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時間:2022-01-11 11:59:04

導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摘要:穩定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是國家富強、民族發展的基本要求。現階段,世界經濟的發展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隨著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經濟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在這種發展經濟的背景下,必須實現經濟的持續化發展、生態化發展,而農業經濟作為經濟體系下的構成部分,也必須響應這一發展要求與原則。在新經濟發展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較為常見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阻力。為此,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觀上,積極探索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策。

關鍵詞:新經濟背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常見問題;良策

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較大的價值和作用,尤其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更是關乎國家利益、民族大業。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而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的發展更是走向了另一個高度,農業進出口貿易額不斷被刷新與打破,但農業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中產業化推進速度慢、農業生態污染嚴重等,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阻力。為此,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為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一、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特點

(一)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一直都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思想和特色,而為了實現農業的精耕細作發展,必須保證農業的技術水平,在技術上要取得突破,才能夠更好地保證農業的種植水平。現階段,隨著國力的提升及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技術研發、農業技術推廣持續發展,這為實現農業經濟精耕細作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層面的保障。但目前來看,我國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實際看,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為實現農業經濟精耕細作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二)農區和牧區相互補充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橫跨多個氣候特征,東部沿海地區以種植業為中心,中部地區農牧業混合,而西北部地區多以牧業為主。因此,我國農業經濟在農業種類上在氣候和地理位置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色。目前,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我國農業發展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但近年中西部地區畜牧業發展速度非??臁R虼耍r區與牧區共同發展、相互補充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

(三)農業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化、差距化明顯

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業發展受環境的影響導致區域差異化、差距化明顯。一方面,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不同經緯度、海拔的地區適合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牲畜等都是不同的,中東部地區海拔低,主要以平原為主,比較適合種植業的發展,而西北部地區往往因為海拔高,以山地為主要地貌,并不適合種植業的發展,更加適合畜牧業的發展。因此,不同區域的農業經濟差異化比較明顯[1]。另一方面,不同區域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農業經濟發展除了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外,也與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往往區域經濟越發達,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的人才、技術等配套設施就越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中西部地區由于氣候環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實力不及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在人才、技術等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都存在差距,這種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上的差異如果不能夠得到改善或解決,會導致我國農業經濟不平衡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農業經濟的功能分析

農業經濟具有生態保護功能、觀光休閑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其中生態保護功能與觀光休閑功能,是隨著農業經濟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新功能,同時也是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做好農業經濟功能分析,能夠為制訂農業經濟發展對策提供更多的思路,也有利于開展農業經濟建設。

(一)具有生態保護功能

農業經濟發展具有生態保護功能,農業經濟發展依賴于生態,是對生態資源的一種開發和利用。同時,隨著農業經濟發展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農業經濟發展中不僅追求對生態資源的獲取,還追求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在現階段,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的保護,這對改變生態脆弱、環境惡化等問題有極好的功效,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二)具有觀光休閑功能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越來越高,給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現階段,鄉村旅游成為一股熱潮,通過對鄉土人情、自然風光的開發,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觀光、農業休閑的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深受大眾所追捧。與城市相比,農村的自然風光更好,而且遠離喧囂,能夠讓人真正放松下來,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中可以看出農業經濟還具有觀光休閑、娛樂大眾的功能。

(三)具有文化的傳承功能

農業經濟的發展除了肩負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任外,還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從歷史發展的長河分析來看,很多文化都根植于廣袤的農村當中,而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關鍵。通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夠讓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形成的一些農耕文明延續下去,實現對農耕文明的保護與傳承。

三、新經濟環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進步影響

(一)進一步拓寬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

產業革命推動了經濟的新發展,隨著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5G技術的發展,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悄然到來,且隨著這些先進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的不斷應用,農業經濟發展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之間的融合水平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拓寬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農產品正在流通到各個領域中,形成了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如在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中通過巧妙地利用互聯網實現了農產品的電商化發展,廣大農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銷往海外,這是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絕不可能實現的偉大變化,而新經濟環境下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這個機會。再例如,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大規模的經營成為可能,利用各種農機,可以實現機械化施肥、機械化農耕,這大大提高了農耕的效率。

(二)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市場格局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的市場格局進一步得到了優化。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業經濟發展對市場的分析能力比較弱,且受市場波動變化的影響非常大,但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的出現,這一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一方面,農業經濟發展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市場的分析變得更加及時和準確,能夠根據市場的發展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另一方面,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主動性變得更強了,在把握市場的基礎上,農業發展對市場的引導能力越來越強,農業產業發展平臺日益多元化。此外,新經濟環境下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為農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機會和保障,農業經濟發展中,已實現了農業生產、信息服務、物流運輸三位一體的農業經濟發展格局,這對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2]。

