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自覺與藝術職教
時間:2022-06-30 11:13:36
導語:新的文化自覺與藝術職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藝術職業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藝術職業院校創演了《同一個月亮》、《家住長江邊》、《五姑娘》、《青銅神圣》、《大羽華裳》等一批打造各省文化名片的大戲,創作出了榮獲國家精品劇目的《一把酸棗》,還培養出了世界級的青年鋼琴演奏家郎朗和李云迪,這種能力和實力不是其他高校所具備的。然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藝術職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戰和沖擊,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作為先進文化重要傳播者的藝術職業院校,如何以新的文化自覺作為引領,從而保持在藝術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提升藝術職業教育品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之路,是擺在藝術職業教育界的一個時代性課題。
一、文化自覺的科學內涵
“文化自覺”是著名學者費孝通在晚年反復倡導的一個概念。縱觀我國學術界對“文化自覺”含義的界定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說在處理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的關系時,極為重視文化的作用;二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圍中的人們對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三是在文化選擇上通過繼承揚棄與發展創新,肩負起引導、傳播、發揚先進文化的責任。因此,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文化自覺”定義為,所謂“文化自覺”就是極為重視文化的作用,并在對全球文化與自身文化清醒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正確、自主的文化選擇、傳播與創新。[1]而新的“文化自覺”之所以稱為“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自身蘊含的主旨。新的“文化自覺”自身蘊涵著以下三大主旨:一是順應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發展前景,適應我國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歷史要求,改革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讓文化生產占我國GDP的比重進一步擴大。二是要形成與當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文化觀念,主張用文化發展的軟實力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道理”。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落實廣大民眾的文化權利,以全新方式重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有效地進行了文化觀念與發展觀念的鏈接,“新的文化自覺”有意識、有目的地把文化與發展鏈接起來。它把“文化”科學界定為: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狹義文化實際上是指訴諸觀念的精神文化及其載體。而廣義文化認為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改造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及其自身在內的所有對象世界的活動及其積極成果的總稱,標志著人對對象世界的超越。雖然以上界定方式各有其成立的理論支撐,而能夠做到把它們真正統一起來的是文化的最本質性特征,即:文化是一種通過塑造人的心靈、靈魂而影響整個人類世界的活動。由于文化活動的影響力日益滲透于人們的經濟、社會等一切領域的活動中,使得全面的文化意識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文化發展”以新的內涵,即:(1)它應當首先是指狹義文化自身領域的發展;(2)它同時要關注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而影響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的發展;(3)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中介,文化自身的發展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依靠、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等關系。在明確了這些含義后,我們不難看出文化觀念與發展觀念的巧妙鏈接。
3.科學界定了文化和發展的關系首先是“從文化看發展”。這個視角較為關注文化發展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所具有的影響。一方面,對我們這個后發型和轉型時期的國家來說,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把人們從以往幾十年計劃經濟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讓早已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蘊藏起來的那些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精神因素充分釋放出來發揮功能,不斷地促使人們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另一方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不意味著單一地以GDP增長為中心。現代市場經濟在發展內涵、發展方式和發展目的的評價上要求確立一個覆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的發展的價值系統。據此,判別一個社會的發展、和諧、文明程度,不僅要看它在經濟總量上提供了多少GDP,還要看它在相關文化發展方面是否有利于增進人的心靈和諧。其次是“從發展看文化”。這個視角要求我們從當今世界科技革命以及國內外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交融的總體態勢出發,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和全面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出發,從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出發,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探索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面積極有效參與的全新的發展模式,以人為本地建立起全面覆蓋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新的文化自覺是藝術教育之魂
