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禮儀文化論文
時間:2022-08-15 06:10:00
導語:小學英語教學禮儀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學生中,深入開展禮儀教育,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禮儀教育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英語教學與禮儀文化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了英語教學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交際習俗與禮儀如: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適時進行禮儀教育,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掌握并準確運用英語語言。
3在英語教學中逐步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3.1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注重“禮貌原則”。禮貌是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禮貌既是一種普遍現象,為各社會群體所共有,又是一種個性化的交際原則,受制于不同語言群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文化價值觀有很大差異,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禮貌的話語可能傷害對方,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
3.2在不同的話題學習中比較中英禮儀文化的異同點,滲透禮儀文化意識。學生學習了Familytree以后。了解中英稱謂禮儀的差異并能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在中國的稱謂禮儀中,不能對父母輩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詞代稱,要用準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而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無論長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親近。現代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極具有中國特色,這種稱謂溫暖,親切,能有效地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但如果套用到英語中效果會適得其反。例如在漢語中,出于禮貌,常常用“爺爺、奶奶”來稱呼素不相識的年長者,這種稱謂能使被稱呼者覺得受到尊敬。而在西方禮儀文化中。忌諱“老”字,因為“老”意味著“old,useless”,“年齡大,體衰,失去活力”等,如果直呼其名他們會感到親切,自然,若被稱為“oldgrandrna”,則會感到反感,更可能惱火。他們不崇尚老,而崇尚的是年輕,活力,權利和能力。可見,一種文化禮儀未必在另一種文化中也適用。
在學習Foodanddrink話題中,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禮儀,如正規西餐的常規菜序大致分為開胃菜(starter)、湯(soup)、主菜(maincourse)、甜品(dessert)和飲料(ddnks)等幾道菜式。中餐則沒有那么復雜,但有豐富的酒文化。英國人就餐時是男士為女士拉開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國是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入座;中國人用筷子吃,而英國人用刀叉就餐,而且西餐規定不許將胳膊肘放上餐桌,這樣是不禮貌的。同時教育學生在就餐時注意餐桌禮儀,如在家里要請長輩先入座,吃東西或喝湯是要小口吞咽,不發出響聲,別人給自己添飯菜要說“謝謝”,主動給長輩添飯夾菜,吃完后要說“大家慢慢吃”。在學校就餐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入餐廳,坐在指定座位,安靜文明進餐,不偏食,不挑食等。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西餐桌禮儀的異同,又學會了自己該如何注意餐桌禮儀。
學習Clothes話題時,學生學到了各種顏色,不同服裝的英語名稱,讓學生了解和欣賞服裝及顏色搭配的同時進行穿著禮儀教育,如著裝整齊,樸素大方,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不穿奇裝異服,不穿背心、拖鞋、褲衩等進教室,課堂上不敞衣和脫鞋,不佩帶項鏈、耳環、戒指或手鐲等飾物。按要求修剪頭發,做到儀表整潔,服飾自然得體,協調大方。
在學習Travel和Zoo的內容時,學生掌握了一些公共場所的勸告語:如:Don’tleave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picktheflowers(不要摘花),Don'tthrowthingsattheimals(不要向動物扔東西)。然后讓學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場所如影劇院、圖書館、旅游景點等的一些制度,從而進行公共禮儀教育。如在影劇院不要大呼小叫,不要大吃大喝,演出結束后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在圖書館、閱覽室要注意整潔,保持安靜,不亂丟垃圾,愛護公共財產;在旅游景點要愛護旅游觀光區的公共建筑、設施、文物古跡等,不要亂寫、亂畫、亂刻,不要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不要亂扔果皮和雜物而污染環境。
4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導入禮儀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4.1導入的禮儀文化內容應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對教師、家人、朋友的稱呼、招呼和問候,道謝和答謝,贊揚和應答,邀請或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等,這些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學生覺得有親切感,往往是學生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由于學生可以很快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禮儀文化知識,嘗到學以致用的甜頭,因而還會產生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
4.2導入的禮儀文化內容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小學生的知識范圍和生活經驗有限。諸如政治外交禮儀、涉外商務談判禮儀等比較復雜的內容超出其知識水平和理解范圍,因而不適于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文化教育的內容。否則,就可能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畏懼心理。
禮儀文化教育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牽涉到教材編寫,內容選擇,傳授方法等各個環節。所有這些環節缺一不可。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
自身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文化素養,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禮儀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禮儀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進行禮儀教育,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禮儀文化教育與培養語言能力同步進行。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2006年11月,http://WWW.hydcedu.com/teacher/
[3]郭驊.《中英稱謂語的差異及其文化背景》,2006年3月,http://ww.dzkjzz.corn/
[4]陳申Ⅸ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5]《禮貌原則和跨文化交際》,2005年7月,http://www.21mishu.com/
[6]《涉外禮儀之食的禮儀》,2005年8月,www.edu.1798.cn/
- 上一篇: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論文
- 下一篇:英語口語教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