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
時間:2022-09-25 10:33:29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9月,視察北京師范大學,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做“四有”好老師要求。強調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應該執著于教書育人,把道德情操體現到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和熱愛上來;要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并把正確的道德觀傳授給學生;要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1]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前夕,又來到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再次提到“四有”好老師要求,并強調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提出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要求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這兩次講話對師德建設提出的要求,是新時代高等學校師德建設的指導方針。2016年8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原則、要求和舉措;強調高校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自覺性;明確了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的責任主體。目前,各高等學校如何貫徹落實講話要求,執行教育部“意見”精神,解決好高校師德建設中的矛盾與短板,并形成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是各高等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高等學校師德建設的內涵與現實矛盾
(一)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的內涵要求。高校師德建設必然反映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屬性要求。一般意義上講,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指教師按照社會要求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合,集中體現在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等方面。[3]師德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實踐性、示范性、專業性等特點。師德是在價值觀支配下,通過教育實踐活動產生的,其本身及成長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和時代特征,師德需要在一定環境下培育和養成,其示范性和專業性是師德養成環境的依托。因此,師德建設核心內容就是按照師德的屬性要求培育良好師德,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高校師德建設主體分為師德踐行主體和師德責任主體。廣大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履行崗位職責,教書育人,成為師德建設中的踐行主體。教師履行崗位職責區別于一般行業,職業內在規定性要求師德踐行者必須具有自覺性,這種自覺區別于一般社會道德約束,它更加強調個人原則、內在意識與自由意志,[4-5]這是由教師職業價值取向規定的行為準則和品德內化要求決定的;師德建設責任主體由政府部門和高校構成,教育主管部門代表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體,高等學校是工作的實施主體。同樣,在高校內部師德建設也具有不同責任主體,既包括人事管理、教學管理等業務職能部門,還包括組織、宣傳、工會等黨群部門。師德踐行主體和責任主體共同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是師德建設的首要目標。在這一共同體中,師德踐行主體不僅僅涵蓋教師隊伍本身,更是輻射到全體教職員工;責任主體不僅僅是多部門協作,其發揮作用機制還涉及高校的管理體制機制等。師德建設作為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作,而且還要反映時代的要求。