(一)新的文化自覺引領下藝術職業教育的模式特征
新的“文化自覺”引領下的藝術職業教育模式為藝術生構建了一個集復合知識結構、綜合能力結構及人格素質結構均衡發展為一體的教育平臺。其基本特征為:
1.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藝術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能力,即從業資格。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本位、為目標的藝術職業教育觀在世界范圍內上已達成普遍共識。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通過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之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
2.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社會對某一類人才的需求與一定的市場、職業、技術等條件密切相關。藝術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要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踐證明,適時、超前地開辦社會需求潛力大的專業對于藝術職業院校的生存、發展意義深遠。
3.切實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藝術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在藝術職業教育培養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藝術實踐教學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觀,通過對職業、崗位進行系統分析,從而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此來設計、開發藝術實踐課程,科學安排實踐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
4.特別重視產學結合。學校和產業部門合作,教學與藝術生產及社會實踐結合是藝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途徑。藝術職業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努力吸引社會各有關部門的廣泛參與,從而實現以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課堂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藝術生產環境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與社會的廣泛交流中獲取鮮活的知識。
(二)新的文化自覺引領下的藝術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新的文化自覺要求藝術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不斷改革創新,從而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1.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一是實現由“教師的教什么”向“學生的學什么”轉變;二是實現以“學生學會”為目的向“學生會學”為目的轉變;三是實現教師由課堂的講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和指導者轉變。逐步引導藝術職業學生通過各自專業的學習發現美、認識美,啟迪他們的藝術感知,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美的激情與情商。
2.切實注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藝術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創造,而且還是一種高領域、深層次的創造。為此,藝術教育要達到這種目的,就必須抓好課程模式建設,課程模式建設要堅持“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課程模式要以能夠覆蓋社會文化市場、文藝人才市場的需要為出發點;要緊緊圍繞藝術學科知識點,熟練技能知識點和創新技能知識點;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3.加大實施綜合教學模式的力度。綜合模式是學科模式和活動模式的有機結合。它在理論教學方面,強調以“學科”為中心,以綜合性、先進性為目標并輔以相應的實踐實例。在專業教學方面,強調以崗位職業能力和發展后勁為目標,以適用為尺度,以“技能”為重心,由簡到繁,由低到高展開教學。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采取“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方案是切實可行的戰略選擇。“寬基礎”即是指知識層面口徑要寬,涉及面要廣,但不一定很深。“活模塊”即是指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崗位技能三大知識模塊的編制安排必須活而不亂,相互滲透、聯接。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辦學宗旨錯位。按照教育部的規定,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然而,在實際辦學中,一是很多藝術職業院校在教育思想、辦學思路及其教學計劃的安排上,并沒有突出“就業”導向,卻對“學歷”導向進行了強調突出。二是一部分學生并不是為了就業而求學,而是為了學歷文憑,或者是將來另謀職業。三是還有一些學生就讀于藝術中職或高職,目的是為了曲線獲取本科文憑。[3]這些問題的存在又反過來造成了藝術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就業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的嚴重缺失。
2.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藝術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已成為主體,他們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到學校后往往沒有接受到足額的崗前教育培訓就匆匆上崗執教;加之執教后,由于學生多,教師少,又不得不承擔大量課時,缺少教研時間和接受培訓的機會。另外,由于教師隊伍的知識、能力、年齡和學歷等結構不盡合理,專業帶頭人奇缺,高水平的示范能力低,教師隊伍的梯形結構嚴重變形;加之由于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差,進取敬業精神弱化等問題的存在,造成整體教學質量不高。
