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3-15 13:5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發展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發展心理學

篇1

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我國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轉型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對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學術型大學重視學科發展,強調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其發展核心是科研,應用技術型大學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強調課程發展,其發展的核心是教學。2014年6月22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還指出: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重要的環節就是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相關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于實踐能力的概念并無統一界定,國內外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實踐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處理問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品質,它一般由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構成。一般實踐能力泛指處理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常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從事某種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門能力。[1]

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是第二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實踐能力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它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即知識和實踐。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所說:“實踐能力是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即將思想及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實施的智力,實踐性智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2]”這說明,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視知識的轉化。在理論學習之后,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實現能力的獲得;三是實踐能力是后天習得的。通過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實踐體驗、反思總結,再如此循環反復、逐步提升而獲得的。

對于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探討,學者們也是看法不一。目前,關于幼兒園教師實踐能力最權威的解釋來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了幼兒園教師的七項專業能力,即環境的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和反思與發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確的兩點:一是這七項專業能力有些是在職前教育中培養的,有些則需要在職后工作中發展。二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職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職業課程體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門課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門課程可以在某個領域、某個合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某些實踐能力。

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等相關問題的認識,以及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認識,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如下:

(一)明確《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合格幼兒園教師要求,科學制定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課程在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在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之間起著一種中介作用?!秾W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學前教育學生提供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一般特點和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同時運用相關知識觀察、分析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解決學前教育中有關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科學研究意識。

(二)改革《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圍繞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基本知識。

(2)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

2.能力目標

(1)運用學前兒童發展理論解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問題能力。

(2)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培養探索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教育能力。

(3)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進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質目標

(1)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2)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信任幼兒,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

(三)重構教學內容,增大應用性知識的比重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和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整《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

1.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基礎理論偏難、實驗數據過多、知識點零散和瑣碎等問題。依據幼兒園實際工作需要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精簡基礎理論,增加更多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整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具體包括:

(1)學前兒童心理學總論,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學前教育領域熱點課題。

(2)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主要分三個年齡段說明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0―1歲、1―3歲、3―6歲,然后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及行為問題的解決。

(3)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感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和言語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4)學前兒童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情緒情感、意志、社會性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5)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發展與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及特征。

2.課程的重點、難點

(1)課程的重點

第一,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第二,學前兒童認知、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第三,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

(2)課程難點

第一,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運用兒童心理學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運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第四,培養一定的反思與發展能力。

(四)探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首先在于,把理論知識講精、講透,關鍵在于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以講授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為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奠定理論基礎。講授法應貫穿整門課程的始終。

(2)合作探究學習法。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合做針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及規律,通過課堂討論、自主學習等形式,讓學生交流、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理解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實訓法。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結合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包括課堂小實驗、課堂演示、觀摩錄像、發現學前兒童心理的特點及規律。

(4)圖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該法輔助課堂講授、實驗實訓以及課堂討論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性、動態性和主觀能動性。

(5)案例分析法。該法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常見方法,也是形成學前實踐能力的主要方法,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提供自編教學案例和幼兒園真實案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實踐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視媒體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課堂教學,還應把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對學前兒童形成感性認識,學會觀察、了解兒童,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將來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實踐內容與要求,安排見習、實習,撰寫觀察報告、教學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現代手段

當前,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信息資源的查詢者;教師不僅僅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索,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源。[3]因此,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錄像和網絡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電子信息資源庫,建立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文字信息資源庫、聲像信息資源庫,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2

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是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最初的個性傾向與態度開始形成等等。對于學前期的兒童,其心理發展又有具體的特征體現。4歲的幼兒時期又稱學前期。此時幼兒的心理發展是具體性、不隨意性(無意性):主導地位,行為調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級情感等也在逐步發展。

1、心理活動及行為調控能力逐漸增強。5一6歲的幼兒較3一5歲的幼兒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調}了白己的心理活動及行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為。這個階段孩子的活動范圍已很廣闊,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是增長知識的好時機。抽象邏輯思維和數的概念都開始有一定的發展,想象力也進一步發展,但以無意想象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確的教育卜也發展起來。意志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

2、無意注意高度發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學前期兒童的無意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高度發展,因此注意力易轉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開始獨立組織、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的識記和追憶能力逐步發展,能運用一些識記方法,記憶的持久性也進一步發展,但精確性不足。

3、有意想象開始發展,井需要培養。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過程。幼兒期是想象發展的初級階段,它已經開始超脫現實,在記憶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改造,但它還沒有能夠深入現實,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質。幼兒的想象活動主要屬于無意想象,即想象無預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題不穩定,內容比較零散:3-5歲的兒童只滿足于想象的過程,而5-6歲的兒童就不一樣了,例如:聽故事,人班兒童對聽過的故事不感興趣,而小班則不然,他們對“小兔乖乖”、“拔蘿卜”等故事百聽不厭。到了人班,幼兒不僅僅滿足想象的過程,開始追求想象的結果。

