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經濟發展困境和戰略選擇
時間:2022-12-13 05:00:36
導語:流通經濟發展困境和戰略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球化發展浪潮中,中國正以東方強國的形象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作為新興的商貿流通業,其能否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能否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支點,不僅關乎一個企業和行業的未來,也對整個國家經濟大局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商貿流通業起步較晚,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商貿流通業為研究對象,從流通經濟的理論入手,闡述發展商貿流通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分析影響我國流通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流通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我國經濟面臨諸多與流通領域相關的挑戰。從國際分工層面來說,中國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導致國內部分制造業時刻受控于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對加工制造行業的控制主要由流通環節實現。從國內經濟發展實情來看,多數經濟問題主要展現在流通領域。流通領域的問題也是困擾我國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障礙。因此,流通問題成為國內學界重點討論的問題。在市場經濟體系中,流通業與制造業均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制造業憑借“后發優勢”慢慢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國。現階段,我國流通產業處于疲憊發展狀態,并逐漸形成生產制造優先、商貿流通業滯后的錯誤格局。加之,我國流通產業效率不高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多數學者研究表明,流通產業低效率運行模式會嚴重阻礙產業升級、破壞經濟穩定發展現狀。因此,這就要求研究者加強對我國流通產業健康發展的關注和重視,為中國經濟發展創設良好的基礎條件。文中深入分析流通經濟學理論來源,介紹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根據制約流通業發展的因素及和流通經濟發展現狀,制定促進我國流通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
一、流通經濟的理論來源
流通經濟學最早是馬克思對社會經濟運行的研究結果,馬克思研究指出,流通經濟是社會經濟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也是商品流通發展到某個階段的產物。最初的商品流通只是單純的物物交換,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轉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形式。在馬克思認定的商品流通體系中,每種商品均要經歷不同形態的變化,即由原有的商品形態轉變為貨幣價值形態,并從貨幣價值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商品形態,隨之退出此次商貿流通體系。有學者研究指出,馬克思提出的流通經濟思想只適合于資本主義社會,但中國經濟體制最初為計劃經濟體制,逐步演變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并非必須適合馬克思的理論。因此,部分學者對馬克思的流通理論實施拓展,提出若出現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就必然出現流通過程。數以萬計的商品流通組成流通產業,流通產業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期領導人更加重視流通產業的發展,組建發達的流通體系為經濟建設做好支撐,促進服務、零售、物流等行業得以快速發展。總言之,我國流通經濟思想展現以下特點:必須深刻認識流通對生產力產生的影響,肯定流通產業在消費和擴大生產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加強流通機制的改革步伐,不斷對流通發展方式進行創新,從而提升流通產業的生產力和流通效率。
二、發展商貿流通業的意義
1、商貿流通業產生的直接影響。商貿流通業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性產業,其不單是搭建生產和消費的橋梁,也能通過恰當的引導確保消費結構呈現合理化的特點。商貿流通不單能夠創造充足的物質財富,也有利于促使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有效解決生產與消費之間無法解決的實際矛盾,對一個國家及地區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商貿流通業是一種產業類型,其出現、發展及繁榮本身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國民經濟生產值的主要內容。同時,商貿流通業為更好地發揮橋梁樞紐的作用,流通經濟活動必須建立立體化空間結構。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中,信息流是商品實現傳輸的媒介,物流則完成使用價值的轉移,整個商貿流通借助立體網絡,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2、商貿流通業產生的間接影響。發展商貿流通業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者需求,不斷優化并對原有的消費結構進行升級。從消費者層面來說,商貿流通業逐漸從社會經濟的補充角色向主要角色轉變,真正意義上發揮商貿流通業“聚”與“散”功能,合理引導公民的消費意識和行為。商貿流通業不但能擴展經濟市場,而且能有效地引導生產和消費,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有效提升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當然,商貿流通業能夠將生產和消費進行聯結,合理優化各項生產要素及資源,促進流通速度并提升流通的效率,確保整個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同時,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也能為社會勞動者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確保經濟的穩定發展。現階段,我國商貿流通業對社會就業產生的貢獻不斷增強,自1980年就業貢獻率的3.23%,截止2014年上升至13.86%。由此表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提升社會就業率產生積極性影響。
三、制約流通業發展的因素