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貫徹立德樹人要求,發揮師德建設不同主體作用,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近期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中已經明確了師德師風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將政治素質過硬放到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三條標準的首位,要求廣大教師將師德納入做人、做學問、教學履職全過程??倳浿v話高度概括了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內涵要求,指明了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方向和任務,成為高校師德建設不同主體的行動指針。(二)高校師德建設的現實矛盾。1.踐行主體自覺性矛盾。目前,傳統師德觀在社會快速發展中伴隨著要素的增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高等學校在傳統師德觀向現代師德觀轉換過程中,存在著踐行主體自覺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師德觀及師德意識,履職覺悟及道德判斷與選擇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一是現代師德觀樹立與師德意識弱化。樹立正確師德觀是師德踐行主體修身立德的基礎,而強化師德意識是樹立正確師德觀的前提與保障。如果教師只注重業務提高,而放松教育思想更新和改造,就會弱化師德意識,并影響正確師德觀的形成?,F實中存在教師職業理想與信念發生動搖,道德失范,不能以德立身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師德意識與師德觀樹立出現了問題。二是履職覺悟降低。表現出教師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過程中師德建設的自我約束弱化。一方面,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只注重教書,忽視育人,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造成重“教”輕“育”的根源,主要是教師履職過程中內在壓力與動力形成中缺少育人要素,育人意識淡薄,不能以德施教,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師德踐行難以形成自覺;另一方面,教師在處理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關系中,由于價值取向偏差,以利益為核心的功利化思想導致教書育人中心地位不斷弱化,投入不足,教師師德培育成長環境存在導向性偏差,教師不能以德立學,更不能自查自省。[6]三是教師在自覺性形成方面,還存在著道德判斷與選擇困境。這是由傳統道德觀向現代道德觀轉換過程中,教師的職業活動在處理各種關系所秉承的原則與信念具有社會性、現代性決定的。2.責任主體作用性矛盾。在現有高校管理體制中,師德建設工作呈現出多部門協調與統籌的現狀,這其中存在師德建設責任主體作用矛盾。目前,高校師德建設無論是成立專門委員會統籌,還是有某個部門牽頭都存在多部門協調難的問題,存在責任主體作用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師德建設責任主體不明確,師德建設工作分散,統一工作平臺缺失,動力機制不完善,難以形成長效機制等問題。一是師德建設責任主體不明確,工作分散。在高校現有行政化管理體制中,按照師德建設內涵要求將師德建設所有工作完整地納入單一的行政職能部門之中是無法實現的,工作項目分散在多個部門的現狀,不能形成專項管理,必然導致師德建設只是相關責任主體履行職責過程中的“副產品”,高校在現有管理體制下如果缺少一體化統籌機制,必然造成師德建設責任主體工作條塊分割,各自為戰,工作存在交叉與空白,使得師德建設呈現出碎片化,難以形成合力。二是缺少跨部門統一工作平臺。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師德建設工作,需要搭建跨部門鏈接工作平臺,形成常態化。搭建一個統一平臺是師德建設中的一個最大難點,這是因為搭建的統一工作平臺要求不僅能夠將師德建設融合到學校重要內涵建設項目中,而且還要能夠作為載體落實到各部門主體職能當中形成鏈接。三是師德建設動力機制缺失,責任主體無法將外生作用機制轉化成內生作用機制。在師德建設中,責任主體外生作用必須轉換為踐行主體內生作用才能發生效力,而在現有師德建設機制中,處理不好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之間的關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就會造成單純的行政化制度約束作用失效,這種行政化為主的管理思想,忽視制度基礎上的環境建設,很難形成師德建設的長效動力機制,不能通過責任主體的管理行為形成教師行為自覺,無法將外生作用機制轉化成內生作用機制。這種由于師德建設職能履行整體性、系統性無法得到保證,師德建設機制無法實現轉換,不能形成特有的文化與環境所造成的外生作用效力不足,成為師德建設的主要瓶頸。
二、教師發展指向的高校師德建設策略
