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消費論文:小議城鎮居民和農村消費的改善
時間:2022-02-05 05:14:20
導語:農村消費論文:小議城鎮居民和農村消費的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姚敏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基本狀況及其演變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優化,消費質量不斷提升,消費模式實現了重大突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1984年之前統計城市職工家庭收支情況,1985年之后統計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情況,鑒于保持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時間區間為1985—2010年,基礎數據均來自于中國國家統計局所編的《中國統計年鑒》(1986—2011)。消費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居民消費需求變動的內在特征。消費結構可以從價值和實物兩種形式來表示,即消費支出的項目構成及其占比和消費的實物形式,消費結構從消費內容的角度反映了消費的層次和質量。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隨著發生改變。(一)居民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優化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是反映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的重要指標。這一比重越高,意味著消費層次越低;這一比重越低,意味著消費層次越高。1992—2010年,雖然食品消費支出仍然占據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總支出的第1位,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家庭恩格爾系數較大幅度下降,其中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92年的52.86%下降至2010年的35.6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92年57.55%下降至2010年的41.09%,表明溫飽型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不斷減少(見表1)。同時,隨著居民溫飽問題的解決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中,發展和享受型消費的比重上升。對于城鎮居民,食品、衣著、家庭設備及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方面支出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及娛樂服務方面支出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四項合計支出的比重從1992年的19.90%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3.17%,其中2010年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及娛樂服務支出所占比重均超過了12%,分別占據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對于農村居民,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及娛樂服務方面支出的比重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四項合計支出的比重從1992年的20.08%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5.39%,其中2010年居住支出比重為19.06%,交通通訊支出比重為10.52%,分別占據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總體而言,目前城鎮居民消費逐步向住房、汽車、旅游、休閑等領域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加快趨勢,而食品和衣著支出在農村消費中仍然占較大比重。(二)居民擁有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主要消費品的消費量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也是反映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方面。家庭部分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迅速增加,且不斷升級換代,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趨于合理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消費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見表2),由20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的“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新三件”,隨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電產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對于城鎮居民,1985年家庭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分別僅為17.21臺、6.58臺、48.29臺,2010年則分別為137.43臺、96.61臺、96.92臺,彩電、電冰箱、洗衣機的消費市場已基本飽和。此外,一些新型、現代化家用電器逐步進入城鎮居民家庭,居民消費向發展型、享用型消費方向轉變,移動電話、電腦和家用汽車成為城鎮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新三件”,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電腦、家用汽車分別為188.86部、71.16臺、13.07輛。同時,城鎮居民還青睞一些科技含量高、時代感強的高檔家電產品,如無氟環保電冰箱、數碼純平彩電、變頻式空調、數碼照相機和攝像機等。對于農村居民,不僅消費支出規模偏低,而且在消費的內容和層次上,也與城鎮居民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較為落后,總體上還沒有擺脫以必需品為主的生存型消費模式。有些耐用消費品,如黑白電視機已經退出了城鎮居民的消費領域,但仍屬于農村居民主要的消費項目;有些耐用消費品,如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等對城鎮居民來說已經飽和或接近飽和,而在農村地區尚有較大的需求空間;有些耐用消費品,如組合音響、攝像機、微波爐、健身器材、家用電腦等,目前農村居民還沒有能力消費,而城鎮居民已經或即將作為主要消費項目。
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當居民收入水平發生變化時,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收入增長是拉動消費的基礎,收入是決定居民消費需求的最根本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有較大的提高,分別從1985年的739.1元和397.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4元和5919元。然而,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進而導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差距也在持續擴大。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內生因素的原因,如居民自身素質、性別差異等,也有外生因素的影響,如宏觀政策對居民社會財富分享程度的差別等,特別是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外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二)居民消費環境消費環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制度環境,也包括消費行為賴以實現的基礎設施等物質環境。不同的消費環境客觀上會對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一定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為消費需求增長打下了良好基礎。但與消費潛在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要求相比,消費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一方面,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夠健全,市場交易中存在一些失信行為,商業欺詐、制假售假等現象仍然存在,加之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制度尚不完善,消費者基本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有效擴張。