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時間:2022-11-07 03:30:19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發展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摘要:隨著農村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大力扶持和推動以普惠金融為主旨的數字金融,農民群眾對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產品服務的可及性也逐步增強。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視角下農業經濟的金融困境較為顯著,如國有銀行的數字金融功能發揮不力,互聯網金融尚未普及。因此,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增強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出路,要發揮國有銀行的數字金融服務優勢,互聯網金融精準服務農業經濟;循序漸進構建農業數字金融監管制度,發揮國有商業銀行在數字金融服務領域的諸多優勢,與互聯網金融共同為農業經濟提供精準的數字金融服務。

關鍵詞:農業經濟;商業銀行;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

一、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界定

(一)數字金融與可及性

數字金融,指的是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主要載體,借助信息科技和設施設備把傳統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與互聯網結合而形成的新式金融服務。它重點涵蓋網絡信貸、網絡支付、移動支付、互聯網保險、網上銀行、網絡基金、數字普惠金融、網絡理財等多種金融服務和產品。數字金融大數據時代和現代金融服務相互結合而衍生的一種金融服務,它的來源和資本的網絡化運作聯系密切。農業經濟日常的生產經營、營銷銷售、運輸存儲等業務活動需要適量的農業資本,數字金融要發揮自身優勢,助力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其產業活力和發展能力。“可及性”生成于拉丁語“accesses”,1968年Anderson論述“usingservice”衛生服務時指出:受眾實際享用服務的數量和獲得服務的受阻或便捷程度。Saurman指出,可及性要涵蓋服務提供者的協同意識,用戶反饋、運用、吸納、獲取信息和資料的能力意識等。因此,金融服務可及性的定義應基于客觀可用的服務設施在空間、時間層面的可達性,金融服務需求方主觀上能夠判斷自身對已獲取的金融服務及其對金融服務滿足的程度。

(二)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

將數字金融服務和可及性相結合,可以得出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概念。它指的是獲得數字金融資源、產品、服務的幫助、支持,此外也涵蓋使用過程中的便捷程度。它代表著相關區域中微觀經濟主體易于或難以得到規范化的數字金融服務的程度。通常而言,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應涵蓋服務的使用與覆蓋面,詳細來講它又具體分成數字金融服務的時間可及、經濟可及、服務設施可及、地理可及和客戶的能力意識等。

二、農業經濟發展中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實然

(一)國家大力扶持

面對農村金融機制金融資源供應嚴重缺乏、“三農”資產定價與風險識別困難、信用體系基礎欠缺等痛點,緩解農村資金流不足、農業經濟所需資金旺盛的同時遭遇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時間長、金額少等問題,2013年黨中央首次提出我國要發展普惠金融,推動金融創新,充實金融市場的產品和層次。因此當年被視作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元年。2014年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政策,2015年末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的通知(2016-2020年)》。2017年各大商業銀行普遍完成了普惠金融事業部的組建工作。此后國家又提出普惠金融服務要為三農、小微企業服務,為精準脫貧助力,并要求構建“普惠金融體系”。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精準扶貧行動。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早日實現,國家向農村傾斜了相當數量的資源、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著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質量、數量和水平;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匱乏嚴重的現象得到一定緩解。農業經濟發展領域的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逐步增強。2017年各個信托公司陸續整合與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信托視角下普惠金融涵蓋了小微企業、個人、創業企業、個人經營主體、弱勢群體、老年人、高凈值家族或人群;聚焦大企業供應鏈的各種上下游企業、各類大企業與金融機構。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大中小型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非銀金融機構、其他微型金融組織通過彼此合作,已經初步建成競爭適度、廣覆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數字金融發展領域中,國有大型銀行要發揮中流砥柱的功能。以商業銀行為例,它們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模式如下所示:首先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組建普惠金融事業部;其次是農商行、城商行開展的農村農業金融服務與各類企業小微金融服務;再次是以支小支農為主要定位的村鎮銀行模式。