(一)教師發展指向的高校師德建設內涵與作用機理。解決高校師德建設中的踐行主體自覺性矛盾、責任主體作用性矛盾,必須找到對師德踐行主體和責任主體都能夠發生效力的作用機制,并固化為環境與文化建設上,才能夠取得長效。因此,構建教師發展指向的師德建設作用機制就是解決矛盾的一條有效路徑,它彰顯了教師發展指向的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是教師發展是師德踐行主體的內在動力源,教師發展需求是教師師德建設自覺性形成的內在作用機制。高校教師群體文化知識水平高,精神追求層次高,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高校教師需求,決定了教師需求的高層次性,教師發展貫穿教師需求各層次。教師發展需求既是教師的根本性需求,又是教師的最高需求,它是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根本;[6]二是教師發展工作是師德建設責任主體跨部門協作的載體。解決高校師德建設跨部門統籌難的問題,關鍵在于要找到一個跨部門連接的工作載體和平臺,形成一體化作用機制。教學管理部門、教師管理部門及黨群部門職能中都含有促進教師發展職能,通過教師發展工作不僅能夠實現師德建設的資源統籌,而且能夠搭建服務教師發展的統一平臺,實現師德建設多部門一體化統籌,能夠將師德建設的外生機制作用轉換成內生機制作用而發揮效力;三是教師發展是師德環境與文化建設的有效著力點。師德建設必須通過良好的現代教育生態環境和現代大學文化影響才能發揮長久效力,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也必然是以師德環境為目標的。現代教育生態環境建設首先要求具有良好的育人環境,這有利于師德的培育與成長。由于現代教育生態環境建設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促進學生發展提供教育供給的,從教學供給端來看,育人目標是促進學生發展,因此,促進教師發展目標和根本點也必須落到滿足和促進學生發展上。教師發展指向的高校師德建設不僅僅是解決現實矛盾的需要,也是師德建設的內涵要求。高校師德建設具有自律與他律性質,本質上是二者的統一,自律與他律存在內在轉換邏輯,表現出道德品性中的外在規則與內在價值信仰之間的轉化。[7]師德建設自律性與他律性本質要求形成了師德建設操作層面的三重境界———自我約束、環境約束與文化約束。自我約束通過自律形成自覺與自省產生效力;環境約束通過法規、制度、行為規范等要素形成的他律作用環境而產生效力;文化約束通過群體自律行為固化與環境作用所形成的特有文化產生效力。同時,高校師德建設還具有現代性和社會性特征,其現代性和社會性表征社會轉型發展對師德建設的要求和沖擊,以及師德成長中由傳統師德觀向現代師德觀轉化中的矛盾,進而使高校師德建設面臨整體性、系統性作用下的復雜多變局面。高校師德建設內涵要求操作層面應結合時代特征并從教師職業生涯發展中系統、動態地去謀劃、設計和構建自律與他律機制。以教師發展為指向的高校師德建設應堅持系統性、動態性、過程性原則,將師德建設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覆蓋教師履行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職能全過程,輻射高校校園文化培育、積淀與發展全過程。對于師德建設的踐行主體而言,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自我約束、環境約束、文化約束發揮系統性作用。其中,自我約束始終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而環境約束、文化約束則在相應機制轉換作用下,疊加了自我約束效力,特定的環境與文化同時也具有動態針對性效果。在個體價值信仰支配中通過設立目標、規劃發展全過程培育師德,使得自我約束具有了長久的生命力。在師德養成過程中堅持系統性、動態性、過程性原則,實現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形成自覺,是夯實師德在教師崗位和職業生涯中基本性要求和基礎性作用的必然。對于師德建設責任主體而言,要緊緊圍繞促進教師發展,搭建跨部門、統一的管理與服務平臺,通過建立激勵與約束制度,實現師德培育外生與內生機制的轉換,通過創建教師引領的優秀校園文化,固化師德建設成果,形成長效。在教師發展指向的師德建設他律機制作用中,構建特定師德建設環境和文化至關重要,其目標就是要形成環境約束、文化約束機制,這就要求不同責任主體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踐行主體實施分類指導。師德建設責任主體堅持系統性、動態性、過程性原則,是發揮環境約束、文化約束作用,突破師德建設瓶頸,形成工作閉合的必然要求。(二)教師教學發展指向的高校師德建設實現路徑。1.建立師德建設踐行主體自覺形成機制。一是樹立正確的師德觀,這是糾正教師利益觀扭曲、偏差的總開關,是教師師德建設自覺形成的根本和基礎。在“四有好教師”中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三有”就是從三個方面概括對教師思想修養方面提出的總要求,特別是對教師政治素質提出要求,把師德在育人中的作用提升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高度。這些講話精神,對新時期樹立正確的師德觀指明了方向,也是教師樹立尊重教育思想和愛崗敬業精神,形成師德建設的自覺遵循。廣大教師作為師德踐行主體不僅要認真學習領會,而且還要在履職和發展過程中,樹立立德樹人思想,強化師德意識,并轉變為行動,形成自覺;二是注重發展中的師德培育。教師應在新時期師德觀指導下注重師德的養成,要將師德培育與教師發展統一起來,要在教師發展中實施師德建設的分類指導,促進師德養成。