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關照論文
時間:2022-05-27 10:52:00
導語:人文精神關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內涵;新科技與人文精神的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類的科學技術更是發展到了日新月異的新階段、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二詞來源于西方、科學最初的涵義較為寬泛,不僅指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人文”一詞,則在我國古籍《周易》中早有、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學科分化越來越細,科學技術使得世界經濟更趨一體化、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科學家自身的知識結構,更需人文精神的關照、信息時代使“地球變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的人們“物理上更接近,心理上更疏遠”、新技術帶來的人們倫理觀念上的紛亂,也急需用人文精神來審視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新科技時代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物化的方便,人們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世界為之變小,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便捷。然而人們面對面交流情感的機會卻減少了,正所謂“物理上更接近,心理上更疏遠”,故要解決當今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的沖突,以及新技術諸如克隆技術帶來的倫理道德上的混亂等問題,都需要人文精神的關照。
關鍵詞:新科技;人文精神;關照
歷史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更是發展到了日新月異的新階段,隨著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人們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便可知道天下大事,世界為之變小。然而在享受新技術帶來的種種方便的時候,人們愈來愈感覺到新技術時代其實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關照。
一、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內涵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二詞來源于西方,它們的涵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科學是反映客觀事實及規律的知識體系,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的體系。科學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而技術回答的往往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而技術則是利用知識需要的研究;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傊?,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也有科學。在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二者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對科學來說,技術是它的延伸,但對技術來說,科學又是它的升華。
科學最初的涵義較為寬泛,不僅指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主要指近代的自然科學。但西方的科學傳統則源于古希臘的求知精神,其本身又具人文的意義。古希臘人很講求人的自由精神,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顯然,我們追求它并不是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并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一樣,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1](P31)由此可知,西方科學思想從起源時就包含著人文的因素。但這是廣義的科學,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科學”一詞,主要是歐洲近代科學的概念。它既繼承了古希臘科學的傳統,又隨著自然的數學化、研究的方法論化、科學建制的分科分層化,近代科學完成了它理性化的進程,從而也構成了它的基本精神氣質??茖W的作用則更顯現在它的實用性,即通過科學改善人們的生活,弗蘭西斯·培根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他主張科學應該增進人類的物質財富,因此他批評希臘人的科學大部分是些“無聊老人對無知青年的談話”。[2](P48)西方科學從此走向求實之路,技術便得到了更加地重視。今天我們所說的技術一詞,是指一個計算型的工具系統,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為達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種全身心修煉的過程。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規模宏大、形成體系和建制,尤其是在工業制造和商業運行方面;二是現代科學的高度滲透,使得現代技術看上去更像是現代科學的一個應用部門。因此,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似乎它對人文精神產生了一種威脅。
“人文”一詞,則在我國古籍《周易》中早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天文”即自然;所謂“人文”即教化,強調人的道德教化,在我們中國主要是儒家的理想道德。所謂“人文精神”,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集中體現,它既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強調人的理想道德規范,即孔子所謂的“仁人”理想?!叭嗜恕背搅巳说谋灸?,是具有高尚理想、深厚道德修養的人。這樣的人為了他的理想可以獻出一切,乃至生命??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3](P163)這種仁人理想后來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愛國情操的主要源泉?!叭宋摹痹谖鞣郊群小叭诵浴?Humanity)層面意義,即理想的人、自由的人;又有為了培養理想人性所設置的學科和課程,即“人文學科”(Humanities),總之,就是人就要具有理想之精神、自由之精神。
