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循環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29 09:03:13

導語:農村循環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循環經濟論文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與必要性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造福人類的社會經濟行為,是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它是通過將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并以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為基本原則。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與必要性

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落實黨的“十八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生態環境惡化嚴重、資源相對匱乏的形勢,若要實現經濟、環境協調健康發展這一目標,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逐漸增多。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對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的形勢要求更為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銳,如湖南、安徽等農業省長期以來因一些農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資源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化肥、農藥、重金屬對地表水污染等影響,農村的發展基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等問題,導致生態環境狀況惡化,同時對人民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發展循環經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待,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長治久安,對打造“三個強省”及構建和諧美好和富強安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資源節約與循環能解決農業大省農村貧困的緊迫問題

安徽是典型的農業大省,根據2013年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安徽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098元,低于全國8896元的平均水平,安徽省的農民居民純收入排在第20位,處在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安徽省農業人口較多,是農民工輸出大省,農民在省內就業難,據統計,2012年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49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外出打工,而非在本地就業。若通過循環經濟重新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改變農村的傳統生產方式,既可以為本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又能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而安徽省農村狀況不容樂觀,與浙江、江西、山東相比,差距較大,如高科技農產品開發水平相當落后。

(四)循環經濟能加快減輕資源與生態環境壓力

安徽屬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季風明顯、夏雨集中。再加上安徽中南部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溝多,地表土質疏松、植被稀少,易被流水沖刷。北部平原為河流沖積形成,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易流失。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礦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擴延,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深入推進,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如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過度開礦、修路,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仍較嚴重。根據《安徽統計年鑒(2003—2012年)》中的相關數據發現,10年來,全省各類土地數量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農用地中,耕地凈減少151265公頃,新增林地513231公頃。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增加了7903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增加了4194公頃,交通用地面積減少154912公頃,未利用地減少1363693公頃[2]。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森林破壞、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原因導致洪澇、干旱和病蟲草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使得有限的農業資源變得更加短缺,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

(五)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耕地、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以大量資源消耗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方式已經難以維持,農業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潛能已接近極限。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合理利用農業能源資源,既是緩解農村能源資源供求矛盾的重要舉措,也是從源頭上解決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浪費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安徽省通過財政、政策、立法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宏觀來看,仍處在發展的初期,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農村能源利用水平低

安徽省農村能源在消費結構、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如下:第一,消費結構不合理。生產用能水平較低,生活用能中生物質能仍占有很大比重,薪柴、秸稈約占農村用能的32.5%,清潔能源消費量較小,農村用能設施的熱效率較低,浪費嚴重。農牧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及其直接燃燒排放的有害氣體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直接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第二,能源利用率低。占農村能源消費總量約50%的生物質能是直接燃燒的;全省仍有近60%農戶爐灶未改造,熱效率在20%以下;太陽能的利用率仍然較低,僅占總農戶的23%;農村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普及面小,綜合利用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安徽省沼氣產業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安徽省適宜發展沼氣的農戶約800萬戶,到目前也僅累計推廣40萬戶,僅占5%,與其他省份推廣力度(廣西350萬戶、云南200萬戶、湖南140萬戶、貴州80萬戶)存在明顯差距[4]。第三,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缺乏正確的指引。特別是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種植業與畜牧養殖未形成新的產業鏈,因使用化肥而導致土壤礦化,降低土壤增長潛力。

(二)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導致丘陵山區農田水利失護,水土嚴重流失,生態遭到破壞

為了擺脫貧困,改變農業收入低的狀況,自80年代以來,大量中青年農民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致使農村土地荒蕪、溝渠塘壩年久失修,土地荒漠化嚴重,如湖南、云南、江西、貴州、安徽等省,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由于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直接排放畜禽糞便造成農村水環境惡化。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化肥利用率僅為33%,農藥利用率為35%左右,年使用地膜約130萬噸,回收率不足60%,年產生畜禽糞污約38億噸,有效處理率僅為42%;農業年均缺水約300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52,低于發達國家約20個百分點。

