實際,當前主要在產糧鄉鎮或商品糧在50噸以上的行政村,經過糧食業務培訓,培養一名糧食經紀人(也可由糧站指定一人負責),辦理領取糧食收購證,從糧食訂單簽訂開始到糧食收購實行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全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