有意想象是在無意想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在幼兒期開始萌芽,幼兒晚期有了比較明顯的表現。這種表現是:在活動中出現了有日的、有主題的想象;想象的土題逐漸穩定為了實現土題,能夠克服一定的困難。但總的來說,幼兒有意想象的水平還是很低的。

幼兒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養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兒童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而積極想象。例如對于人班兒童,老師可以發給他們一張畫著很多圓圈的紙,請他們把這些圓圈改畫成各種各樣的物體圖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題講故事和編故事結尾,也是發展有意想象和創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級情感開始發展。學前兒童的高級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別人的舉動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兒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較復雜的過程。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后,特別是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隨著兒童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逐漸發展起來。小班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個別行為,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中班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不但關心白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例如,他們看見小朋友違反規則會產生極大的不滿。大班幼兒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他們對好與壞,好人與壞人,有鮮明的不同感情。在這個年齡,愛小朋友、愛集體等情感,已經有了一定的穩定性。

美感是人對事物審美的體驗,它是根據一定的美的評價而產生的。兒童的美的體驗,也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嬰兒從小喜好鮮艷悅目的東西,以及整齊清潔的環境。幼兒初期仍然土要是對顏色鮮明的東西、新的衣服鞋襪等等產生美感。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形成審美的標準。比如,對拖著長鼻涕的樣子感到厭惡,對于衣物玩具擺放整齊產生。

篇3

【關鍵詞】心理特點 科學實施 教育方法

兒童是世界的未來,兒童的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而教育兒童這一活動則是促進兒童變化、發展的關鍵性活動。為此,如何基于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科學實施小學學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小學低年級階段(一、二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其教育

(一)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此階段的學生在感知事物時,滿足于事物的大概輪廓與整體形象,時間與空間知覺很不完善;以形象思維為主,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幫助;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注意力極其短暫,以無意注意為主;機械記憶占優勢;活潑好動,還保留著幼兒期“口語時代”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仍處在以成人標準為標準的階段,但卻開始由對從父母的同一轉向對老師的同一,其明顯地表現出為對老師權威的服從,對老師的信任超過了對家長的信任。

(二)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應多采用游戲法增添學習活動的趣味,以幫助學生“學會勤奮”。

2. 采用配圖法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以增強學生觀察能力。如:老師在教學生數的時候,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在學校的校園繪制成可活動的組合圖片,或制成多媒體課件,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從整體上了解自己的學校。

3. 歌謠+反復誦讀法降低認知難度,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記憶。例如:教學“郭”字時,可編成“一點一橫長,口字占中央,兒子來拉仗,耳朵拽多長”。讓他們在歌謠的形式下誦讀,既增加了趣味,又降低了認知難度,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4. 有效控制學習的時間,幫助學生發展有意注意。據研究,兒童在7~9歲的注意時間是15分鐘左右,所以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學習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之內。讓放松與學習交替進行,科學地幫助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發展他們的有意注意。

5. 抓住“低年級學生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仍處在以成人標準為標準”的特點,以身作則完善他們的是非觀念。

6. 利用依賴性培養師生感情,增加團體的凝聚力。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感,在各個方面盡心盡責地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著想,從而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使孩子的這種依賴性更加持久,從而便于增加班級團隊的凝聚力,為他們的終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中年級階段(三、四年級)學生發展特點及教育

(一)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

與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相比,小學中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過渡時期。開始出現抽象邏輯思維,興趣十分廣泛;認知活動的隨意性、目的性有了明顯的提高;運算速度不斷提高,問題解決趨向正確性,完全脫離了幼兒時期的發展特點;有意注意雖有所發展,但還很不完善;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自我尊重的需要比較強烈,開始討厭家長與老師的保護和命令,喜歡獨立;但仍然愿意依靠老師;他們一邊繼續服從老師的權威,一邊又開始重視伙伴間的真誠與法則,可以說伙伴規則時代悄然而至。在某些情況下,同伴的規則比父母和老師更有控制力。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解學習活動的社會意義,出現喜愛某些學科或不喜愛某些學科的興趣傾向等等。

(二)對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學習活動的設置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二十分鐘之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內容不宜過于冗沓。

2. 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尤其重要,應適當允許他們堅持自己一些合理性的“見解”,而不能簡單武斷地濫用權威,當然更要適當把握好其中的“度”。

3. 合理利用“伙伴法則”,不斷增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們進行同伴間的交往,增強團體氣氛,以便為他們今后社會化人際關系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 適時進行學習活動意義的教育,利用他們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加強他們對每一學科作用的認知,預防他們的偏科傾向的出現,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完善。

