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轉變
時間:2022-11-14 04:53:11
導語:自主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秦殿軍萬娟工作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既是對我們黨關于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從2003年到2004年明顯加快,2003年達到9.1%,2004年達到9.5%,經濟發展整體形勢良好。但是國民經濟仍然沒有擺脫長期以來存在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1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
早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中央就提出了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是計劃經濟要向市場經濟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雖然我國的經濟連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是,這種經濟增長只是低層次的總量增長,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基本上是根據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同來劃分的。經濟增長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素投入的增長,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如果經濟增長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則可稱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如果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則可稱之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理論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概括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均表明,在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中可能獲得不同的經濟增長率。新古典增長理論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說明這種相同的要素投入所產生的不同的生產率狀況。全要素生產率指標可以說是評價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評價指標,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決定性因素是技術進步、要素質量的提高、管理創新。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便成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的基本內涵。
2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際經驗和理論年分析告訴我們,經濟高速增長的核心在于增長率提高的推動作用,現在這個時期的增長率中,一般40%左右的增長率不是通過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來支持,而是依靠綜合要素生產率來取得的。從我國經濟的具體情況看,近兩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投資過快增長支撐起來的,如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2003年這四個行業的投資增長80%到一倍以上,2004年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帶來了能源原材料供給和運力的緊張等一系列問題。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階段時面臨的現實問題,進一步增加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
2.1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我國的自然資源條件本身就不優越,長期的資源高消耗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能源原材料供給和運力的緊張,同時還帶動了原材料價格上升,使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越來越強化。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是30%左右,而發達國家都在40%以上。資源浪費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化,我國酸雨的覆蓋面積和對農作物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國每年需花巨資用于生態環境治理。
2.2高投入,低產出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球的4%左右,但是我們消耗的鋼材占全球的28%,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占全球的12.1%,消耗的淡水占全球的15%,消耗的水泥占全球的50%,物質消耗量這么大,最后生產出來的價值量又比較低。就是用同樣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量只有發達國家的1/4到1/6。
2.3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我們國內的大中型企業里面,2003年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的比例占只有0.75%,大中型企業的2/3沒有自己的科研開發機構,3/4的企業沒有科研開發活動。企業本來應該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大部分的企業連科研開發活動都沒有,更不用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2.4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缺乏關鍵技術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于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由于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附加值較低。[1]
2.5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突出目前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科技的貢獻率高達50~70%,我國的科技進步對GNP增長速度的貢獻率80年代為35%,90年代則剛剛突破40%,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由此可見,我國科技對經濟的拉力較小。
3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有三方面含義:一是原始性創新,在科學技術領域努力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在廣泛吸收全球科學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日益成為當今是將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自主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和命運。總書記在講話中曾多次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使國家的競爭力核心內容,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要把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結果,而且科技創新是決定因素。在現階段,經濟增長將越來越取決于技術進步,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強勢地位,從根本上看源于其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不僅物化在勞動力、物資資本等有形生產要素上,還作為經濟增長的獨立要素起作用,其重要標志是科技產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這里所說的技術創新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創新內涵,它不僅僅是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應用,而是包括新產品開發、產品設計、試制、生產組織、營銷和市場開發的一系列環節,是科技產品市場化、產業化的全過程;同時還包括管理創新和觀念創新。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創新是指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創新還應包括開發有經濟價值的工序和服務以及將其市場化的全部過程。作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我國只有不斷地實現自主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3]
4我國發展自我創新的現實基礎
雖然我國自主創新技術薄弱、競爭力不強,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具備了發展高新技術的現實基礎。
4.1科教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并正在得到貫徹實施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我們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的思想基礎和政策保證。
4.2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啟動國家創新體系是指和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相聯系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系統,其骨干部分是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應用。與其相聯系,國家創新體系就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和應用系統。國家創新體制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石。我國旨在通過知識創新27工程建設、技術創新工程建設和211工程建設,建成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以適應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的需要,從而為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帶來勃勃生機。
4.3科技工業園區得到一定發展科技工業園區是規范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興辦科技工業園區是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戰略舉措,它起著科技成果商品化加速器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科技工業園區為主體,高新技術服務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科技工業園區是科技成果向全社會擴散的輻射源。
5以自主創新為指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
首先,國家需要確立鼓勵自主創新的的政策導向。制定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面向知識經濟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包括對自主品牌產品實行政府優先采購,對企業自主研發的各項開支減免稅收;對合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有步驟地取消各種優惠政策。我國自主研發企業須上繳33%的所得稅,而合資企業只需17%。這種人為的不平等競爭加劇了國內企業的負擔,縮減了用于自主研發的經費;通過對產學研結合和對共性技術研發基地的支持,對企業的自主研發給予間接支持等。[4]第二,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體系。自主創新通常要支付較大的成本,如果創新活動只發生在個別部門、個別層面,其連接性差,不能引起連鎖性創新,不能形成相關部門的共同創新或整體性創新,那么所要支付的成本就更大,其創新的成效也難以顯現出來。因此,如何增強創新的連接性,從而產生連鎖性創新,是提高創新有效性與效率的關鍵。首先,要強化創新過程的系統性整合與協同,通過創新過程的網絡化,在所有各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創新過程的基礎上發揮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功能,打破創新活動的邊界限制,使跨部門、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的聯合創新或協同創新成為可能,為創新提供廣泛的社會基礎。其次,還要激發多元化企業從事創新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動保持一定的密集度,從而為創新體系的整合創造條件。再次,構建創新過程的互動化模式,增大不同創新活動之間的連接性,促使其產生連鎖性創新,并相互補充與提升能級。第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培育和造就以創新為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努力形成以電子信息、現代醫藥及生物制品、新材料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框架,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政府投入及相關政策,引導全社會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采取切實有力措施,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業和國防軍工企業,以科研成果、專利技術作價及資產入股等方式,創辦區外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扶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形成行業發展龍頭,帶動行業發展。第四,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升級,以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改造傳統產品為重點,選擇裝備制造、原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等重點領域,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加大對機械、冶金、飲料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必須大力發展自主創新,靠持續的技術進步形成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雖然最初要付出較高的成本,但卻避免了引進技術時要支付的高昂代價,還避免了投產后須將絕大部分利潤讓給外方作輸出技術的回饋。從長遠看,對我國經濟的增長和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 上一篇: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的轉換
- 下一篇:民營企業經濟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