(三)農民的循環經濟意識比較薄弱

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質還不是很高,造成農民的循環經濟意識薄弱。隨著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只有老年人和兒童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在我們所調查的1000名農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為18.5%,其中絕大多數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小學文化程度的比例為20.9%,其中30歲以上的婦女占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8%,高中文化程度占14.2%,大專及以上占0.6%。受教育程度高、年輕人、能人中相當多的人長年在外打工或者已移居城市,留在農村本地的那些文化素質不高的勞動力,生產觀念落后,循環經濟意識薄弱,如任由當前生產生活方式延續下去,我國的糧食安全可能會受到嚴重威脅。

(四)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200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開始實施,這就確立了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但是,各個省、市縣仍需要配套的適合于本地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以保證發展循環經濟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安徽是全國較早開展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省份之一。安徽省政府先后頒布實施了《安徽省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實施方案》《安徽省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將解決農村的生態環境、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納入政府的重點工作。但是,目前,我省現有的環保法律法規多采取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階段,某些條款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難以滿足安徽循環經濟建設的戰略需要。

(五)農業科技整體水平不高

科技是循環農業發展的支撐,而且循環鏈越長,所需的技術就越復雜、越精細??傮w看,安徽、貴州及廣東東部地區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而且推廣應用效率低。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缺乏,高水平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沒有形成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支持農業產業轉型和應對未來農業發展的技術儲備不足,農業應用基礎研究薄弱;企業創新主體能力較弱,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較少,產、學、研脫節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縣域科技能力薄弱,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載體不強。

三、借鑒國外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經驗,走中國式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達國家循環經濟起步較早,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模式,并取得了成功的實踐,它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經驗和啟示。美國是循環經濟的先行者。1900年美國制定了有關有機食品的法規,明確規定有機食品的栽培條件為“收獲前3年內農田不得使用化肥和農藥”。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普遍推廣農業節水灌溉,目前整個灌溉面積中有50%的農業灌溉采用噴灌和滴灌方式,在采用多種節水灌溉方式的同時,又廣泛應用土壤水分監測技術,農作物實行精量按需灌溉。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提出了可持續農業的概念,始終在保證農業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利用休閑輪作、殘茬還田免耕法、覆蓋作物輪作、農牧結合等手段保障土壤的肥力;通過天敵昆蟲、污水回用工程有效解決了農業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的問題49-53。日本是循環經濟發展較早且較為成功的國家之一,循環農業是其農業的典型模式,也是循環經濟在社會層面上的重要實踐。日本的循環農業是將居民消費過程產生的有機垃圾進行發酵后變成農業生產所需的有機肥料,及時補充土壤養分,使農業能夠生產出更加安全、美味的有機食品提供給普通的消費者。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宮崎縣菱鎮制定了《發展自然農業條例》,該條例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做了明確的要求,從而有效地阻斷了毒素向糧食作物傳播的途徑,保證了農產品的安全。日本注重對民眾進行實現零排放或低排放社會的意識的培養。并通過教育、培訓、宣傳、推行環境友好產品標志和循環利用產品標志等方式,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知識的普及,鼓勵居民實行生活垃圾的分類分揀,國家對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危害性強的廢棄物,進行有償回收或對回收行為進行獎勵。該模式既解決了工業有機固體廢物和農業的家禽糞便問題,還有效地處理了下水道污泥,資源得到充分的再利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必須的肥料和能源,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49-53。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德國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國從立法入手,先后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廢棄物限制及廢棄物處理法》《包裝條例》《限制廢車條例》《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廢棄物處理提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統配套的法律體系;為了有效地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綜合型農業模式實施提供保障,德國政府還出臺、規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為了有效貫徹上述政策措施,德國政府還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09年3次制定和修訂《可再生能源法》,通過立法的形式禁止無機化肥施用過量,加強資源保護、加大處罰環境污染的力度。