另一方面,消費信貸政策尚不健全,制約了居民消費需求。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城鎮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購買住房、汽車等有一定的困難,大多數居民只能依賴于信貸,但我國關于住房和汽車的信貸政策不夠成熟、抵押擔保難、手續繁雜、有關法規不完備等問題,降低了城鎮居民消費信貸的熱情,抑制了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另外,在消費潛力巨大的廣大農村地區,農村居民消費仍受到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制約,如不少農村地區電線老化、供電容量不足、電網改造后電費收取不合理,通信設施落后、覆蓋范圍有限、覆蓋效果不好;給排水設施落后、未通自來水等,這些因素使得農村地區的家電普及率較低,阻礙了農村消費市場的擴張。總體上,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比城鎮居民的消費環境差得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居民潛在消費需求增長。(三)居民消費觀念消費觀念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負債消費或超前消費意識較強的居民,會有較高的消費水平或需求;負債消費或超前消費意識淡薄的居民,會有較低的消費水平或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居民的消費需求變化逐步實現了從較低層次需求向較高層次需求發展的一個過程,從“能省則省”到“想花就花”,從“吃飽穿暖”到“精神愉悅”,居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于對于開放經濟的感受程度和影響沖擊不同,使得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出現較大的差異。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國外的消費、理財、投資等理念正在影響著我國居民。城鎮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居民的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完善,交通便利,醫療衛生條件好,文化精神生活豐富,同時城鎮居民的文化水平較高,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城鎮居民的消費觀念更為開放,具有一定的超前消費意識,并且消費觀念的更新也比農村居民要快得多,更加注重消費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而農村地區相對封閉,對外來開放消費觀念的接觸和認知較少,使得農村居民消費行為主要受到傳統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影響,如過去幾千年以小生產為基礎的自然經濟,使農村居民崇儉黜奢的消費觀念濃重,從而形成“量入為出”的傳統消費觀念,同時農村居民自給自足的消費習慣也根深蒂固。再加之未來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則更為保守和謹慎。(四)社會保障和制度變遷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生命周期消費理論、緩沖儲備儲蓄理論都強調了預期在決定居民消費需求中的重要影響。目前,影響我國居民消費預期主要有兩個因素。首先,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些社會保障項目,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可以穩定未來收入、滿足未來支出,從而具有減少預防性儲蓄的作用;有些社會保障項目,如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可以直接增加受助者的收入,從而具有直接增加消費的作用。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會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會起到抑制消費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目前,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但相對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加快發展,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教育體制等改革相對滯后,養老、醫療、教育等支出仍然是農村居民家庭的較重負擔,還無法保證農村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強化了農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支出的預期,使得預防性儲蓄增加,從而對消費需求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出現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國企改革、職工下崗分流,使人們產生危機感,寧愿壓縮消費,而為未來儲蓄抵御風險的資金。我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價格、金融、教育、消費體制等方面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原來大部分由國家負擔的部分轉由個人負擔,從而使居民預期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這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加大居民的未來支出預期,進而使得城鄉居民加強了預防性儲蓄動機,降低了居民即期消費。
擴大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增強購買能力,是擴大消費需求的根本途徑。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完善財稅優惠政策和加大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支持就業再就業。二是加大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重點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二)改善居民消費環境,挖掘居民消費潛力針對當前消費環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優化市場運行環境,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使消費者放心購買、安心消費。二是加大消費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城鄉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電、供熱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拓寬城鄉市場、擴大居民消費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努力創造便捷誠信的消費方式。通過加快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消費信貸,鼓勵居民實現潛在購買力,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三)引導居民消費觀念,開發培育消費熱點引導居民消費觀念,尤其是引導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向教育發展型、科學理智型的合理轉變。擴大消費需求需要開發和培育消費熱點,這實際上是一個開發潛在需求的過程,不同消費群體所處消費階段和消費層次不同,各自的潛在需求也就不同,從而可開發和培育的消費熱點也就不同。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城鎮居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教育、家用汽車、高端電子產品、旅游等項目,針對農村居民可以開發和培育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家用電器方面。(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居民消費預期社會保障制度是制約居民消費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擴大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必須加快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對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建立與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緩解和解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對現期消費的后顧之憂,改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釋放居民消費需求,提高居民邊際消費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