三、小學高年級階段(五、六年級)學生發展的特點及教育

(一)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復雜的。由于生理上的變化和抽象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自我意識也隨之迅速發展。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出現出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集中、專心致志的時間可達到二十五分鐘左右;判斷力開始理智的發展,同時對老師的批判精神開始萌生,對老師不公正的處理會有不滿的表現;不愿違反規則,十分重視約定的事項;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變得更為強烈,但又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等等。

(二)對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激發好奇心,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勇于做一個探究真知與大膽創新的學生。

2. 正確引導和培養他們的判斷力,讓他們懂得實踐的重要性,并且學會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和分析歸納問題。

3. 在教學中,多對他們賞識教育,不吝嗇于表揚他們。多采用肯定和鼓勵的言語,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奮發上進的動力,但同樣也要把握好表揚的尺度。

4.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和諧融洽的朋友關系。經常和他們談談心,密切觀察孩子們的思想動向;使學生對老師想說、敢說、樂說,消除他們對老師的抵觸情緒,讓他們愿意同老師進行交流意見和對事情的看法。

篇4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前兒童;欣賞能力;發展;淺談

音樂欣賞一種傾聽音樂的高雅的活動,人們在欣賞音樂時總是懷著愉悅和欣喜的心情,在反復傾聽中激發對音樂的興趣,陶冶自身的情操。對處在學前的兒童教育作用更是很大的,音樂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的思維的活躍和發展,使兒童的運動舞蹈的能力大有增強,另外對兒童形成節奏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更能發展學前兒童的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兒童的欣賞能力越強,欣賞的興趣和愿望越高。能力發展的越快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創造條件進行音樂教育,使學生的欣賞能力快速進步。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從四方面談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1 傾聽感受音樂

傾聽不同于普通的簡單的聽聽,它是一種有主動意識的,注意力較為集中的留神地聽,傾聽不僅是注意力的集中,還要有情感的投入,傾聽的認真態度和良好的習慣和感受和吸收的能力,是音樂欣賞的關鍵基礎,也是促進個性化欣賞的關鍵環節。幼兒教師要在學前兒童三歲左右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們感受傾聽。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較為簡單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傾聽辨別各種聲音,比如流水聲、雨聲、鳥鳴聲等等。在音樂活動中讓孩子們感受音響,及時的提問是什么樂器發出的音響,讓孩子們做簡單的描述。如在“什么樂器在唱歌”的游戲中,正確指出在遮擋物后面發出聲響的熟悉樂器;在“誰來了”的韻律活動中,正確地分辨“沉重的”、“輕柔的”和“跳躍的”音樂,并用性質相似的動物走路的動作來描述所聽到的音樂。他們還能逐步養成注意傾聽教師、同伴的歌聲和琴聲伴奏的習慣,并以此為基礎努力使自己的歌聲能夠與他人相一致。

2 理解感覺音樂

音樂欣賞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理解,只有理解音樂的感情,才會使兒童初步聯系生活展開想象的翅膀,逐漸在感覺音樂帶給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有理解音樂傳達的信息,才會使兒童對所表現的內容自由的聯想,才能使兒童初步理解不同的音樂形式。以致提高孩子們的較為初級的音樂表達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如在幼兒園小班,幼兒教師在幾周之內反復給孩子們欣賞馬革順創作的《拍球》和《寶寶睡覺吧》,在此基礎上,教師向他們提供兩幅有關圖片,并要求他們將之與那兩首音樂一一相配,大部分兒童都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在3歲末期,小朋友們就會理解平時常常傾聽的歌曲的歌詞和內容,感覺音樂的情緒就會隨著提高,幼兒教師可以組織音樂活動,邊播放音樂,便讓孩子們聯想一些動物,能根據音樂優美、輕柔的性質聯想起小魚、小鳥、蝴蝶等美麗溫柔的動物等。真是感覺音樂其樂無窮呀!

3 創造性表現音樂

學前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發展較為緩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有時欣賞音樂和小朋友們的創造性表現還不夠明顯,所以常常是兒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伴隨一些有意思的、可愛的動作等一些創造性的表現,隨時表達兒童對所欣賞的音樂的理解創造。所以幼兒教師要會有意識地利用創造性表現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如,在一次大班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要求兒童畫兩幅圖畫分別用來表達聽了《搖籃曲》和《伏爾加船夫曲》之后的感受,―位男孩為《伏爾加船夫曲》畫了一個送葬的場面,并解釋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死了”,而為《搖籃曲》畫了一個婦女在家里對著一幅遺像哭泣的場面,解釋說“這是一個不偉大的人死了”。小朋友們還能有不同的語調為所聽的音樂配上一句話,還可以表演較為恰當的舞蹈動作等。

