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與財政支農的選擇論文

時間:2022-10-13 11:41:00

導語:農村經濟與財政支農的選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與財政支農的選擇論文

摘要: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文章分析了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在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財政支農

由于社會、經濟和自然稟賦不同,城市與鄉村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難以割舍又相互區別的兩大組成部分,二者既在各種狀況下相互對立和矛盾,又相互補充和結合。從經濟發展實踐來看,在工業化初期,世界各國普遍以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各國又都采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達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適時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既要促進農業生產的增長,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還要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在農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又要通過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改造,讓農民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同時,農村的民主管理也應有所發展,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機制。這一要求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黨中央對我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工作的總體規劃。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這是因為,沒有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就無法讓農民生活寬裕,就難以促進鄉風文明的進步;同時,在經濟發展中處理不好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只看當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就不可能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新農村建設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們要全面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搞好農田水利、農地整治等農業基本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增加糧食生產投入,抓好糧食生產,保持糧食價格穩定,構建糧食穩定增產的長效機制,保障糧食安全。其次,要進一步加大促進農民增收的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第三,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使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地區,切實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改善農村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環境,降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成本,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第四,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改造治理力度,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維護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業生產保持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環。

二、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支農政策選擇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投入的數量、方式和結構都將提出新的要求。但近幾年,由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收縮在農村的機構網點,其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功能趨于弱化而農村信用社由于受其自身機制和實力制約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和現代化的業務類型。而農業的低效益和公共品屬性也決定了政府在農業及農村投資中的主體地位。在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之后,我們應該本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原則,改進財政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財政投入傾向農業和農村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政府始終是農業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則是政府支農的主要手段。我們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考慮到農村經濟的現狀和農村發展的需要,今后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一個基本取向是:采取有效措施,堅持兩個“反哺”的原則,逐步提高財政支農支出的總量,體現財政投入對農業和農村的傾斜。

(二)明確財政支農重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的投資

從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都十分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這是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新農村,也要從基礎抓起。在現階段,結合農業和農村的基本情況,財政支農在堅持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支持的同時,要加強對農村的交通、水電、文化、衛生等生活基礎設施的投資,以降低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成本,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還要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保護農業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維護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區別各地區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支持方式和力度

由于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區位優勢的差異,各地區農業生產狀況不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平衡。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對于經濟的發展顯然具有比較優勢。相對來說,欠發達地區不是沒有資源優勢,就是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同時,任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制于原有的經濟基礎,欠發達地區要趕上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總量規模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必須以高于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上要區別對待,實現地區間農業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以實現各地區的協調發展。

(四)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事權范圍

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事權范圍是確保農業投入穩定增長和及時足額到位的前提條件。根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結合農業財政投入的特點,各級政府財政農業投入的范圍應各有側重。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農業投入中的事權范圍,建立和完善地方財政對農業的轉移支付制度,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把財政支農資金用到實處。公務員之家

(五)發揮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導向功能,拉動社會資金投入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是各國政府投資和保護的重點產業,但并不是對農業的全部投入都屬于公共財政的范圍,都要由國家來投資。盡管我國已經進入支持、保護農業的新階段,但不意味著農村全部公共事業都由國家和政府攬起,不能把建設新農村理解為由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財政支持政策的運用,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直接增加農業投入,還在于吸引和帶動全社會的農業投入。要注意調整和優化農業財政支出結構,強化農業基礎性投入,為社會投資主體增加農業投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稅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農業投資給予優惠和獎勵,以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

(六)大力推進農村稅費、農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福祉

農民負擔問題與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息息相關。現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除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相對過剩、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民負擔沉重。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攤派和集資項目,以保證農民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農業生產,有富余的資金改善生活條件。

選擇適當時機,改革現行的農地制度,在不改變農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其經營權,讓農地直接進入一級市場。這對于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合理配置,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都具有現實意義。

(七)發揚民主,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分配運行的監控

隨著財政支農力度的加大,對財政支農資金分配運行的監控成為農村經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按照《預算法》、《會計法》、《農業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支農資金的預算立項、使用過程、事后效益進行全面的監管。既要有財政、審計、紀檢監察、中介機構等的參與和密切配合,還要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對支農資金的監督作用,落實和完善村民的民主監督機制,促進農村的民主管理。

參考文獻

1.孫開,田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財政投入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5(18):11-18.2.劉蘇社,張俊峰,邱國軍.當前政府支農投資領域的若干重大問題.中國經貿導刊,2005(1):20-21.3.蘇明.我國農業財政支持的政策取向.經濟研究參考,2002(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