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08:36:00

導語:農村文化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文化建設分析論文

一、農村文化事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1.農村文化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近幾年,中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業費達113.66億元,比2003年增加19.63億元,增長幅度為20.8%。2004年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則達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長了3.04元。最近幾年中央和省級財政設立了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對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間前四年對農村文化投入達到98.53億元,占全國文化事業費比重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使為農民服務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有了較大增加

實施了重點文化工程,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文化項目,成為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該工程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45億元,地方累計投入2.5億元,數字資源量已達到34TB(1TB數據量相當于25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依托公共圖書館、縣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建成各級分中心和基層服務點4756個;與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層服務點14.6萬個,與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層服務點16萬個。

3.農民自辦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在各地農村,農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可以說,農村還是我國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

一是經費投入不足乙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還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鄉差距還在日益拉大。

二是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盡管“十五”期間,國家共安排預算內專項資金4.8億元用于支持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安排項目1083個,但仍有部分縣無文化館、圖書館,一些農村鄉鎮無文化站。

三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現有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層文化單位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文化館、文化站業務經費和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縣級圖書館購書費用占經費總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許多鄉鎮文化工作者待遇問題難落實,隊伍不穩定。

四是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

這些問題都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二、結合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農村文化的建設要從根本上轉變地方領導觀念

農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從根本上是要轉變地方領導的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解決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關系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農村經濟要持續穩定發展,農民生活要不斷改善提高,除了豐富的物質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撐,那就是農村文化。而目前農村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農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這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也制約著農村整體發展的進程。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長期以來我們一些地方領導“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比較嚴重,以至導致農村文化發展緩慢。這個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我們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發展觀念上滯后的影響,受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領導農村文化思維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續不斷地發展農村文化,首先要轉變和更新我們地方領導的思想觀念,避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切實有效地將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落于實處。

2.積極搶占農村文化陣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觀念轉變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這塊陣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去占領,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會占領。然而,要想占領和鞏固農村這塊文化陣地,政府就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從而獲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隨著農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們開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過去農村的發展主要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度對農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設滯后,造成了農村文化滑坡的現象,文化陣地名存實亡,更有甚者一些農村文化陣地被寺廟、教堂所占領,封建迷信,賭博等現象死灰復燃。政府供給的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又嚴重匱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現象在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陣地,有的地方已經被這種現象所取代。面對這樣的激烈較量,我們只有用重拳出擊,搶回陣地,還農民一個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圍,真正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戰略性措施,需要全體民眾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資金的注入將對搶占農村文化陣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加速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對鄉鎮文化隊伍的建設是我們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問題,他們擔負著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在許多地方鄉鎮文化站還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雖然有編制,但許多人在編不在崗,或在崗不在職(專職),大多是從其他崗位轉過來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開展,加上農村文化工作人員學歷偏低,缺乏專業知識。本來鄉鎮文化站就是農村文化的一線管理者和組織者,村級文化室、圖書室的管理輔導離不開文化站,農村文化中心戶的建設、引導、輔導工作離不開文化站,鄉鎮一級的文化市場管理、監控也離不開文化站,集鎮大中型文化體育活動以及文化體育協會網絡組織的管理與引導,不僅離不開文化站,而且還需要文化站去組織、去發展。由此可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個過程之中,鄉鎮文化站所面臨和承擔的工作是繁重而復雜的,就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撐起所管轄的包括鄉鎮在內的十幾至二十幾個村組的文化發展工作?事實告訴我們,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村基層文化陣地流失、基層文化隊伍渙散、群眾文化活動“偃旗息鼓”、老百姓業余文化生活貧乏的現象,同時,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虛而入,嚴重影響著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加強鄉鎮文化站和充實基層文化隊伍已迫在眉睫。為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4.建設和管理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我們發展農村文化的基本條件之一,是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鞏固和逐步擴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加大建設力度,使農村文化事業穩步而健康地發展。

首先要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加大建設力度,使基層文化設施有明顯改善。同時,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加強對現有的和新建的基礎設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設施是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加強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職能作用。鄉鎮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的職能部門。機構改革后,鄉鎮文化站隸屬于鄉鎮政府管轄,加上宣傳;文化、廣播、電視等職能合并,實際上成為了綜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門業務的指導。由于體制發生了變化,相關問題還沒有及時理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編制不落實,人員不穩定,經費不解決,指導不到位的種種問題。因此,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體制,解決鄉鎮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是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關鍵環節。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設施。國務院頒布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是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促進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改善管理和服務的重要法規依據。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規意識,使一些公共文化設施特別是鄉鎮文化設施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甚至變賣文化設施,導致一些鄉鎮文化設施丟失嚴重。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依法管理文化設施意識,堅決制止和嚴肅處理破壞和損害文化設施的行為。通過強化管理使基層文化設施進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

5.進一步開發民間文化資源,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的民間文化來源于廣闊農村而服務于我們整個社會乃至世界,開發和發掘農村文化資源,實現農村文化產業化是農村文化走出農村、擴大受眾、弘揚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前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竭力改善農村文化生活,進而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故此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必然要與當地經濟相結合,這樣文化與經濟的結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產業。我們的農村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極具挖掘潛力和市場空間,同時我國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勝枚舉,很多鄉土文化基本上處于未開發狀態,保持著得天獨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現代文化消費者崇尚自然的價值取向。在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地方,特別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卻擁有獨特鄉村文化傳統優勢的地方,在農民渴望尋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悅之際,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資源”改變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事實上,在我國許多農村,特別是山區單靠農業發展是很難改變農村生活的,我們只有因地制宜,改變觀念,充分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務、民間工藝加工、民俗風情展演等等來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已成為農村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以其獨特性避開與大工業的競爭,開拓出新的職業和崗位,進而使農民在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改變了農業人口的身份,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確保農民增收的“長效性”。同時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客觀上可以提高農民的求知欲,推動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文化從業人員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研究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事實證明,凡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農民們參加學習,崇尚科學,積極向上的精神已經凸現出來,逐漸培育起鄉村文明的新風尚。同時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還可以有效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我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廣闊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有許許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開發、利用。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讓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起到真正的橋梁作用。

因此,積極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使現有農村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與充分發揮是我們政府部門和文化管理者的歷史責任。同時建議我們的創意、策劃、咨詢機構和文化藝術專家應重視鄉村的建設,走進田野,走進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和扶持鄉村文化產業的項目定位、產業布局、經營管理和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站在城鄉統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高度,積極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農民綜合素質現狀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穩定觀念轉變

論文摘要:農村文化建設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觀念轉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這對做好今后的農村文化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