4 興趣欣賞音樂

小朋友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就自然表現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幼兒教師在播放現在流行的成人喜歡的歌曲時,絕大部分孩子們表現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就開始自己玩,同樣放外國歌曲更是表現強烈,如果換成是兒童歌曲就會馬上表現為積極的情緒等。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看出小朋友們對音樂欣賞有自己的興趣,教師要依據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營造環境,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欣賞熱情,盡可能多地向兒童提供由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創作、制作的音樂作品,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機會自然、愉快地接觸到豐富多樣的美好的音樂,還要激發兒童主動投入音樂學習的指導方法,有利于學前兒童音樂素質的發展。

總之,幼兒教師應該努力探究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規律,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 與此同時,未來的幼兒教師們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具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著的群體,在這一群體中,因家庭、社會環境影響的不同,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有待于我們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們去探索、研究。因此,幼兒教師音樂能力的培養與研究,還有許多課題等待我們去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篇5

2006年12月22~24日,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和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在廣州大學召開。本次會議以“適應與發展,學習與創新”為主題,共收到論文600多篇。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小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從事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教師、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參加本次會議。據悉,這是兩個專業委員會第一次聯合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學術盛會。

會議期間,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作了題為“發展心理學的變遷與新進展”的專題報告,從宏觀角度論述了發展心理學的發生、發展和未來走向,理清了發展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教授作了題為“21世紀的科學前沿――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的專題報告,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強調要重視腦科學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華裔學者嚴文蕃教授作了題為“HLM在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深入淺出地介紹了HLM方法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技術;華東師范大學李其維教授作了題為“關于當前心理學研究的某些宏觀思考”的專題報告,深刻剖析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面臨的困境,提出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之間不是從屬關系,而應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學科發展。

本次會議共分20余個場次舉辦了140余場特邀專題報告和分組報告。與會代表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的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心理發展、心理健康、學習心理、教育創新、教師心理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其中,遼寧師范大學楊麗珠教授介紹了由她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兒童個性發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旨在構建中國兒童人格發展與促進的基本模式;華東師范大學桑標教授系統論述了兒童心理彈性研究的相關概念,強調要多角度、多變量研究兒童心理彈性;北京師范大學姚梅林教授提議從更廣泛的視角重新審視學習中的遷移現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遷移問題,在更開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遷移理論。

遼寧師范大學楊麗珠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吳慶麟教授分別代表發展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和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作了大會總結,介紹了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國心理學研究的繁榮盛況。

本次會議還頒發了“朱智賢心理學獎”,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數位專家學者獲此殊榮。(本刊記者)

篇6

“我的寶貝能學琴嗎?這寶貝手的條件能不能學琴?”很多父母在考慮寶貝學琴的時候總會問這些問題。實際上僅僅當您希望寶貝成為職業演奏者時,條件的問題才應納入考慮的范圍。而對于學琴僅僅是為了業余愛好、提高自身修養的寶貝來說,大多數人都具有學琴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寶貝的手沒有生理缺陷,就都可以學琴。

一、學鋼琴的理想條件

1.酷愛音樂

對音樂的美特別敏感,音樂對他總是有強大的吸引力。

2.敏銳的聽覺

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微小差異,都有精細的辨別能力。

3.良好的節奏感

善于領會不同節奏的不同趣味,仿佛本能般地受到節奏的感染。

4.出色的音樂記憶力

對于只聽過一次或幾次的音樂,能清楚、準確地記住不忘。

5.較寬厚的手掌和較長的手指

這樣的手在駕馭鋼琴時,會有自然的輕松感。

6.較小的年齡

因為彈奏鋼琴帶有很強的技術性,及早訓練,有利于及早掌握技術。

二、寶貝初學鋼琴要做五項準備

1.提早培養寶貝的音樂興趣

在寶貝3~5歲時,甚至更早,可以帶寶貝參加一些奧爾夫等音樂啟蒙班,其目的是讓寶貝接觸音樂,了解音樂,感覺節奏,體驗音準,利用游戲的形式教寶貝一些簡單的音樂知識,比如五線譜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寶貝的音樂想象力,這些對其今后的學琴非常有幫助。

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帶寶貝去參觀一些鋼琴學校,摸摸大哥哥、大姐姐練琴用的鋼琴,在家也可多給寶貝放一些鋼琴的CD,比如莫扎特的作品,音樂比較歡快,充滿意趣,寶貝一定喜歡。

2.選擇適合的時間讓寶貝學琴

究竟什么時候寶貝開始學鋼琴才比較合適呢?在音樂世界里,聲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寶貝是不宜學鋼琴的,因為要學習鋼琴需要寶貝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其中包括寶貝的認知能力,其認知能力需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碼能認識簡單的五線譜;也包括一定的聽力分化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如區分音樂的高音、音色、音調等;還包括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發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4~5歲的寶貝就應開始接受鋼琴等樂器的技術指導,學鋼琴這個時期就比較適宜。當然也可根據自己寶貝的情況,提早或推遲些。