我國部分流通企業采用粗放、落后的模式,一直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我國商貿流通企業也不例外。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商貿流通業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及時轉變原有的經營和管理模式,是商貿流通業發展重點研究的問題。1、觀念因素的影響。長時期以來,我國依然存在“重生產、輕流通,重市場建設、輕預測”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品流通滯后于生產,生產滯后于市場,從而導致生產者決策的盲目性,極易出現產品買賣困難的局面。2、基礎設施的影響。近些年,我國對流通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有明顯改變,但農產品物流設施依然比較落后,主要表現在:運輸工具、商品儲存保管、通訊設備等方面。農產品在農村幾十公里運輸范圍使用的時間,遠遠超過上千公里兩個城市所用的運送時間。同時,流通業因缺少機械化、自動化輸送設備,導致整個運輸流通中浪費大量資源。3、制度因素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家開始推行多家經營、多渠道流通的發展模式,也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產品物流制度結構。基于上述體制結構下產品物流呈現:小規模、孤立的物流活動等特點。各流通通道的上下游主體多以市場關系為主,實際交易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因缺乏長期合作的穩定物流鏈。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產品流通制度發生一系列改變,但在傳統物流體制下,潛在的利潤有限性并未導致這一體制的巨大改變。4、人才因素的影響。人才不只是制約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物流管理、經營人才缺失直接影響產品流通效率,也影響現代流通業的發展。現代流通業與信息技術發展和現代物流技術創新相伴而行,迫切需要滿足時展的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
四、綜合分析我國流通經濟發展現狀
2010年至2015年,我國商業增加值日益增長。在同一時期內,固定資產投入是其部分國有和城鎮集體商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年均實際增長13%作用。與投入相比,產出并未達到相應的增長水平。流通產業經濟增長比整個國家經濟增長落后,商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常見的經濟增長方法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依靠加大投入實現,另一類是基于相同投入下,能獲取更大的產出,或者當產出相同狀態下,只需實施更少的投入。從根本上來說,借助科技進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范疇,物資企業可以應用現代科技,促進流通經濟的增長。流通產業發展規模是判斷一個國家流通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不斷增加對流通產業各方面的投入。有數據表明,與2009年相比,2013年中國流通產業的財力投入增長1.5倍,年均增幅約為25%。財力投入的日益增多,為流通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也表明中國流通產業資本凝聚力不斷增強,對提升流通產業的運行效率、經營規模等產生積極的影響。產出規模是反映流通產業發展水平最直觀的指標,其展現流通產業在資源轉換、價值創造過程中能夠產生的成果。經濟貢獻力則是衡量某個地區對社會經濟做出貢獻的關鍵性指標。現階段,我國流通產業對經濟產生的貢獻力僅有0.1,而發達國家流通產業GDP的貢獻率達到0.20-0.25。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流通產業對經濟產生的貢獻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從側面表明我國流通產業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流通產業集中度能夠真實反映產業內部壟斷及競爭狀態,我國流通產業屬于競爭性產業。一方面,因我國政府大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因行業的日益發展,企業出于自身經營情況的考慮,開始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從全國發展情況來看,中西部地區約有60%的人口,但這些地區具備的零售網點和人員不足全國的一半。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零售業網點、人員分別占有34%、36%。中西部地區流通產業長時間處于嚴重滯后的發展狀態,與加快經濟發展要求并不適應。從多數大中城市來看,市中心地區大型商場較多,在新居民區和城鄉結合地區,大中型商貿嚴重不足,居民購物需求無法滿足。
五、全球價值觀視域下促進流通經濟增長的對策
流通企業作為整個商貿流通業的微觀基礎,已有的流通產業使用粗放型經營方式主要展現在國有流通企業上。因此,國有流通企業成為商貿流通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點。在商貿流通過程中,大中型批發零售網點、倉儲設備均由國有流通企業掌握和控制,國有流通企業推行集約化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整個流通業經濟增長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想要提升流通經濟增長,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并與體制改革相互結合。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不斷提升對流通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深化改革,組成有助于調節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的經濟運行機制,強化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1、規范流通產業進入、退出機制。近些年,隨著外資企業不斷進入我國市場,對中國本土流通企業產生一定的沖擊。加之,國內部分流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退出流通領域呈現不規范性的特點,這對整個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政府必須制定有效的政策合理監管流通企業進入、退出行為。自2001年,我國經貿委要求各地區制定商業網點規劃,這些地點包含直轄市、省會城市,明確指出為制定商業網點規劃地區不能申報外商投資,這種規定為我國商貿流通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必須規范行業集中度,預防外資壟斷流通企業獲取超額壟斷利益的情況。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郎咸平教授指出:“我國要時刻警惕外國零售巨頭推行“零售傾銷”發展方案。例如:沃爾瑪、家樂福等企業在歐美市場一直為獲利狀態,但其在亞洲市場時刻處于虧損狀態。換言之,他們使用已開發國家市場賺來的錢補貼新興國家,從而快速占領該地區的市場份額。因此,若以上國外零售企業想要實現發展目的,在外資企業邁入國內市場過程中,我國政府可借助規范的法律法規對其展開監管,預防這些企業發生掠奪性定價的行為。總之,通過商業立法制定符合流通企業發展的標準,規定所有達不到商業要求的企業不得進入流通產業,有助于進一步規范市場發展秩序,也能有效預防商業規模盲目擴展,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營造最佳的競爭環境,保證消費者的利益不受損害。