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建設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12 10:26:00

導語:農村社區建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區建設探究論文

一、農村社區建設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日趨實現

目前,中國城市和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遠沒有實現均等化。以社會保障為例,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大滯后于城市。城市養老、醫療、失業等各項基本社會保障建設起步早,已經初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體制和制度,而農村基本社會保障體制和制度仍在探索之中。例如,城市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完善,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完全定型;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城市建立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種社會救助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到2007年才在全國建立,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納入保障范圍,并將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等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作為保障的重點對象。并且,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保障范圍及保障程度仍遠遠低于城市。截至2006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城市為2240.1萬人,農村為1593.1萬人,城市比農村多647萬人;城市最低生活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支出水平分別為169.6元和83.6元,分別是農村的2.39倍和2.42倍。居民收入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198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0:1.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為2.90:1,2002年繼續擴大到3.11:1,2006年擴大到3.28:1,2007年更是達到了3.33:1。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占人口比例較大農村人口享受的教育資源,比城市享受的教育資源要少得多:《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5》顯示,全國小學和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鄉之比分別為1.4:1和1.3:1。醫療衛生方面,從總量上看,城鄉差距突出表現在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人口僅享有25%的公共衛生資源;從人均水平看,1990--2005年期問,城鄉人均衛生費用之間的差距還在擴大。2005年,中國人均衛生總費用為662.3元。其中,城市為1122.8元,農村為318.5元,城市為農村的3.53倍。依據《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農村居民預期壽命比城市居民低6歲。其他如基本公共設施建設、就業培訓等方面情況大致相同。由此看來,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差距懸殊。

導致城市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的原因較多,根本是歷史和體制原因,也就是中國長期以來存在著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了“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的方針,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由財政支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則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支持為輔”的原則。城鄉二元結構在此背景下日漸形成。與此同時,城鄉發展速度、發展水平、居民生活狀況也出現了明顯的差距。這一方面造成了城鄉基本建設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造成了城鄉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均衡。這一現象與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諸城市農村社區建設通過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滿足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效解決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初步打破了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城鄉二元結構,改變了農村公共服務弱化和邊緣化狀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諸城市在發展中大力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優先保障廣大農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做法,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都極富借鑒意義。

二、農村社區建設有力推動了城鄉一體化建設

城鄉一體化指城鄉在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就業市場和社會管理等幾個方面基本實現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指標。其中,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通過建立城鄉統一的財政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財政向農村傾斜,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有效促成了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城鄉公共服務的差別是除經濟差別外城鄉差距的另一重要體現。城市中公共服務資源相對集中,相比之下,農村的公共服務則相對稀缺。推行農村社區建設,是改善這一狀況,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諸城市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堅持“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村”的方針,將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社區集中,將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社區傾斜,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諸城市將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生態環境管理一體化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將社區的規劃、管理納入全市總體布局,提高了農村的城市化水平,為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構筑了堅實的橋梁。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必由之路。諸城市較早實行了農業產業化政策,建成了具有現代化特色的企業帶、產業圈。當前農村社區在發展中主動配合企業發展,一方面,通過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培養成技術型人才,解決了城鄉企業帶建設當中人才短缺問題;另一方面,為農業企業發展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大大提高了企業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諸城市農村工業企業的迅速崛起為當地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諸城一站式的農村社區服務,抓住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點。諸城市以社區建設為契機,采取社區服務的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務,以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目標把農村社區建設成了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與建設,還有利于促進人員、物資和信息的匯集,充分發揮輻射效應,逐步構筑起中心城區、城區副中心、重點鎮、中心村為框架,優勢帶動弱勢、強弱互助、密切聯系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三、農村社區建設強化了基層政府的服務形象

基層政府是國家行政直接與普通民眾相聯系的紐帶,基層政府的工作狀況直接影響著人民對國家的態度。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也陸續進行了多次政府改革,政府職能、組織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大力變革。當前政府改革不僅需要具體制度、方式的革新。更需要管理理念的更新,因為理念因素會直接關系到政府管理模式和制度等方面的設計,從而進一步關系到政府管理的成效。

諸城市的農村社區建設對于促進基層政府機構改革,強化基層政府的服務形象起到重大作用。近幾年,諸城市順應政府改革精簡機構、理順職能、提高效率的趨勢,加大行政區劃調整力度,分批次將原來的23處鄉鎮(街道)撤并為13處,將近千名機關干部和工作人員從基層政府剝離。農村社區建設一方面消化和轉移了鄉鎮(街道)機關、部門富余人員,對順利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將基層政府的觸角深入農村、農民之中,擴大了基層政府的服務范圍,使民眾對政府服務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和更真切的體驗。通過為群眾提供無圍墻開放式的全方位公共服務,既簡化了辦事程序、節約了辦事成本,又轉變了干部作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樹立了基層政府服務民眾的良好形象。

農村社區作為鄉鎮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與所服務的村不存在隸屬關系,但其實際上分擔了政府的行政壓力,承擔著部分政府職能。各行政部門依托農村社區,大力開展各自領域的工作,并不斷創新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效率。公安系統通過在社區設立警務室,把警力延伸到農村社區化服務第一線,掌握了農村治安工作的主動權,通過開展交通管理、消防宣傳、安全防范等活動,大大降低了農村治安案件發生率,使農村治安狀況大為改善。宣傳部門以農村社區為陣地,開展公共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組織部門在社區著力創新基層黨建,在208個農村社區建起社區黨總支(黨委),有效填補了農村黨員教育管理的空白點,實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全覆蓋。這極大地拓展了社區黨組織的社會工作職能,提高了黨員干部的社區服務能力,鞏固了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全市其他各部門也堅持深入農村、服務農民的原則,借助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這個平臺,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務。這使得政府在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

四、結語

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基礎性地位,農村生活狀態的改善是整個社會生活全面進步的重要環節。諸城市的農村社區建設為實質上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嘗試和探索。其模式和成果證明,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創新,是當前解決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的正確途徑,是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山東省諸城市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堅持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本目標,致力于縮小城鄉差距;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引導,致力于促成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通過讓社區承擔基層政府的部分職能,致力于促成基層政府的職能轉變和形象重塑。這種CA"政府主導、各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村”為指導的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實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參考價值,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農村社區;新農村建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