3.為寶貝選個好老師

學琴入門階段的老師很重要。有的老師因不懂幼兒年齡特征,要求過高過嚴,最終導致寶貝害怕上課;有的老師講課枯燥乏味,對寶貝缺乏吸引力,導致幼兒厭學,從而對音樂失去興趣……這樣,一些較有天賦的音樂幼苗很可能在入門階段就夭折了。所以父母在寶貝準備學琴前,要考察好老師的情況,包括老師的演奏水平、老師的教齡、老師的教學水平、老師教出的學生水平等,特別是老師不光有耐心,還要懂得一些兒童心理學。最好是會用兒童語言上課,能將樂理知識、彈奏技巧用類似于童話般的語言講解給寶貝聽,使寶貝愛聽音樂。

4.對未來的花費要有心理準備

在寶貝學琴前,父母要對經濟上的開銷有所準備。首先是購買鋼琴的費用。市面上,適合寶貝學習的中檔鋼琴從1萬元到3萬元不等,一節課要支付給老師的課酬平均為80~150元,有的還要更高。除去購買鋼琴的費用,按一周一節課計算,一個月鋼琴學習費用多達五六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5.對練琴需要的時間、精力要有所準備

練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都要堅持。學習中老師要留一定的樂曲作為家庭作業,一般寶貝開始時都較難適應,需要家長進行一段時間的輔導。尤其是對于剛開始學琴的寶貝,家長幾乎每天都要陪著寶貝練琴,這就需要家長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另外,寶貝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情緒不穩定、焦躁、不愿練琴等情況,和睦的家庭氣氛對穩定寶貝情緒、緩和學琴矛盾有一定的幫助。

三、寶貝練琴時間要合理

寶貝剛開始學習鋼琴彈奏時,最好分段練習,也就是說先20~45分鐘,中途休息幾分鐘再繼續練,然后逐步加長練習時間。上幼兒園小班的寶貝每天練30分鐘,中班的寶貝每天練45分鐘就足夠了,小學三四年級的寶貝一天一般練1個小時。

四、鋼琴對寶貝身心發展的益處

1.鍛煉手、眼、腦的配合

鋼琴需要兩只手分別做不同的事情――彈奏兩個或更多的聲部,這無疑對寶貝的手眼配合是非常良好的訓練。

2.培養寶貝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固定的練琴時間和經過不斷刻苦練習才能攻克難關的訓練過程,對寶貝們非常有幫助,無論他們今后學什么專業、做何種工作都能“坐得住,鉆得進”。

3.提高寶貝的音樂素養

篇7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么,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會認為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加以應用的科學。這種觀點是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忽視了教育心理學本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事實上,教育心理學并不是將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過來簡單地在教育領域中加以應用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

    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然而,一個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因此,通常所說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規律主要是指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做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于教師教學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教育領域中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學被看作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心理學更偏重于社會科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要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踐,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也有人因此認為它是一門應用學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在服務于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煉出學習、教學的各種理論,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它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三)學習心理

    (四)教學心理

    (五)教學評價

    (六)教師心理

    (七)學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許多學科有關,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

篇8

關鍵詞:培智教育;教師;能力結構

一、研究背景

教師的能力結構是所有類別的教育都需要關心的一個重要話題。在普教中,國家出臺了各級各類學校關于教師資格的準入制度。從教師培養開始就精心設計培養方案,挑選課程,所有教師持證上崗,力爭使教師在進入一線學校之前就具備職業所需的各種知識和專業技能。在特教當中,特教教師的準入制度一直是廣大特教學者所關心的重要話題。有學者提出,應該將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納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有關特殊教育內容征求意見座談會上,與會專家也認為,可以參考國外“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和隨班就讀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丁勇院長認為,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和做法,積極開展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試點及推廣工作[3]。過去及當前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我國特教師資培養能力的限制,以及現有一線教師成分構成的復雜性,使得特教教師資格的準入政策在短期內難以出臺。但是,大勢所趨,在不久的將來,特教教師的資格準入制度必將出臺。為此,先期的準備研究應該盡早著手。在這種背景下,本研究對培智教育教師的能力結構進行了調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國特教教師的能力現狀;另一方面,就如何優化培智學校教師的能力結構提供建議,希望對相關政策的出臺有所參考價值。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過對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的調查,了解我國培智教育教師的能力現狀,以及對于一個培智教師來說,哪些知識和技能是必備的。并就如何優化培智教師的能力結構提出建議。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國培智教育培訓班的機會,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學校的骨干教師進行了調查。樣本量為30人。樣本覆蓋面較廣,涵蓋學校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編訪談問卷。問卷所涉及的問題由兩個維度組成:第一,作為一名培智教育教師,哪些知識和技能是必須具備的;第二,作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師,哪些知識或技能是當前最缺乏的。每個問題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項知識或技能作為選項,可以多選或補充。且這二十一項知識和技能可歸納為十個大類,其結構如下:第一,康復技能。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職業康復、作業治療、社區康復。第二,特教專業知識。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學法、個別化教育、班級管理、特殊教育課程、特殊兒童評估。第三,心理學知識。包括行為矯正、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第四,家校合作。第五,醫學常識。第六,課題研究。第七,輔助技術。第八,政策法規。第九,教師職業修養。第十,教師基本功。數據的統計工具為Excel2003。