3.藝術職業教育本身存在的辦學矛盾嚴重。主要表現為:一是規模與質量的矛盾。近年來,一些藝術職業院校盲目追求辦學經濟效益,不顧自身辦學條件和生源質量,急于擴大辦學規模和專業設置,使得辦學質量以及辦學社會聲譽遭到嚴重損害。由于盲目擴招的的利益驅動,即多招生多收費,而多收取的費用又可以反過來彌補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否則學校的辦學舉步維艱;其次,政府的政策導向助推了學校的辦學規模,因為各級各類的教育評估都對學校的辦學規模有一定的要求。[4]二是招生與就業的矛盾。由于各級各類藝術院校、藝術職業院校的盲目擴招和不斷強化辦學規模,使得藝術人才就業市場處于嚴重飽和狀態。有些藝術院校只顧招生收費不管是否就業,致使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即失業;還有一部分不具備藝術天賦的畢業生,雖然最終混到了畢業文憑,但卻沒有能力從事藝術職業,對口就業率很低。三是職業教育與升學教育的矛盾。職業教育屬于技術應用型的就業教育,需要根據職業崗位的技術技能以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來組織和開展教學。但很多藝術職業院校往往舍本逐末,它們忽視職業教育,轉而側重于升學教育,肆意增加文化課的課時比例。很多藝術職業院校允許自己的學生提前半年或一年到擬報考的本科藝術高校進修學習就是最好的明證。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讓孩子考藝術中專或高等藝術職業院校,目的不是為了就業,而是為了升入藝術本科或實現“專升本”。
四、以新的文化自覺引領藝術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新的文化自覺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堅定不移地以新的文化自覺為引領,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辦學思路、辦學體制和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是藝術職業教育的必走之路。
(一)消除不利于藝術職業教育建設與發展的政策因素
1.藝術職業教育必須完善自身層次結構。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藝術職業教育體系不夠完整,缺乏本科層次的藝術職業教育。由于專科層次已經嚴重地制約了優秀師資的引進、招生質量的提高、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因此,藝術職業院校應該通過在辦學指導思想、教學管理、教學改革、教學質量、辦學條件、辦學特色和為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獨立設置本科層次的高等藝術職業教育。
2.實行投資、管理主體的多元化。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盡量減少撥款中的人為因素,防止“一刀切”和搞平均主義,要切實建立健全藝術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評估指標體系,將評估的結果與撥款直接掛鉤,并將評估的結果作為后續撥款方向、數額、形式等的依據。其次是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和管理主體的多元化。使政府的財政支持、企業的投資贊助以及學生的學費等共同構成藝術職業院校辦學的資金渠道。使學校能夠突破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瓶頸”問題,并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地經營。[6]
3.建立公平招生機制。面對藝術職業院校招生不利的狀況,教育行政部門理當在新的文化自覺的引領下,以積極的政策措施引導考生作出理性選擇。其中,最緊迫的問題就是要改變現在對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強制實行分批錄取和控制考生檔案材料的制度,使任何學校和考生都可以根據自己意愿來雙向選擇。
(二)藝術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
1.以市場為導向,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的需要。大眾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迅速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多序列、多層次、多規格和動態發展的有機結構,社會大眾文化市場更多地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而對從業者的藝術專業水平要求并不很高。[7]與之要求不同的是,傳統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統一的產品規格塑造學生,抹煞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沒有按照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人才,忽略了不同樣式的質量規格要求,使學生難以在藝術人才最大的就業渠道———社會大眾文化領域、群眾文化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2.按照藝術教育的特殊規律,明確采取分段制培養。藝術職業教育有著自身生長發展的特殊規律,譬如:雜技、戲曲、舞蹈、器樂等專業要求童子功,要求基本功扎實,其招生對象一般為小學畢業生以及初一、初二的學生。這一類型應建立“6+2”、“6+3”、“5+3”或“4+3”的教育模式;美術、聲樂、藝術教育、音樂劇、電子計算機音樂制作和主持人等專業,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應建立“3+2”或“3+3”教育模式;文化管理和文化經紀人等專業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理論基礎,主要通過高考招收高中畢業生,基本修業年限二年或三年。這種分段制培養的教學模式既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相應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又有利于這些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3.努力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從全國各地高等藝術職業院校的有效探索來看,“院團結合”是科學客觀、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它可以科學高效地整合院團各自的資源優勢,藝術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提供優雅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練功房、高素質的師資團隊,充分發揮作為演出團體人才培養主要基地的作用;演出團體可以通過選派優秀演員到藝術職業院校任教的方式,把自己的舞臺經驗轉化為教學效果并通過教學經驗和演出實踐的有效結合創編一批教學劇目。實踐證明,院團經常聯合演出,既能顯示院團的青春活力和強大陣容,又將不斷擴大院團的知名度。這種新的辦學模式使得院團可以根據自身規律和實際任務需要,協調連動,從而有效地將教學、表演、交流、培訓、科研、創編等功能有機地融為一體,加快藝術教育的優秀成果轉換為藝術生產力的速度,最終有利于教、學、產、研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 上一篇:文學作品情感價值失范與失落
- 下一篇:繪畫藝術源流及對中原繪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