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教學感性認識論文
時間:2022-07-20 04:25:00
導語:兒童美術教學感性認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美術咋一看好像很簡單,其實,牽扯到很多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美學、造型學、色彩學等。還有與此相關的文學、歷史、藝術理論及繪畫工具材料的運用等。有時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說清楚,但也不是一點說不清楚。有關理性知識內容屬邏輯思維范疇的,還是能說得清楚。比如:像結構、比例、黑白、虛實、統一、對比、疏密、冷暖、灰鮮、和諧等。當牽扯到感性知識或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時,就很難說清楚了。如:靈氣、悟性、神韻、感受、想像、意會、聯想、感覺等,這些都是很難用文字或語言道明的。恰恰是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充當了繪畫的主角。
在兒童畫里,由于兒童智力發育和認知能力所限,使孩子們認不清看不明的東西比成人更多。如果兒童畫像成人看連環畫那樣能解釋的這么清楚,那肯定不是兒童畫。即使是孩子的畫,但孩子是按成人的意識畫的,這樣的畫也不能稱為真正的兒童畫,得把它打到假冒偽劣之例。
兒童畫的特點
兒童喜歡畫畫是覺得畫畫很好玩,并沒想要去完成一幅什么作品。他們畫畫只憑滿腔熱血,不憑畫法畫理,“學畫的方法”對孩子沒多大用處。孩子們畫畫膽特大,從來都不懷疑自己的“技巧”,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兒童畫畫的突出特點。他們沒有不敢畫不能畫的東西。再復雜的場景經過孩子們的手就會變得非常簡潔單純;再簡單的事物經過孩子們一畫,就會變得豐富多彩。他們的畫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沒有成人畫畫時的負擔,更沒有成人參展、獲獎的壓力,他們只圖畫畫時能玩得高興,孩子的畫跟他們做游戲沒什么兩樣。他們畫畫時的最佳精神狀態就是手舞足蹈、喋喋自語,一副不認真的樣子。胸有成竹是大人的事與他們無關。這也是好多小朋友只想畫畫,不想學畫的原因所在。兒童不是為長成成人做準備的,他應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完全沒有必要把成人學習的方法套在孩子身上。
兒童畫畫與他們的心理、生理的發育及認知能力有密切關系,比如:幼兒對人的認識,就是對面孔的認識,人的臉面成了幼兒對人認識的全部。對幼兒來說重要的就是最主要的,人的音容面貌、精神都是通過五官來展現的,四肢與此相比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幼兒畫人時主要畫了人頭、面部五官,人的四肢幾根線就算完事。在幼兒眼里人就是這個樣子,他們自己并沒認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孩子畫畫在像與不像的看法上也與成人不一樣。成人眼中得像就是生活中的真實,孩子眼中得像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實際反映。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應該畫的最大。比如:畫人的頭比身子大多少倍,畫騎自行車的腿,看節目時的腿比身子高幾倍,踢毽子的腿要比不踢毽子的腿要長,畫的吃蛋糕時的嘴也比平時要大得多。孩子們畫畫是:畫所知,不畫所見,他們了解的東西很快就能畫出來。比如:小鳥、房子、樹、小動物等。他們老是重復的無休止的畫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在向大人展示他們的“拿手好活”,以炫耀自己的成功,求得家長的表揚和肯定。幼兒的畫雖然只是一些類似符號沒有具體形象的筆道道,這些看上去只有孩子自己才明白的東西,就是孩子了解社會的全部。當孩子處在幼兒時期時,正是孩子充滿幻想時,他們相信一切童話、神話中的故事都是真的。他們正在用自己的頭腦和眼睛注視著這個還很神秘的世界。
兒童畫畫的特點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發育的各個階段,要尊重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及表現,要和他們玩在一起、畫在一起,在和他們一起玩的過程中讓孩子學到知識。
教孩子學畫的難點
我在教低年級學生時就特別強調,主要的東西要畫得大一些,不重要的畫得小一些。先畫主要的,再畫次要的,幾乎每次課要反復講這些問題。但有時孩子對老師講的“大”和“主要”在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只有一部分孩子在畫面上得到體現。我說的大是指蘋果大小,孩子畫的只有雞蛋大小。但孩子卻說這就夠大的了,我原來畫的只有葡萄那么大。也就是說畫成雞蛋這樣大對他來說就已經是“史無前例”了。這里面還有個心理問題,僅從繪畫單方面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因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和個好的差別,在認識、理解一件事物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這也是很正常的,不是教師講幾次就能做到的。這需要幾個“回合”的反復學習過程才能解決。如果教師講幾句,孩子就能做到,這反而不正常,至少教師有“灌輸”知識的嫌疑。
既然畫面上的主體物大小安排那么重要,是否可以理解,只要小朋友學會安排畫面,懂得大小、前后、粗細、曲直、虛實、黑白、強弱、取舍、呼應、對稱、均衡等造型因素,小朋友的畫就能畫好了。單從畫面上看,如果上述因素,小朋友能解決得比較好,應該說就算一幅看上去不錯的畫了。但這只是對作品的一般認識,真正意義上的好畫并不是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看著很“順眼”的作品。從藝術的角度上說,只有遠離生活真實,才能做到藝術真實,有個性的作品才是美的。假如孩子在畫面時太重視畫面的完整與合理性,即使是看上去作品很舒服,但畫面明顯缺少“孩子氣”和繪畫性以及想像力、創造力和作者的個性等,作品也會失去感染力的,不能算好的作品。
教師在輔導過程中,要教給孩子一般的造型、構思、構圖知識,讓孩子了解一般的藝術規律,但不能墨守成規按“套路”上課,要支持鼓動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在教學實踐上是比較困難的。有些知識教師只能講一下,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做到。講是對的,要求必須做到是不對的。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一些比例的知識,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畫準比例。再比如上色彩課時,一般教師要講:注意畫面的黑白對比度,也就是說一幅彩畫里面要有最亮的一塊顏色和最暗的一塊顏色。這樣,畫才響亮、明快。但也不是說只有畫面響亮了,明快了,才是好作品。有些造型、形象似有非有很朦朧的作品一樣很美。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論,藝術更不講“統一性”。教師在課堂上只能講一些大的東西,這就要看孩子的悟性和靈性了。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個性很強的孩子不聽教師的,怕教師給輔導“壞”了,畫時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畫很有可能成為更為優秀的作品。
記得有這么一句話:要想教育他,就得了解他;要想了解他,就得與他溝通和交流;而要像與他溝通交流,最重要的就得尊重他。尊重他的興趣,尊重他的愛好,尊重他的經歷,更要尊重他的年齡和心理。一位來自黑白世界的成人,待著一片單一色的眼鏡,怎么能欣賞兒童那心中五顏六色的世界呢?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問題和事物,不也是成人社會與人正常交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首要嗎?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心愿,讓我們共同去培育和呵護他們。
- 上一篇:青年教師信息反饋提高教學質量探討論文
- 下一篇:會計模擬實驗教學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