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3-16 09:00:00
導語:小學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樹立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任務的實現不是停留在口號上,應當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每一位教師都應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你所執教學科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載體。數學學科的教學在使學生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便應當關注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對學生整體影響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功能不是單一的,每一節課、每一個課堂活動會對學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即使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更多地關注某一個方面(如知識與技能),但事實上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節只是教師枯燥單調講解的課,對學生學習毫無啟發性和趣味性。教師關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事實上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厭倦、無味的感覺。這也可以看作是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影響。學生學了幾年、十幾年的數學課,對數學在解決生活和社會問題方面有什么價值一無所知,對數學內容毫無興趣,這樣的數學能說是成功的嗎?新課程希望教師主動地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課程的整體功能,創設有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情境,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結合起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方法。如《標準》中有這樣的教學案例:“在《中國日報》1999年10月1日的國慶專刊上,刊登了有關中國城市建設在建國50年來的發展情況;下面是一則中國城市數量統計圖。你從這個統計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學交流。”(統計圖略)。這里為教師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教學案例。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搜集有關的報紙、電視或其他媒體中有關社會發展的報道。然后組織學生根據報道中的具體內容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學內容與簡單地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統計圖,怎樣看統計圖的方法有明顯的不同。學生在搜集有關的數據或統計圖表的時候,會親自感受到統計數據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切實了解統計圖表的真實意義。同時學生搜集數據或圖表的過程,也是一種經驗和體驗。以這樣的實例為背景組織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統計圖、了解統計圖表的,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討論論征,通過分析、比較,從圖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不同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認識,但他們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的不只是有關統計圖表的知識,而是切實體會和感受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相關的問題,了解用數學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認識這樣的問題。同時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搜集資料、合作交流、共同參與等學習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創設類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運用這樣的情境組織學生探索和認識,以達到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目的。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綱要》中指出,要改變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標準》中也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改變教學觀念,合理地選擇教學策略與方法,在教學中適當地引入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會使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么角色,教師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后會發生什么。下面是一節小學數學課“設計旅行計劃”的概要。“五一”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家人從××縣到××市的旅行計劃。教師為學生提供有關交通、住宿、公園門票等價格的信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一個組確定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旅行計劃。結果,學生經過認真研究、計算、討論,分別確定自己的旅行計劃。有的學生的計劃用錢比較多,認為這樣可以舒適一點;有的學生說家長掙錢不容易,要盡量節省一些。有的學生更多的是從節省時間考慮,有的學生從可以玩更多的景點考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只是進行有關的計算,還要考慮經濟條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這樣的教學可能與一般的課堂教學不同,將知識技能與生活經驗、社會事件以及價值判斷等綜合起來,學生可以從中學習更廣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發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學方式應當是多樣的,以往的教學以接受式的學習為主,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改變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的狀況。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針對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這一弊端提出來的,但并意味著一定會削弱知識與技能。在學習和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形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同時,應當明確,教學方式的改變,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要學生親自經歷事物的發展過程,也不是每一節都要學生進行搜集資料和探索交流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多種學習方式組織教學,包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正確對待可能產生的學生差異《標準》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關系到如何理解和對待學生之間出現的差異。一些教師擔心實施新課程后學生的差距會變大,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應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普及義務教育的實現,學生之間的差別更會加大。讓每一個學生都接受義務教育,并不意味著學生要在同一水平上發展。義務教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對所有的學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時也為不同學生提供發展空間。新課程提倡的教與學的方式,希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這樣就有可能使一些學生表現得比另外一些學生突出,獲得更多的機會。而另外一些學生只是達到最基礎的要求。因此,就可能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加大,但這種差距加大與兩極分化是不同的,這是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差距,是保證在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基本的發展的同時,一些同學有較快的發展。有這樣一節小學數學課,“認識大數目”,課前老師讓學生回家數一數一萬粒大米有多少。在課上學生分組交流時,有學生說我是一粒一粒數的,有的學生說我是先數100粒,放在一個小瓶子里。10個這么多就是1000粒,再放在一個大一點的瓶子里。10個大瓶的大米就是一萬粒。而另一個學生說數出100粒大米,然后放在桌面上。10個這么大面積就是1000粒……這時有同學說,一粒一粒數不好,太麻煩,還是后兩種方法好。但有一個學生卻說,一粒一粒數準確,但比較慢,后兩種方法雖然快,但不準確。從學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問題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表現出學生之間的差異,有的學生甚至很少談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怎樣,學生都經歷認識大數目的過程,達到這一基本要求。一些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想的問題更深刻一些,表現出學生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也可能會變大,但這種差距表現為好的學生學得更好,差一點的學生也能掌握基本的內容,與兩極分化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此,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差異應當正確地對待和分析,不能簡單地認為差距變大就是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