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幾種誘導

時間:2022-05-26 10:03:00

導語: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幾種誘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幾種誘導

摘要體育誘導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并不陌生,但在素質教育中如何運用其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則是一個新的話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語言誘導動作誘導同伴誘導

誘導一詞在語言學、物理學、生理學等方面均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體育教學中,誘導概念也遠遠超出了作為一種練習方法所具有的原始內涵,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更是一種教學藝術的體現。不同形式、不同場合下的誘導,將使學生獲益非淺。

一、語言誘導

語言誘導即語言的引導、勸誘、教導,是將要學習的技術動作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激發其練習的欲望,使技術動作在學生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形象概念的過程。

第一、激發學生濃厚興趣的誘導。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學生首先要有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主觀愿望,教師才能予以啟發。如何使學生有“憤”、“悱”的內在要求,教師就應在教學方法上多作文章。在課的引入部分,如果能運用語言誘導,達到此目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上第一次籃球課前,先講一些關于美國NBA的比賽,喬丹漂亮的扣籃、神奇的妙傳等情節,引導學生進入藝術欣賞的境界。那么學生躍躍欲試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學習興趣將會越來越濃。

第二、掌握動作概念時的誘導。講解動作概念實際上是一種語言誘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通過語言描述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學中,可先給學生一個計算公式:腿長+彈跳力=跳高成績。然后讓其通過實際測量得出自己的理論跳高成績。實踐證明95%以上的學生,理論跳高成績不僅超過了及格線,而且已經接近了良好甚至是優秀。學生從心理上對跳高的恐懼消失了,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去學習、練習,成績自然會明顯提高。

總之,語言誘導要簡明扼要、新穎有趣,掌握好運用的時機。

二、動作誘導

為了掌握技術動作所采取的一系列過渡性練習叫誘導練習。利用誘導練習來掌握技術動作的過程叫動作誘導。它是利用在動作結構、肌肉用力順序較相似簡單的所學動作,來引導刺激學生的本體感受器,使其感知身體的空間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適用于掌握有一定技術難度的學習方法。

第一、示范動作的誘導。講解是對示范動作的說明,是對學習過程的誘導。示范是對講解內容的直觀體現,是對講解動作的展示,是形象動作向具體動作轉化的過程。示范結合講解能夠對動作的概念、方法做進一步的理解。二者彼此誘導,相互促進。因此,在這一過程,對示范動作的要求是:在準確的基礎上,能給人以優美的感覺,同時,要面向全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示范的次數。

第二、相關動作的誘導。相關動作是指與所學動作在結構,用力順序等方面較相似的動作,它的特點是難度小,易完成,是所學動作的過渡性練習。如俯臥式跳高中的斜放橫桿練習;初學鉛球時的輕重量投擲等。此階段練習應注意練習次數適當,掌握好運用的時機,要不斷提出要求,提高難度,直到正確掌握動作。

第三、慢動作模仿的誘導。慢動作的分解動作大多是簡單的,熟悉的,慢動作模仿適用于初學某一技術動作(包括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且該技術動作有一定難度或學生協調性較差。為了使走步式跳遠更形象地示范于學生,可采用雙手懸垂于單杠上,兩腿做走步式分解示范。

第四、手把手的誘導。在學習或糾正某些協調性較高的動作時,可以手把手的牽拉、引導,使其完成動作。如在隊列練習中,正確的齊步走(第一步)應是左腳右手前邁(擺),但在初學或學生緊張時,一聽到齊步走的口令便是同側腳、臂前邁(擺),且一時難以糾正。此時如果能采用手把手的誘導練習,則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動作誘導特別適合于學習協調性要求較高的動作,例如:舞蹈、韻律操、健美操等,運用時要少而精,并注意運用時機。

三、同伴誘導

同伴誘導是指同伴在做練習中優美動作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刺激,從而產生一種向上的、追求努力完成動作的欲望。它對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戰困難等良好品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練習中,學生掌握動作有快慢之別、優劣之分,這種差別就形成了同伴間的相互影響,即同伴間的誘導,這種誘導有利有弊,教師要善于發現。鼓勵差生不要氣餒,繼續努力。對于動作較好的學生,要不斷提出要求,增加難度,防止驕傲自滿。在動作練習一定時間后,要有意識地讓動作較好的學生來做示范,這樣不僅能增強本人自信心,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動作較差的其他同學的練習,帶動其完成動作。

在運用中,要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練習,同時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加強安全措施,按照教學規律辦事,盡可能防止盲目蠻干,提高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章鉅林,束紉秋.體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2.王占春,何彥吉.小學體育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