2、規范市場流通秩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流通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法的促進作用,應以良好的流通秩序為基礎,加大整頓流通秩序的力度,對市場流通的各種產品根據重要性及短缺程度開展專營、開放經營模式,有效整頓并清理流通渠道和各類公司,進一步加強市場物價的監督和管理。以此為基礎,創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市場流通秩序。主要內容如下:必須制定與流通交易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規,例如:明確審查進入市場的主體、特殊產品必須有經營許可證等。同時,制定確保產品質量、市場交易公正平等的方法及細則。通過創建輿論監督、消費者監督、行政監督等相互結合的模式,對假冒偽劣產品、欺行霸市行為進行揭露,確保市場秩序得以正常運轉,從而達到各類流通主體公平、平等競爭的效果。3、優化并調整產業結構。制定完善的流通產業結構發展規劃及相應的政策,有利于流通產業實施政策和制度創新,為優化流通產業結構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及制度保障。在流通產業調整政策方面,政府應時刻遵循最基本的準則,運用市場、價格等監管機制,真正意義上展示流通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必須借助市場價格機制,合理對投資者和生產者實施利益引導,促使商業資源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實現流通,為流通產業營造結構合理的經濟環境。同時,流通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在各業態隔離配置稀缺經濟資源,流通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具有一定的自我調整能力,政府旨在完善這種調整功能,并為調整產業結構創設最佳的經濟氛圍,從而優化流通產業結構的目的。根據以上原則,結合我國發展情況,流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是創新城鄉商貿流通體系,以此改善流通產業之間空間結構失衡的問題,進而提升流通效益、降低流通成本的效果。首先,我國政府可大力扶持一批流通企業做強做大,組建一批具有品牌、規模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合理規劃并建立現代化物流園區,流通主體運用網絡實現網上交易,進一步完善綠色的流通氛圍。其次,政府必須創建多渠道流通體系,確保城鄉流通產業展現相互協調的發展狀態。同時,積極實施包含生產企業+農戶、農產品協會+農戶等流通渠道,遵循城鄉互動的發展原則,走以城帶鄉、城鄉互補的流通發展道路。4、加大流通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比較,前者對發展商貿流通業具有持久、深遠的影響。特別是跨國流通企業邁入我國流通市場后,市場間的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商貿流通業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隨著我國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流通領域對知識、技術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時,為推動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強理論研究,不斷引入發達國家先進的發展技術和優秀經驗,根據我國實際發展情況,創設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從人才培養方面來說,高等院校近些年才開設物流專業,實力非常薄弱,中職院校因缺失資金和設備,單一的理論教學無法滿足社會對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增設相應的專業,不斷規范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借助社會各個級別的培訓機構,建立完整地人才培養體系,為流通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5、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及生產效率提升會促使消費結構和水平發展變化,這要求必須對流通組織形式實施變革。隨著連鎖經營、物流中心等流通組織形式的出現,必須合理協調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的目的。現階段,流通組織在我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連鎖經營作為商業經營集約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它將大規模經營與零售活動相互結合,借助連鎖組織系統,將多數同類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從不同方面發揮聯合優勢,達到共享經營技術、協調運作的效果。連鎖經營必須打破已有行政系統、行政區域分割的情況,真正意義上促進現代流通業的發展。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要求商品運動過程中呈現高效率、低消耗的特點,這也是促進物流中心快速發展的主因。物流中心借助加工、配送、分貨等功能達到物流專業化發展,提升對零售商店和用戶的服務水平。我國應以大中城市為依托,根據流通企業集團對已有設施的改造,成立專業化物流中心,促使其成為企業整體功能的主要部分,進一步擴大物流網絡化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
六、結論
總之,商貿流通業能否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點,能夠順應國際發展趨勢,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情況和經濟大局。因此,我國必須深入總結流通業發展經驗和教訓,在學習西方優秀的發展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發展情況,解決流通業發展的困境和問題,為我國流通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文中從流通經濟理論入手,介紹我國流通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提出一系列促進流通經濟發展的策略。
參考文獻
[1]高峰:我國流通業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5).
[2]馮英歌:城鄉商貿流通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價格月刊,2014,21(10).
[3]王杰、喬香蘭: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對策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27(10).
作者:陳彬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鎮域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
- 下一篇:城市配網計量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