(四)數據的統計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以量的分析為主,適當輔助質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兩個問題都要求受試者選擇相關知識或技能,所以主要統計相同或類似答案的出現比例。在統計頻數時,一張問卷上,只要出現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職業康復等康復知識,記一次康復技能;若出現個別化教育、班級管理等特教知識,記一次特教專業知識;其它類推。

三、研究結果

(一)培智學校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從圖1可以看出,在十大類知識中,特教專業知識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為心理學知識、康復知識、教師職業休養、家校合作、教師基本功、醫學常識、輔助技術、政策法規。其中認為特教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康復知識是必備知識的人數遠高于其它幾類知識。

從圖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類知識中,培智學校教師認為特殊教育教學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為兒童發展心理學、物理治療、教師個人修養、特殊教育課程、語言治療、班級管理、行為改變技術、個別化教育。

(二)培智學校教師教學過程中缺少的知識和技能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受試者在回答教學過程中所缺少的知識和技能一問時,選擇到的知識和技能包括16個課程方向。這16個課程方向主要涉及類知識和技能,分別是:第一,康復技能。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職業康復、作業治療、社區康復。第二,特教專業知識。包括特殊教育理念、個別化教育、班級管理、特殊兒童評估。第三,心理學知識。包括行為矯正、教育心理學。第四,家校合作。第五,醫學常識。第六,課題研究。第七,輔助技術。第八,政策法規。

通過圖3可以發現在類知識中,培智學校教師最缺的是特教專業知識。其它依次為康復技能、心理學知識、家校合作、醫學常識、課題研究、輔助技術、政策法規。在這八類知識當中,特教專業知識、康復技能、心理學知識出現的頻數遠遠高于其它類。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過圖4可以看出,在16個課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療。其次依次為特殊兒童評估、語言治療、個別化教育、行為矯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級管理。

四、研究結論

(一)培智學校骨干教師認為培智學校教師應該具備九個領域的知識

研究表明,培智類學校教師普遍認為,作為一名培智學校的教師,必須掌握九個領域的知識,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專業知識。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學法、個別化教育、班級管理、特殊教育課程、特殊兒童評估。第二,心理學知識。包括行為矯正、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第三,康復技能。包括語言治療、物理治療、職業康復、作業治療、社區康復。第四,教師職業修養。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師基本功。第七,醫學常識。第八,輔助技術。第九,對政策法規的了解。

(二)當前培智學校教師相對缺乏的知識涉及領域,特別是其中的八個課程方向

這領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專業知識;第二,康復技能;第三,心理學知識;第四,家校合作;第五,醫學常識;第六,課題研究;第七,輔助技術;第八,政策法規。八個特別缺乏的課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為:物理治療、特殊兒童評估、語言治療、個別化教育、行為矯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級管理。

(三)當前康復類知識的缺乏成為影響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從圖3可以看出,康復類知識被認為是當前培智學校教師非常缺乏的知識,僅次于特教專業知識。究其原因,本研究認為,隨著融合教育成為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潮流,越來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兒童開始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如此一來,培智學校的生源受到影響,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極重度智力缺陷的兒童,包括部分自閉癥,輕度腦癱等原本公辦校不招收的兒童。這些兒童在語言上、動作上、行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問題,他們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時,必須接受一定的康復訓練。而當前的培智校教師大多從未接受過康復類的訓練,面對新形勢,他們急需接受相關知識的培訓。此外,本次調查的對象當中,有部分是民辦特教機構和社會福利院的老師,這些機構招收的教育對象對康復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與心理學相關的學科應該引起特教師資培養的高度關注

在特殊教育師資的培養中,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容易被忽視,甚至被認為是非專業知識。本次調查發現,行為矯正、兒童發展心理學等相關心理學專業知識普遍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容易理解的。因為智力障礙兒童,特別是重度和極重度智力落后兒童大多存在行為問題。這也是最讓培智校老師頭疼的問題。行為矯正的各種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決各種行為問題,因此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兒童發展心理學是了解普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一門重要學科,而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參照普通兒童的發展規律,如果不了解兒童發展心理學,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所以這門課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領域的知識也應該引起特教師資培養的重視

作為一名培智專業的教師,特殊教育學知識、康復類知識、心理學類知識相對比較容易引起重視,但是,教師基本功、家校合作、醫學常識、課題研究、政策法規和輔助技術等知識卻往往容易被忽視。本研究表明,作為一名培智學校教師必須掌握這些知識,并且其中的許多知識已成為一線教師的能力缺陷。