(三)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益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益,實現了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相平衡、相統一的新格局。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下,農業經濟發展中對資源的消耗大、破壞大,這使得農業經濟發展一度遇到了發展瓶頸,而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不僅能夠實現增產增收,同時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也在不斷提高。如農業經濟發展中綠色農業理念和發展模式的探索,推動了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隨著綠色農業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運用,農業發展中減少了資源損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綠色、持續發展,在保證農業經濟增長水平的同時,實現了與生態效益相協調發展的愿景。

四、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

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提高認識與重視,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夠為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一)農業經濟發展中人才供給能力仍需提高

在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高,國家也正在積極想對策來增強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人才實力,但與二、三產業相比,農業經濟發展中,無論是在人才數量,還是在人才質量上都遠不如二、三產業。首先,在我國從事與農業相關的人才數量相對較少,農業生產中更多的是農民,農業發展中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嚴重匱乏,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實現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農業經濟發展中主各類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仍需提高,尤其是廣大農業種植戶、養殖戶,他們的學歷往往較低,對一些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強,不利于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農業養殖、農業畜牧中的推廣與應用;最后,農業經濟發展中急缺創新型人才,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而農業創新,尤其是農業技術創新,更需要專業化的人才來提供支持和保障,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型人才卻少之又少。

(二)“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水平仍需提高

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技術推廣等都需要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很多人不具備互聯網意識。如現階段仍有很多農戶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靠天吃飯,對經營的依賴較強,并不懂得運用互聯網技術增長知識,提高農作水平,其實在農業種植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在網絡當中都能夠找到解決辦法。此外,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技術性保障,要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業規模化、農業機械化發展,必須依靠農業技術。因此,做好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對農業經濟發展十分重要,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進一步拓寬農業技術推廣渠道,但目前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對互聯網的利用卻比較少。

(三)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保護意識仍需加強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做到與生態效益相協調,但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生態保護意識并不高。一方面,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大量破壞生態的行為和現象,雖然國家和政府一再呼吁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做好生態保護,并為此制訂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案,但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效果并不佳,廣大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態保護意識仍需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現階段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并不能夠從立法層面實現對生態的保護,對于農業經濟發展中土地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立法仍需進一步完善。此外,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做好宣傳工作,才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態保護對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3]。

五、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

根據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分析可知,想要在新經濟背景下做好農業的經濟發展,必須持續加強人才培養,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同時,農業經濟發展中要及時革新理念,強化技術運用,打造“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此外,農業的經濟發展還要兼顧生態平衡,妥善處理好人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唯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構建起一套科學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一)持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人才實力

保證人才供給與實力,是推動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化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要加強農業經濟相關從業人才的培養。首先在政治層面,政府通過制訂有效的措施將社會中的人才引入農村中,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鼓勵大學生參與農村自治。其次在教育層面,高校要肩負起農業類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科技人才的培養重任,要持續完善農業類相關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為農業類學生提供更加系統完善的教育培訓方案,保證每年向社會輸入滿足農業經濟發展需求量的人才。尤其要加強對農業研發類、技術推廣類的人才培養,這樣才能夠持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技術水平。最后,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認可并理解行業不分貴賤,積極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能力水平,勇敢地投身到農業經濟事業建設中。

(二)持續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面向市場,需要具備更強的市場分析和把握能力,這樣農業經濟的市場才能夠進一步拓寬,農業經濟才能夠實現持續穩定的增長與發展。為了更好地面向市場,農業經濟發展中要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首先,農業經濟發展中可以依托互聯網來打造“互聯網�農業”生產的綜合性網絡平臺,以便及時為廣大農戶、農業類企業等提供農業發展中的各項動態、各種數據,同時也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農業經濟發展中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農業技術推廣以及農產品推廣。農業技術推廣是為了實現農業生產、農業種植的規模化、科學化發展,而農產品推廣能夠將農產品更快地推入市場中,提高農產品的銷量,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如在農產品的推廣中,可以利用當前比較火的抖音平臺、快手平臺等進行直播帶貨,通過網絡就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極大程度上簡化了工序和時間,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因此,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積極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4]。

(三)切實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生態保護意識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與生態效益的相統一、相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農業經濟發展中始終都能夠獲得資源的供給和保障,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面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保護意識淡薄的情況,必須持續提高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生態保護意識。一方面,農業經濟發展中,要做好生態保護宣傳,利用新媒體等來進行生態保護宣傳,讓更多的農戶、農業企業認識到農業發展中做好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生態保護立法層面的力度需要持續提高。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該就農業經濟發展中生態保護相關內容進行政策制度、法律保護等,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此外政府要鼓勵生態農業發展,并給予生態農業企業更多的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等,這樣才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六、結束語

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多種意義,因此必須全力推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建設,但在此過程中對影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定要及時想好解決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完善和強大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呂華杰.新經濟環境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建議[J].山西農經,2021(13):45-46.

[2]馬兆娥.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分析[J].中國儲運,2021(06):213-214.

[3]吳玲玲.淺談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J].財經界,2021(08):13-14.

[4]張友泓,劉斯莉.新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2):102-103.

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