二、新科技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學科分化越來越細,科學技術使得世界經濟更趨一體化,從而使人文精神從現象上看似乎越來越被淡化,科技與人文似乎走向分裂,其實不然。在科學領域,科學技術新一輪的“分門別類”的高速發展,實際上對人文精神更加渴望?,F在世界由于科技飛速發展,全球一體化引發的復雜尖銳的矛盾和文化心理的沖突和紛爭,無疑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科學家自身的知識結構,更需人文精神的關照。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到信息爆炸時代,豐富的資料令人目不暇接,人們借助互聯網幾乎沒有查不到的資料。信息社會必然是科學家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不同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茖W上的重大突破更需要像愛因斯坦式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學家來完成。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毆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踐發現有可能提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4](P46)愛因斯坦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科學的重大發展是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指導。比如微軟巨頭比爾·蓋茨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比爾·蓋茨不但具有科學家鍥而不舍、頑強進取的偉大人格和科學探索精神,而且具有一般科學家所少有的人文思想的關照。他對社會活動和社會心理的理解使他在微軟的王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也給世界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再如,對我國科學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成功的經驗都說明人文精神對科學發展的關照作用。我國當年從事“兩彈一星”研究的老科學家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努力拼搏,積極進取,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取得成功正是他們的一腔爰國情懷和中國知識分子的“殺身取義”的人格理想,給予了他們戰勝困難的精神力量。因此,大科學家往往都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學的素養。楊振寧、李政道博士都多次談到搞自然科學的青年一定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他們本人也是這方面的榜樣。我國著名的物候學家竺可楨就非常注意人文知識的積累,并用之為自己的科學研究服務。如他在說明我國長江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米的地方不但沒有夏天而且也沒有春秋時,就引用了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明這詩是記實。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說:“自然科學工作者如果具有廣泛的文史知識,不但能推動本身的科學研究,還能反過來影響文史研究?!盵5]因此,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合流是新科技發展的趨勢。
其次、信息時代使“地球變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的人們“物理上更接近,心理上更疏遠”。因此,人們之間更需要人文精神來溝通、調節。譬如,信息社會人們通過網絡相互接觸,空間距離縮小,但面對面傾訴衷腸的機會更少了。因此,新技術并不能完全從心理、思維等深層次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間的文化沖突。能夠溝通全球文化,解決民族間、宗教間的沖突,其良藥便是人文精神。有人說21世紀的戰爭主要來源于文化宗教間的沖突,美國“9·11事件”正說明這一點。美國盡管用先進的武器可能很快消滅掉阿富汗塔利班的武裝,但要消除伊斯蘭教極端分子對它的仇視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因而,在當今社會解決國際間的事務如民主、人權、宗教等問題用人文精神來關照是極佳的途徑。
再次、新技術帶來的人們倫理觀念上的紛亂,也急需用人文精神來審視。新技術在給人類物質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的同時,也給人類倫理觀念上造成急需規范的問題。譬如網絡的出現,它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新的時代,給人類社會帶來革命性的變革。網絡打破了空間對人的限制,人們在網上可以上學、購物、交友,確實實現了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然而,當人們在充分享受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便捷時,也遇到了種種急需用倫理規范的問題。如網絡欺詐、網上信息垃圾、網絡信息壟斷等不文明行為。因此,有人擔心網絡化正在導致計算機理性的無限蔓延,人文精神漸漸在喪失。所以,面對著網絡新技術,我們必須用人文精神對其進行審視,使其不但不扼殺人性,而且能張揚人性,從而使網絡不但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標志,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再如克隆人的問題,就遇到極為棘手的倫理道德問題。就目前技術來說,克隆人已不成問題,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成功誕生,標志著這項新技術已完全被人類所掌握。然而人究竟能不能克隆和在什么范圍內克隆已完全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人文哲學的問題。譬如一對夫婦的一個獨生女兒患了心臟病需要移植心臟,于是他們克隆了自己的女兒,第二個女兒的歷史使命就是為第一個女兒提供心臟。因此,在救活第一個女兒時,又同時殺害了第二個女兒,所以說醫學上克隆人也是不人道的。另外,克隆技術也容易被具有野心的獨裁者所利用,他們企圖永垂不朽而克隆自己,像萊溫的小說《一群來自巴西的小男孩》描寫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納粹科學家用希特勒的基因克隆了一群小希特勒,這些小青年散布在世界各地仍從事著納粹活動。由此可見,對克隆技術的管理,顯然僅靠政府行政的手段是不夠的,必須提高科學家的人文素質,用人文精神來調節規范它。
綜上所述,隨著人類新技術的大量使用,人類社會愈來愈顯示出物化的力量,人文精神被弱化,單極世界使一些人更相信尖端技術的威力,從而使全球人類處在一種危險的境地。要消解這種危險,僅靠核武器,甚至AMD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是要靠人類所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來解決紛爭,無疑,人文精神是一條佳途。因此,作為一個人文學者,面對信息化時代人文精神弱化的現實,應該弘揚人文精神意義上的科學精神,正像竺可楨先生所說:“提倡科學,不但要曉得科學的方法,而尤貴在乎認清近代科學的目標。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么?就是探索真理??茖W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變,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6](P140)什么是科學精神?竺可楨先生解釋為“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對于一個崇尚實用的民族,做到此就意味著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畏強權、為真理而獻身的自由精神,即人文精神,這正是我們提倡人文精神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4]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
[5]周培源.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文史知識,1982(5).
[6]竺可楨.看風云舒卷[].白花文藝出版社,1998.
- 上一篇:打擊流通領域販私行為調研報告
- 下一篇:工商分局關于加強雙節期間廉政建設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