五、關于優化培智學校教師能力結構的相關策略

(一)優化特教師資培養方案,精心選擇課程,提高師資培養質量

師范類院校是特教師資的培養基地。培養方案建設是影響特教師資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專業課程的選擇。一份好的課程設置方案應該根據一線學校對教師的能力需求以及未來特殊教育的發展方向來選擇課程。不僅著眼于當前,而且面向未來。但是,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許多師范院校都是僅僅根據自身對特殊教育的理解來選擇課程的。這樣造成的一個問題是:各所學校培養出來的特殊教育師資能力結構差異較大,特別是對一線的實際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畢業生走上崗位和仍需二次培訓才能上崗或滿足崗位需求。因此,優化特教師資培養方案,精心選擇課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師資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本研究表明,在課程選擇上,應該把特殊教育教學法、兒童發展心理學、物理治療、教師個人修養、特殊教育課程、語言治療、班級管理、行為改變技術、個別化教育等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培養方案。在選修課當中應該包含教師基本功、家校合作、醫學常識、課題研究、政策法規和輔助技術等課程。

(二)準確把握在崗教師培訓重點,提高師資培訓質量

能在師資培養階段就盡可能的完善教師能力結構是最理想的選擇。針對我國當前許多在職特殊教育教師并非專業出身的實際情況,加強在職培訓是完善教師能力結構的重要選擇。要提高培訓的質量,必修準確把握培訓的重點。要把握培訓的重點,必須事先調查清楚一線教師最急缺的知識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療、特殊兒童評估、語言治療、個別化教育、行為矯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級管理等課程是當前一線教師最急缺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成為培訓課程選擇的重點。

(三)加強在職教師的自我成長能力

在當前知識爆炸式增長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線教師每天都有可能面對新的問題。能力的準備和補救式的培訓是很難從根本上滿足不斷變換著的教學需求的。所以,從根本上看,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每當遇到新的問題時,能第一時間通過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準備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訓。要具備良好的自我成長能力,教師必須擁有強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學方法和習慣。除此以外,學校必須為教師的自我成長營造氛圍,提供條件。比如,經常舉辦各種研討活動,競賽活動,為老師提供各種圖書資料、信息化學習平臺等。

參考文獻

1.包萬平,李金波,郭煒煜.我國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學術建議.繼續教育研究.2009(12),68.

2.黃偉,楊希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有關特殊教育內容征求意見座談會綜述.中國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關于我國中長期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中國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簡介:

篇9

1、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幼兒園教育是孩子開發智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

2、主要課程: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學概論、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教育社會學、學前衛生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聲樂、舞蹈、美術、學前教育學、兒童文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保健學、幼兒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統計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游戲學原理、教師口語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1、日本教育心理學情況簡述

20世紀初,日本就開始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1916年成立兒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教育心理學受施太倫(L.W.Stern)、桑代克(E.Lee.Thorndike)、布勒(C.M.Bühler)等人的影響,發展了智力測驗、心理測量、性格學。戰后,出版了大量關于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如波多野完治主編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大系》;依田新編的《教育心理學》;中野佐三編的《教育心理學事典》;田中寬一主編的《實驗兒童心理學》以及其他教育發展心理學叢書。在日本心理學書籍中,教育心理學書籍最多。90年代以來,吉田章宏(1991)和伊藤隆二(1996)等教育心理學名家也多次呼吁要注重日本本土教育心理問題的研究。1959年成立日本教育心理學會,這是僅次于日本心理學會的一個專業學會,1994年統計會員達4500人。該學會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學術年會,刊發《教育心理學研究》季刊至今。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視。日本幾乎所有師范學院都開設特殊教育課程。一些大學設特殊教育系,授與碩士和博士學位。1971年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國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學會,學員約有1000人,并出版會刊《日本特殊教育雜志》。為心身缺陷者專門設計了各種心理測驗,如日本設計的盲人智力測驗不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國使用。日本文部省從1995年開始以流動性的方式向各省的一些小、中學以及高中派遣教育臨床心理學專業人員開展有關心理咨詢工作。不少中小學校也開設了(或正在設置)專門的教育心理咨詢室,為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排憂解難,幫助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心理的順利發展。

2、日本教育心理學研究動向

(1)日本教育心理學研究動向情況。20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教育心理學主要圍繞著發展、學習、人格適應與教育評價四大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其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領域不斷擴大。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學年會有關學術論文的分類大致有九個方面,具體是原理與方法、發展心理、教育與人格心理、教育社會心理、教學心理、學習心理、教育測評、教育臨床心理、心理障礙與教育。其中研究學術論文數量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發展心理、教育社會心理和學習心理。日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世紀90年代以后,討論的焦點逐漸集中在有關法則性研究與個別性研究、實驗研究與相關研究等問題上。所謂法則性研究,即是超越事物的個體特殊性而追求其共性以及一般規律的研究。這類研究的特征是力求客觀地、自然地反映事物,盡量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故多采用實驗法探求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系。個別性研究則注重于探求事物之間的個體特殊性和差別性,因此常運用相關研究的方法來分析事物的特定性質。數據顯示,對于身體運動、感知、言語、情感表現、人格、社會行為等領域的研究,采用實驗方法居多。其次是觀察、調查方法的運用。

