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市場進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8:34:00

導語:經濟市場進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市場進程管理論文

摘要: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和長足的進步,但在勞動市場,農業、農村、農產品市場,貨幣市場,西部市場等部門和領域仍然改革滯后,整體上發展不平衡。因此,應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目標,加快發展和健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抓住重點,取得新的更大、更快的突破。

關鍵詞:市場化改革;現狀;問題;前景

一、我國經濟市場化的現狀

(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我國于1997年12月通過并于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價格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并逐步完善宏觀經濟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2001年我國又出臺了《政府價格決策聽證暫行辦法》,對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實行價格聽證制度。毫無疑問,以價格市場化為標志的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辦公廳《關于2000年三種價格形式測算結果的通報》,經過20年努力,工業消費品市場、農產品市場以及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80-90%是由市場和供求關系決定的。國家管制價格的商品只限于少數基礎工業產品和生活必需品。

我國各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雖然不平衡,但市場化的整體進程也在加快。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貨幣化達到了較高的程度;證券市場發展較快,經濟的資本化程度有很大提高。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步伐,主要是:全國同業拆借市場初步建立,同業拆借利率越來越真實地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成為金融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一個指標;國債進行市場化的招標發行。當然,我國專業銀行的商業化還剛剛起步,經濟的證券化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綜合起來看,金融市場的發育還是相對滯后的,但我國的金融市場已經有了一個大的框架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規范化改制力度不斷加大,壟斷行業改革與重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非國有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總量中來自非國有經濟的份額逐步上升。1978年至2001年,非國有經濟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由42.2%提高到67.2%,年均提高2.04%;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76.8%,年均提高5.5%。198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占81.9%,集體經濟投資占5%,個體及其他經濟投資占13.1%。到2001年,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占50.12%,下降了近32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占14.58%,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個體企業及其他經濟投資占35.29%,上升了22個百分點。城鎮從業人員中非國有部門所占比重從21.7%提高到68.1%,年均提高2.1%;財政收入中非國有經濟的貢獻率由13.8%提高到52.9%,年均提高1.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國有部門投資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8.1%提高到2001年的49.8%,年均提高1.5%。到2000年底,全國注冊的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達3000萬戶,從業人員達7000萬人。其中私營企業發展尤快,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統計報告,截至2001年度,全國私營企業已達2002.85萬戶,從業人員2713.86萬人,注冊資本達18212.24億元。

(三)政府與市場關系趨于改善

第一,政府逐步取消了生產的指令性計劃,讓市場導向生產,讓企業決定產量。現在,我國工業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只局限于木材、黃金、卷煙、食鹽和天然氣5種,其中木材、天然氣和黃金只是在某些環節或部分產品上實行指令性計劃。中國農產品生產的指令性計劃已全部取消。第二,全面放開了對價格的管制,市場價格成為基本價格形式。第三,在放松對一些自然壟斷行業的管制方面,近年取得很大進展。我國在電信、航空、鐵路、電力等自然壟斷產業的進入管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放松。第四,政府對各類國有企業的財政性補貼基本取消。第五,企業商貿具有了市場環境和條件。我國內外貿體制逐漸從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為主的國家管理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下的內外貿體制。對商貿企業以政策指導取代了原來的直接管理,而更多的協調職能已由行會組織所取代。在外貿方面,關稅和規范的非關稅壁壘的作用逐步代替了行政管理。連續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稅率,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稅水平基本一致,實行許可證管理和配額管理的進出口商品品種也大幅度減少,多元化的內外貿主體已成長起來。第六,中介組織的發展弱化或取代了政府的行政干預。我國現有會計(審計)師事務所近萬家,資產評估機構近4000家,律師事務所5萬多家,公證機構3000多家,仲裁機構6000多家,稅務中介機構大約4000多家,土地估價機構500多家,產權交易機構近200家,行業協會近5萬個,縣級以上的商會3000多家。中介組織充當著微觀經濟主體和政府宏觀調控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促進著市場經濟健康、有序、規范的發展,使政府與市場關系更加彈性化、間接化。

(四)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

通過三次修改憲法,已明確了“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了各種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確立了市場規則,規范了市場主體行為,明確了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根據WTO規則和我們的承諾,最高人民法院對有關的1200件司法解釋或答復進行了清理。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單獨制定或與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780多件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廢止了140件。2001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重點對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有關經濟事務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徹底清理。這項改革對最終解決計劃經濟的弊病,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五)入世使我國市場改革取得了新進展