(二)有效賦能農業經濟發展

各類金融機構通過大力發展數字金融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以新一代的多種數字科技為引領和支撐,發揮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功能,牢牢扭住釋放普惠金融價值這個核心,通過更多數據“賦能”農業經濟的發展,通過全面的金融服務創新和升級,助力農業產業鏈上游、下游領域的全要素,以數字金融當作促進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譬如,資興市農商銀行認識到農民群眾是自身金融生態領域中受益最顯著、交易最活躍、需求最迫切的因素和主體。它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將農戶宅基地、耕地、林地、勞動力、房屋等資源當作授信評級的依據,為農戶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放貸,激發農戶創業的強烈內生動力,驅使農村資源有效流動,穩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數字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優勢非常顯著。它可以助力廣大農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業企業的農產品交易促銷、農業種植養殖、生產資料流通、農產品融資投資,為他們提供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小微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廣大農戶的信貸產品和服務,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規避小微企業被拖欠各種應收賬款等。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增強農業領域各類法人與自然人的金融可及性和他們的獲得度,減少他們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更有效地適應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

三、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視角下農業經濟的金融困境

(一)國有銀行數字金融功能發揮不力

各國有銀行已經陸續組建了普惠金融事業部,然而尚未構建與數字金融特點充分適應的業務模式與管理體制。國有銀行面向農業經濟提供數字普惠金融、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動力不夠充足,金融產品缺乏充分的多樣化特征。譬如,浦發銀行在不少農村地區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過程中,發現存在著下列主要問題。首先,不少農業企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缺乏抵質押物匱乏、信息透明度低、管理經營不夠規范等問題。因此,該行開展和辦理普惠金融業務的動力不夠強烈,仍然存在著業務流程較長、運作效率不高、審批手續繁雜、抗風險能力不強等現象。其次,它也受到所在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較為匱乏,當地數字金融發展的環境亟須優化等有關。此外現有金融機制的二元結構特征仍然非常顯著,但國內直接融資市場領域中大約有九成投資到大中型企業中,農業生產經營領域活動的貸款僅占到國內信貸總額的5%,它和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海量金融服務和產品間形成了尖銳的沖突和矛盾。再次,各行如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模式,導致普惠金融缺乏牢固的商業可持續性,與自身在我國銀行體系中的主體性地位不相符合。再加上近些年來多家P2P平臺頻頻爆雷,導致不少國有商業銀行動搖了對農業小微企業與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信心。

(二)互聯網金融助農效果薄弱

當前,國內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不夠理想,仍然存在著相當范圍內的金融服務空白,傳統金融無法從農村農業中獲取更多收益導致其對農村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排斥。然而,新興起來的互聯網金融能否真正服務到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壯大,仍然不是輕而易舉之事,農業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各類農戶等關于傳統金融的知識水平、使用經驗等,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數字金融的實效性。何婧等人的相關研究表明,互聯網信貸和傳統信貸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農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自我排斥”現象也非常顯著。不少農民群眾獲取互聯網金融服務和產品的能力不夠強,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如今較為普及,但是農業種植養殖戶的各類種植養殖數據、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的數據等都未能充分數字化、信息化,基于大數據的行業分析、風險定價、征信評定、風險控制等面臨非常之大的困難。

四、農業經濟發展中增強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出路

(一)構建農業數字金融監管制度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農業經濟發展對金融資源的需求受到數字金融的重大影響。國家在大力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結合起來,更重視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變化狀況。通過構建有序、競爭、分層的數字金融監管制度,引導傳統金融力量和數字金融服務相互配合,強化前者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在此基礎上借助移動支付、互聯網信貸、網絡融資、手機銀行、互聯網電商等,促進數字金融資源在農業經濟領域的合理配置,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使數字金融在發揮便捷便利、精準高效優勢的過程中起到“錦上添花”的功能。各級銀行監管部門應強化數字金融機構對農業經濟信貸權益的保護,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信貸期限結構,使其與農作物及其加工制造產品的期限相吻合。政府監管部門要使銀行充分發揮數字金融的普惠功能,使數字金融供應商精準有效對接農業生產經營者的金融需求,通過創新更多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讓它覆蓋到更廣泛的農業生產經營領域中。當然,為改善金融機構面向農業經濟辦理數字金融的動力,政府部門要向其提供適量的財政補貼或政策優惠。政府部門要持續寬松數字金融服務的監管環境,消除普惠金融業務的政策壁壘,強化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允許新進入者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開展更多類型的數字金融業務,以促進和幫助農業經濟的漸進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早日實現。