(2)20世紀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積極表現。一是有關學習與教學的心理研究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日本教育心理學界的高度重視。日本教育心理學注重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深入探討教科學習以及知識、理解等認知操作的內部心理機制。如光田、谷口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理解的過程中,插入提問和具體事例可以有效地幫助理解和回憶。言語表現的研究集中在作文、造句和書寫等方面。此外,積極開展有關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與學習策略指導以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心理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學工作者針對學校教育中,諸如曠學、欺負同學、學業不振、早戀以及自殺等“學校身心疲勞”一直有增無減的現象,從學校心理學中的教育社會心理學、教育臨床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神藤等人(1996)用因素分析法對欺負弱小同學問題進行了考察,結果抽取出欺負行為正當化、缺乏正義感以及支持欺負行為等主因子,并發現這些因子與“學校身心疲勞”現象的嚴重程度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日本教育心理學在學習與教學方面的研究的特點還有在認知心理機制基礎上還導入發展的變量;增強學生學習個別性差異與教學策略針對性的研究;打破傳統學習理論,多角度多層次的開展研究工作等。

(3)日本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消極表現。一是歐美化傾向嚴重,在基本的理論觀點和研究的方法技術方面全盤追隨歐美,就是在具體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上也相從甚緊。二是日本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在改善教學效果、幫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方面作用及效果不大。三是日本教育心理學有關教育心理學科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導致有關研究方法論和具體研究方法技術存在混亂現象。

3、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制度的思考

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是學校等工作領域內的心理教育輔導專家。對于學校生活中發生的各類問題,進行評估、咨詢、輔導等。其具備針對于兒童、教師、學校等學校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從事心理教育輔導公益性活動等,必須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其從業資格。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活躍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特殊學校等教育機構。此外還有教育委員會、教育中心、教育咨詢所等教育機構,或受教育委員會的委托,從事相關咨詢工作等。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采用學會聯合的資格認定制度。其認定組織機構由5個聯合學會和4個合作學會構成。5個聯合學會分別是:日本教育心理學會、日本特殊教育學會、日本發展障礙學會、日本發展心理學會、LD學會。4個合作學會是日本學校心理學會、日本應用教育心理學會、日本生徒(學生)指導學會、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學會。這一資格認定工作從1997年開始,數據顯示,截止目前為止獲得學校心理咨詢師或候補學校心理咨詢師的人數達到5800人。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資格的認定相當的嚴格。申請條件根據不同的背景人群可分為5大類。主要針對具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員、各類幼兒及中小學從業教師、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機構人員、大學及研究生院的學校教育心理任課教師及實習指導人員、國外研究生院學校心理學專業的人員。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師制度及其運行的積極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日本政府支持力度大。如日本政府對于兒童心理支援工作非常重視,注重發展障礙兒童的特別支援教育;支持全國學校心理咨詢師大會的召開等,學者們關注障礙兒童特別支援教育工作的研究;二是專業人員的培養注重理論和實踐,學校心理學士的申報條件高。如學校心理咨詢師的獲取,在研究生院修完7門課程: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障礙兒童的教育與心理、學生指導和職業規劃指導、教育評價和心理測量、學校心理咨詢。此外,根據申報條件的不同,要求有專門的學校心理學工作實習經驗1—5年不等。在大學或研究生院擔任學校心理學相關課程或實習的指導者,要求必須發表關于學校心理學的論文5篇以上;三是專業人員考核和管理制度嚴格。如規定修完7門課程,但沒有實習經驗的人員,可以申請學校心理咨詢師候補資格,同時在通過資格考試后,還要在5年內要提交個案報告等說明自身實踐經驗的資料,才能成為正式的學校心理咨詢師。學校心理咨詢師的有效期限為5年,滿4年要求更新。此外,相關的認定機構每年進行資格審查;四是公益性的預防教育(人格)活動開展情況好,如兵庫教育大學研究生院學校心理學課程研究室從2003年在中小學中開展公益性的預防教育。

二、日本教育心理學對中國心理學發展啟示的思考

1、理論與實踐并重在教育心理學教育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開展中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實踐性。

2、拓寬學術視野,加強國際化、多元化不斷拓寬學術視野,擴大對心理學研究國際化,避免片面的追隨歐美。加強教育心理學的本土研究,爭取更有力的多方支持。在突破傳統理論,使相關學術研究更多元化。

3、注重研究的實效性,加強心理的預防教育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更接地氣,能夠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學校的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預防教育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支援、疏導、咨詢等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