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歷史可能性

時間:2022-07-16 05:19:08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歷史可能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歷史可能性

所謂中國文化,專指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個地理位置上創造的文化;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特指中國文化的歷史形態,即中國近代以前的文化面貌,具體而言以1840年鴉片戰爭作為分水嶺。[1]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先祖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結晶,它不僅是博物館里的典藏品,更是具有活絡生命的有機體。中國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因子,不僅具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更具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一方面,傳統文化成為當下中國人文化肌體的血液成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現實相碰撞,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不斷走向現代化。因此,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可能性,正是關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與新生。

一、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軌跡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持有的一個重大歷史追求就是早日實現現代化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個百年夙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以儒家體系為核心,形成了中國獨屬的人倫性意識形態,比如,在天人關系上的價值訴求,人文取向與人道原則,對群體原則的強化和修己以安人的求索,義以為上的道義原則,內圣、逍遙的人生境界追求等。以上諸元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與根本,即所謂的“基本精神”。[2]在更長遠的尺度上看,在文化傳承的歷史過往中,有一些思想看法和既定傳統,長時期得到人們的尊崇,甚至衍生為生活中行為處事的指導原則與規訓戒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推進社會前行的效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部機制和思想源泉,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筆者認為,這種精神簡要地可以梳理為四種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人為本的精神、剛健有為的精神、貴和尚中的精神,由此發揮了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價值整合的功用。[3]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打斷了中國傳統文化自然延續的歷史脈絡,使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匯的幾十年間,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外力挑戰,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層的東方文化圈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歷史抉擇。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完整、成型的中國傳統文化陷入分崩離析、四分五裂的境地。從此開始,中國的有識之士就開始不斷嘗試拯救、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19世紀末期的中國政治家和文化人,曾經幻想在屏蔽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前提下,單單靠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工具手段、武器設備和生產方式,進而促進中國文化的造血功能,從而達到使之新生的最終目的??墒?,歷史證明,這一系列的試驗以失敗而告終。20世紀初期,以“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在客觀上意味著中國的知識界和文化人開始轉換思考方式?!拔逅摹敝蟮臍q月里,面臨著生存危機和發展困境的中華民族不斷嘗試走出窠臼,找到通向自立和富強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系統被打碎,孔孟之道一度被激進的變革者視為中國2000年停滯落后的歷史孽淵,以至于在其后的幾十年里,人們在文化心理上一直不太愿意對儒家傳統有所眷顧或緬懷,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歷史階段中,還把孔孟所連帶的傳統文化看做是中國走向進步的羈絆。也是在同樣的歷史線索中,以歷史運動的軌跡來看,自“五四”以來,中國現代化事業大體經歷了兩次歷史躍進式的嘗試。第一次,以孫中山的早期社會理想為代表,試圖參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國社會,孫中山從起源于法國革命前期的啟蒙思想和社會契約論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那里尋找啟發,以民治、民有、民享為政治主張,構建三民主義,但他的一系列努力最終沒有獲得成功。第二次是孫中山后期提出的新三民主義,以及在革命實踐中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最終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革命洪流中,締造了一個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選擇了蘇聯式的發展道路,即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但問題隨之暴露,弊端不斷顯現,從而迫使中國人探索突破這一模式而取得新的發展路徑,這也引發了及其一系列政治經濟變動,并最終在復雜的歷史因緣的風云際會中釀成了的浩劫。艱難走出浩劫陰影的中華民族放眼世界,開始猛醒,有感于中國落后于世界文明大發展的中國人開始奮起直追,自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再次提出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大課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情境下,有志于中國進步的人們開始回過頭來對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省和再認識,抽離出幾個至關重要的命題: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價值在哪里?西方的近代、現代、現代后(postmodem)對當代中國的意義何在?如何為現代化做詮釋?這三個問題,從根本上說關乎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機會、歷史地位和未來命運。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

在一些西方學者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轉型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而造成的,并由此得出了西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救星和歸宿的結論。這個邏輯假說,雖然在說明了西方文明在促進中國傳統社會走向近代社會過程中的歷史作用,但其言說的片面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中國近代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乃是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部也存在著豐富的與西方近代文化相溝通銜接的活力因素,正是這些活力因素促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并轉型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認為,這些活力因素至少包括如下要點。

(一)經世理念。

經世理念是孔子在創立儒家學派時的一個基本主張,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后被世人廣泛彰顯,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座右銘。經世理念一直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演進的歷史,并且歷久彌新,不斷散發著文化張力與文化活力,在文化發展史和民族進步史中成為推動歷史演進的無形的手。以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末期即清朝后期為例,當我們羅列出著名學者包世臣、龔自珍、魏源,封疆大吏賀長齡、陶澍、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時,當我們例舉出他們致力于研究的農政、刑名、河工、漕運、鹽法、戰守、貨幣等實學時,就不難發現經世理念的文化因子在這些領域的潛移默化,也不難找到中國實學與西方實學連通的文化邏輯。