(二)發揮國有銀行的數字金融服務優勢

國有銀行擁有資金優勢、功能優勢、渠道優勢、信息科技優勢、技術人才優勢等。它能夠有效開展數字金融服務,持續完善功能性普惠金融服務機制;精準對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銷售等多個環節的金融服務產品需求,特別是信息科技、技術人才優勢,使其通過金融科技的有效引領,更易于提升自身的數字化普惠金融道路,增強數字化運營能力和獲客能力。在對審批流程進行持續優化的過程中提升審批效率。應強化與農業核心企業、互聯網企業、政府相關部門、所在地區的農業重點行業和參與這些產業鏈的相關方有效對接,全方位聚焦農業生產經營的特定資金需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個國有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它們在我國銀行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借助自身的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有效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金融風險這兩大任務,聚焦農戶、農業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的金融需求。農村數字金融的筆均數額不多,自然無法帶來較大的風險聚集。技術手段帶來的精準催收或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易于批量處理不良貸款或預期等問題,進而實現現代風險的分散化。譬如,農業銀行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它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尤為突出。2016年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積極升級互聯網金融服務,后來將數字金融服務“三農”當作全行的“一號工程”,重點建成的“惠農e通”平臺包含惠農E貸、惠農E付、惠農E商子服務系統,它充分融合農村電商、支付結算、網絡融資等多重功能,為廣大農民和鄉村地區提供便捷化、及時化的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12月底,該行通過網絡融資向國內廣大農戶發放的貸款余額高于100億元,平臺上線商戶超過145萬戶,交易金額累計達到2200億元。當年它為4659家上下游農業企業提供了“數據網貸”業務,累計發放8929筆涉農貸款,累計金額達到26.65億元。這些資金較為有效地滿足了農業經濟發展對數字金融服務可及性的需求。

(三)互聯網金融精準服務農業經濟

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如今形成了并存發展的態勢,為農業企業獲得數字金融服務提供了便利。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借助大智移云物科技,強化農民群眾的金融基礎知識培訓,增加其金融素質、籌資融資的能力。訓練他們逐步掌握農業經濟領域的互聯網金融、數字金融知識、使用、獲取技能,進而逐步觸發他們對數字金融的需求和滿足。要不斷提升他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要從最基本的傳統金融服務入手,借助智能手機傳播互聯網金融對農業經濟的幫扶渠道和支持途徑,化解融資信息不充分的問題,強化農村地區的資金流動效率,進而減少農業生產性金融的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業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在積極探索服務農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徑。螞蟻金融近年來大力發展移動金融,積極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它依托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的巨大客戶基礎和各類場景優勢,開展業務涵蓋農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支付轉賬、繳費付款、農副產品電商買賣、生產資料經營、網絡信貸服務、物流快遞等,積極助力“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通過信用評估實現即刻放貸,能夠為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當前農村支付寶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1.3億用戶,單筆支付交易成本已經降低到兩分錢,它還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在一起,打造新型產品發展和營銷機制。螞蟻金服參與打造縣域數字普惠金融后,從2018年5月到2018年8月已向蘭考縣廣大農戶發放信貸資金累計近億元,授信額度大于三億元人民幣。它會借助用戶的各種實名制信息、淘寶交易地址驗證農戶所處的方位,而且借助合作方的各種數據對農戶身份進行驗證,分析預測他們的農產品價格、種植養殖能力等外部環境,進而決定是否發放貸款。它使農業經濟對數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得到顯著提升,滿足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日益增大的資金需求量,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產業層次和農業結構的調整。以有效滿足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日益增大的資金需求量,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產業層次和農業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王瑤佩,郭峰.區域數字金融發展與農戶數字金融參與:渠道機制與異質性[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34(02):84-95.

[2]傅秋子,黃益平.數字金融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異質性影響——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8(11):68-84.

[3]李海峰,何微,解超.移動貨幣服務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因素嗎?[J].會計之友,2020(23):19-24.

作者:羅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