四、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對策

(一)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由于安徽省省情、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人口規模、地理特征等的差別,安徽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應當體現當地特色,避免“一刀切”,要綜合當地地理情況、產業背景、資源儲量等各方面綜合考量。根據安徽省實際,淮北平原地區可以推廣節水灌溉模式,積極發展節水工程,建設節水型生態循環農業基地。江淮之間的丘陵和沿江地區,要大力推進“四把一促”工程,即“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路修通、把結構調優,促進農民增收”。皖南山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資源較豐富,盛產茶產品和山珍產品,旅游資源豐富,可以借助這些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產業。

(二)綜合規劃,著眼長遠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需要有長遠規劃,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它是一項涉及經濟、技術、環境、社會等方面的系統工程。政府在循環經濟科技創新方面應當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作用,形成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共同聯動的運作機制;政府要為農村提供循環鏈連接技術,要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和無害化處理等技術路線實現農村的循環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節能技術服務中心等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咨詢、培訓、推廣等工作,形成實施農村循環經濟協調、有效的宏觀機制。

(三)構建合理有效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要以全省正在開展的“三線三邊”環境整治活動為契機,積極構建合理有效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要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單位要素的產出率,要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做到廢棄物的無害化排放。要同美好鄉村建設結合,以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第一,探索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節約利用水、土地資源和能源等。如在不同作物間實現套種、立體種植等高效栽培技術,實現混養高效養殖技術,通過建立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生產基地來提高產出率。第二,珍惜水資源,推廣節水灌溉模式,加強對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避免耕地資源的退化。通過推廣普及測土配方、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手段,改良土壤肥力,減少秸稈燃燒對環境的污染。第三,加強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大力開發農村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資源新用途等。加強畜禽飼料的無害化處理、疫情檢驗與防治;控制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和土壤的農藥毒素的積累。第四,恢復和發展傳統手工業和特色加工業,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特色地方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如刺繡、編制、鐵器、竹木等產品,以擴大外銷商品,促進農村經濟多向發展。

(四)制定、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模式,是造福人類的社會經濟行為,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進程,大都從抓法制建設入手,依法規范、保障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現行法律的一些規定可能難以適應新形勢,甚至可能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當前,安徽省循環經濟立法地方性約束性規范、法律責任方面規定卻很少,應盡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規,加快制定出臺《安徽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建立發展循環經濟長效機制;加快研究制定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垃圾分類處理等方面的管理條例,使循環經濟發展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五)建立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支撐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條件。循環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短缺和解決環境問題,必須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通過制定高科技發展規劃、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一系列舉措,積極鼓勵有實力的再生能源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發揮相關企業在技術研發與推廣及應用方面的作用,如加快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煤的潔凈燃燒和轉化技術、秸稈還田技術等的應用,改變當前人類對電力的過度依賴情況,有效緩解能源緊張局勢;建立公共財政扶持機制,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生態恢復補償機制等,以相應的經濟政策激勵循環經濟的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加大循環經濟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示范、推廣力度,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六)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科技培訓

在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過程中,要把培養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依托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村循環經濟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為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宜居環境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立足“三農”,抓好新形勢下農村繼續教育工作。把回鄉農民工、科技示范戶和專業戶及村組黨員干部作為重點培訓的對象,采取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措施,突出培訓重點,以發展現代循環經濟技術培訓為主,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村循環經濟技術的最先傳授者和受益者、農村經濟建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農民脫貧致富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各級政府要積極主動地組織落實農民工培訓規劃,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就業、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養機制。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培訓,立足本鄉本土,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綜合上述,面對農村能源利用水平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民對發展循環經濟意識薄弱、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農業科技水平整體偏低等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是實現農民富裕的美麗鄉村夢的必然選擇。通過實施因地制宜、綜合規劃、構建合理有效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制度、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科技培訓等幾項措施,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必將實現根本轉變,這些舉措將對今后農村實現經濟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陶偉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