(二)變易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豐富的變易理念。儒家經典之一的《易經》,就是一門專門講究變易的哲學著作。它以陰陽交錯、矛盾運動的哲理性言說,闡明了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對后世影響很大。甚至當近代中國人在鼓吹改革、變法的時候,還常常要引用古代的變易思想作為根據。例如,早期的改良主義者王韜托孔圣人之口演繹改良的道理;康有為更是把窮變通久的觀點發揮到了極致;維新派們還把傳統變易思想與西方進化論相結合,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進化學說;而康有為的那部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大同書》更生動體現了中西變易進化思想的奇妙結合。

(三)民本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民本理念的養分。單從儒家的思想來看,孟子的民貴君輕的說法一直為后世的文化人所繼承和發揚;即便是到了明清時代的進步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那里,古代的民本理念也獲得了新的時展,甚至還具有了某些近代啟蒙思想的色彩。傳統文化中的民本理念被中國近代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們所繼承,并且在新的歷史情況下發展、傳揚,康有為等人的相關理論著作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資產階級革命派也盡量利用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理念,為排滿革命服務。而在這其中,孫中山先生對民本理念的繼承和發揮眾所周知;還有就是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一翼的國粹派的表現也很突出,經過國粹派的闡發,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民主性精華在20世紀初得到了發揚。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活力因素遠非上述幾點,還有極為深邃和龐大的內容難以一一言及。正是由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如此豐富的活力因素,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有能力在新的歷史轉折中繼往開來。

三、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創新路徑

(一)西方現代性的時代危機。

20世紀西方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就是:西方的思想先鋒和學者專家普遍對存在于西方文化內部的深層危機,表現出理性的擔憂和深刻的自省。[4]《現代性與歷史》一文的作者,法國當代社會學家蒂洛夏伯特曾語重心長地指出:西方式的現代化究竟在當代是否尚有前途?[5]蒂洛夏伯特甚至直截了當地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他在論著中不止一次指出,西方文化在350年前所構建的“現代性世界”雖然在歷史上顯示出“驚人的進步”,但是在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中,其前路卻越走越窄。蒂洛夏伯特不無擔憂地評論說,這種“現代性世界”也許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整個西方文化似乎都遇到了一次潛在的、全面性的危機,清醒的人士都感受到那種大難降臨前的“惶惑”;一些深謀遠慮的社會學家普遍認為,現代性恐怕要陷入泥沼,因為現代性已經陷入矛盾交織的絕境之中。一些學者甚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現代西方文化正徘徊在十字路口。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發出警告,他們呼吁那些仍然希望追隨西方文化,復制西方式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不要重蹈西方人的覆轍。路已走到盡頭,該是迷途知返的時候了。人們必須找到一條新的、可以超越西方模式的道路,而走向更為美好的生活方式。

(二)東方文化傳承與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可能性

正是基于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的重新思考,才產生了諸如海外的新儒學這樣的學派。從學派本身的稱謂看,“新儒學”的提法引人注目。之所以定名為“新儒學”,就表明這個學派特別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系統,并致力于采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現代意義的活力因素。從這個學派的初衷來看,中國應當在文化的傳統土壤中汲取精華,輔之以西方文化的優質資源,培育出中國的現代文化果實。中國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也具有類似的思想:一方面吸收外來輸入學說;另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余時英也認為:在我的理解中,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生活并不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實體,尤其不是互相排斥對立的?,F代化即是中國文化在現階段的具體轉變,由于近百年來知識界在思想上的分歧和混亂中,因此中國化的基本價值一直沒有機會獲得有吸引、有意識的現代清理。情緒糾結掩蓋了理性的思考不是主張用西方化來打倒中國傳統,便是主張用中國傳統來抗拒西方文化?!みM的西化論這在自覺的層面完全否定了中國文化,自然不可能再去認真地考慮它的價值系統的問題;另一方面,極端保守論者則強調中國文化全面地高于西方,因此對雙方價值系統都不肯平心靜氣地辨其異同。至于這兩派人在攻擊或衛護中國文化時,將價值系統與某些古代的特殊制度與習慣牽混不分,就更是一個不易避免的通病了。

四、結語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向縱深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正在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們或許可以作這樣的猜想,在中華民族崛起的下一個世紀的歷史中,將出現一種偉大的文化奇觀東方現代化文明的異彩紛呈。作一個假設,如果說19世紀,人們看到了人類文明的轉折點即工業化、現代化的歐洲模式,那么20世紀以來百年的歷史發展是在一步步地打破這樣一種文化模式,從而逐步深刻地顯現出世界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正如列寧在20世紀初葉有感于歷史文明的滄桑變革那樣,他當年的話語或許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種預言:在東方那些人口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的革命帶有更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