首先,中國以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履行了承諾。關稅降低方面已完全兌現了承諾,減少了受配額、許可證管理的商品范圍,同時還認真履行了向世貿組織通報情況的義務。其次,作為世貿組織的一員,中國以全面、積極、建設性的態度參與了各項活動,并開始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和規定,在遵循法律框架基礎上,實施和運用了經貿糾紛與爭端的調解機制。再次,進一步對外開放,擴大對外貿易,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根據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2002年初我國又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標,放寬了外商投資限制,擴大了開放領域。

論文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現狀、問題與前景來自免費論文網

二、我國經濟市場化的問題與前景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市場機制已經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市場化進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市場:由于我國經濟正在經歷從未有過的經濟結構調整,因此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下崗洪水”、“失業洪水”。根據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2年3月的資料顯示,從1998年-2001年,全國國有企業累計有2550萬職工下崗,有1700多萬人實現再就業,占2/3,還有300多萬人企業內部退養,有500多萬人待崗。如果計入國有事業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和其他單位不在崗職工數,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5月的資料,2001年全國不在崗職工2100萬人,相當于全國在崗職工總數的19.5%,其中內部退養職工477萬人,占不在崗職工的22.7%。根據2002年《中國統計摘要》最新統計,2001年全國國有在崗職工數比1995年減少了3621萬人,下降了32.2%,城鎮集體單位減少了1856萬人,下降了38%。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化的進程還難以適應經濟改革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2.農業、農村、農產品市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加工業,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當前,我國農業、農村、農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仍然是我國市場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具體看來:第一,糧棉流通體制改革開始,過渡問題顯現。舊的糧棉流通體制必須改革,但如何與現存市場格局和國家既有政策相銜接,減少市場波動,保護農民利益,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農產品市場建設仍然薄弱,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驗檢體系、市場交易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等很不完善,有些重要的市場規則、設施建設還是空白,這對于改變目前農產品污染嚴重、有毒有害物殘留超標,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十分不利。第三,資金嚴重不足,融資困難。由于市場供求、體制變革、自身能力等多種原因,縣鄉區域內經濟主體的資金十分不足。鄉鎮企業、糧食企業、供銷社的負債率普遍偏高,不少地方和部門全系統資不抵債。銀行因此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由于各專業銀行的貸款權上收,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發育不足,多數縣鄉區域吸收外資能力很弱,縣鄉經濟主體的發展極為困難。一些地方的涉農服務系統實際已經名存實亡。第四,縣鄉經濟統計數據不實的情況十分嚴重,不利于決策部門采取正確對策減輕農民負擔。據媒體披露的情況,目前相當部分縣鄉經濟統計數據的“水分”不少,國民生產總值、農民純收入、財政收入、鄉鎮企業產值利稅的主要經濟指標水分高達3040%。據此計算,很多地方農民純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農民負擔率在10%以上。統計數據弄虛作假,誤導了決策者的市場判斷。

3.貨幣市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穩定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這一論斷針對的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延續下來的管制利率制度,長期以來,利率指標由中央銀行統一制訂,各商業銀行無權更改。經過多年的探索,利率改革已經取得相當的成績。目前的利率有些已經市場化了,如外資利率和銀行間市場利率,有些開始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可以有30%的浮動幅度等,但整體上來說,距離真正的利率市場還有一定的距離。雖然政府和商業銀行都普遍認為利率自由化是其最終歸宿,但是在這一問題上雙方都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央行官員再三強調,央行并沒有為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設置時間表,各商業銀行也極少公開發表對于利率市場化的看法。固定利率體制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正在日益顯露。一方面,由于貸款成本低,造成一些企業在使用資金方面不是精打細算,而是有多少花多少,資金使用無效率的情況普遍存在,造成金融資源浪費;另一,社會資金配置長期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致使經濟轉軌的巨大成本過多地由國有商業銀行來承擔,使銀行背上了大量不良資產的沉重包袱;而且由于利率缺乏彈性,商業銀行這個靠利差賺取利潤的企業無法將調整利率作為改善經營的有效手段,利率空間有限,銀行間沒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