一方面,高校要對師德培育提供支持,要尊重教師成長規律,規劃教師發展,實施教師發展分類指導,特別是要對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規劃給予評估和指導,要促進廣大教師按照“意見”要求,“將師德修養自覺納入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師德發展目標,將師德規范積極主動融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實踐中,提高師德踐行能力”[8];另一方面,還要在師德建設中,發揮師德引領作用,將師德培育納入教師發展工作項目,注重師德、師魂、師能統一,實現內生動力轉換,促進教師發展。同時,教師要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師德修養的自我培育和提高,在職業規劃的不同階段,設立不同目標,不斷形成師德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內在動力。三是注重發展中的師德成長激勵。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應堅持“雙主體”原則,將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構建“教學相長”激勵環境,在教學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相互激勵、相互促進,以此激發教師為教育獻身的精神基礎,形成教師自我激勵的教學環境。高校要把師德建設的重心放到尊師重教上,教師發展工作應堅持教師為本、服務教師發展思想,滿足教師發展需求,夯實激發教師為教育獻身的物質基礎,形成服務教師發展的激勵環境。四是在發展中建立教師思想道德素養提升動力機制。教育部“意見”。中提出要注重師德激勵,引導教師提升精神境界,目的就是實現他律向自律轉換,外生作用通過內生作用發揮效力,促進教師師德建設自覺機制的形成。2.建立責任主體協調機制構建師德建設責任主體的目標是形成“一體化”師德建設工作機制,形成優良的師德環境與文化。實現路徑是以搭建師德建設統一組織平臺為基礎,理順師德建設管理體制;以師德建設跨部門有效鏈接為核心,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以環境與文化建設為方向,形成工作長效機制。一是要搭建師德建設責任主體“一體化”組織平臺。高校應從頂層管理視角搭建師德建設工作組織平臺,如成立相應工作委員會,賦予該工作委員會的主要職能不僅要突出師德建設統籌和領導,還應該賦予其教師工作部門協調功能,能夠實現師德建設一體化統籌和鏈接,依托委員會搭建“一體化”組織結構,實現師德建設與黨的建設相統一,師德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相統一,師德建設與教學建設相統一,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以及全面統籌和多部門統一協調工作機制。二是,要建立師德建設跨部門“一體化”工作機制。高校應緊緊圍繞師德建設核心工作,建立以教師發展工作為結點的跨部門輻射協調機制,將教師發展工作作為師德建設載體與各部門工作實現鏈接,建立統一的師德建設工作平臺,并依托教師發展工作平臺,以項目管理為手段,通過實施項目管理突出師德建設工作重點,集中建設,并整合形成完整的工作閉環。要建立師德建設跨部門鏈接制度,包括聯席會議制度、報告制度、聯合行動等制度,搭建跨部門管理平臺,最終形成學校多部門密切合作、跨部門聯動、學院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工作機制。三是要形成“一體化”師德環境與文化建設格局。師德建設責任主體工作“一體化”作用在環境與文化建設上,應要求師德教育、宣傳、評價、考核、監督、激勵、懲處、保障等諸多工作具有一致性、系統性和長期性,這是師德建設固化為現代大學環境與文化成果的基礎,它需要將師德建設納入組織管理、師資管理、教學管理,實現管理與服務相結合,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相統一,約束與激勵雙向驅動,從而形成“一體化”師德建設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師德建設責任主體工作產生的外生作用能夠轉化為師德建設踐行主體內生動力,進而積淀形成師德建設成果表征的特有校園文化。其中,在管理與服務中,依托教師發展工作,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將管理行為寓于服務之中,形成以服務為主的師德建設環境;在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中,在促進教師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提升上,樹立以學術為中心的思想,發揮指導性作用,形成以德立學的師德建設氛圍;在師德建設雙向驅動中,采取規范、制約與激勵、促進兩個方向統籌,利用好師德評價與考核手段及獎勵表彰促進作用,建立師德評價與獎勵制度體系,形成師德建設的內生動力轉化與生成環境。
作者:付洪利 鄒長滿 單位:北華大學
- 上一篇:企業財務分析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企業財務分析預警作用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