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

時間:2022-07-17 08:14:39

導語: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

一、共同的歷史擔當——四代清華學子的人生歷程

2018年1月12日,由李芳芳編劇并執導的影片《無問西東》在沉寂六年之后終于上映,影片由不同時空的四個故事講述了四代清華學子的人生故事。大學求學期間的吳嶺瀾意氣風發,英文和中文成績都是第一的他卻在物理考試中墊底,始終堅信學理科更為務實的他在追夢的路上迷失了方向。當老師勸他轉讀文科專業時,他卻陷入了迷茫,只因那個時代最好的學生都在學實科。最終通過聆聽泰戈爾的關于“對自己的真實”的演講之后才幡然醒悟,意識到生命到底做什么才有意義。抗戰時期,來自富賈之家的沈光耀放棄家中優越條件,毅然來到貧瘠的云南,在西南聯大求學。在國難面前,練就一身功夫的他面臨著明哲保身還是投身救國的艱難抉擇。此后他選擇投筆從戎,在訓練期間冒著被懲罰的危險為山區的貧困兒童投遞食物。隨著他駕駛的飛機撞向敵軍艦艇,他的青春也最終定格在了那個最美的年紀。前期的陳鵬憨厚卻不缺聰明,在異地的他得知自己深愛的人被宣判了五條罪狀之后,他頂著有可能葬送自己前程的壓力,毅然趕回到愛人身邊拯救了愛人的生命,并帶著她回到故鄉,重獲新生。現代社會中的張果果,面對現實生活中救助別人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的鮮活事例,他提升心中防備,雖然救助但卻不直接與一個因產下四胞胎而導致經濟陷入困境的家庭接觸。然而,支邊志愿者李想犧牲生命拯救自己父母的故事喚醒了他心中被現實生活催眠了的善良和本心,最終他選擇遵循自己的內心,敞開心扉,面對面幫助四胞胎家庭。四個不同時代的主角雖然擁有不同的青春,但卻有著共同的擔當,他們相互之間的命運都有關聯,最終形成強烈的情感交織。片中清華學子讓人感受到了知識分子上下求索的內省精神與人文氣質。描述青年學子題材的影片自然少不了老師的角色,片中處處都有教師身影的存在,在電影的最后,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錢鐘書、朱自清等多位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歷史名人與教育名家“悉數登場”,讓不少觀眾在觀影結束后仍駐足觀看,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和胸襟。

二、名師巨匠的精神文化傳承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硝煙彌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國民黨的部隊節節敗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為了保住國家的文化血脈,三大名校共同南遷,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征就此開始。陳寅恪先生拒絕了日偽大學的任教邀請,父親喪事還未辦完,他就跟著隊伍南下。趙忠堯教授化裝成難民,把50毫克鐳帶到昆明,保住了中國高能物理的全部家當。這段艱苦卓絕的長途遷徙,在中國教育史上絕無僅有。多位大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學生傳達著“剛毅堅卓”的校訓精神。為了讓觀眾設身處地地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和文化環境,讓這些珍貴的歷史瞬間在影片中得以真實重現,導演最大化地還原了每一處歷史場景和細節。舉校遷移后所有人面臨著更加嚴酷的現實——沒有經費購買圖書和修建校舍,正如影片中提到的“就算是一個鐵皮頂不建,全部建茅草頂,經費也不夠”。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欣然接受為西南聯大設計校舍的任務,但濃縮了他們所有思想精華的設計方案卻一改再改,并非梁思成夫婦水平有限,而是校方根本拿不出這么多經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影片中“室外大雨,室內小雨,暫停授課,靜坐聽雨”的場景便是對當時辦學條件的真實寫照。雖然條件艱苦,但這些名師巨匠卻沒有抱怨,繼續傾心于修身治學研究,堅持傳道授業解惑。在此期間,陳寅恪寫下《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王力寫下《中國現代語法》、華羅庚寫下《堆壘素數論》、周培源寫下《湍流理論》,這些論著后來都成為我國各個學科的奠基之作。西南聯大教師們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師性決定了教師要在儀表、生活作風及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作學生的表率。優秀的老師身上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求學生涯乃至是學生的一生造成重大的影響。古往今來,但凡為師者都注重德才兼備,不僅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而傳德尤為根本。師德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具備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修養。師風是作為一名教師,以及教師集體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由此而表現出的精神風貌、工作作風和思想作風。對高校而言,師德師風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學校校園文化風格和精神風貌,影響著學校的形象和聲譽,是學校軟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

三、當代大學師德師風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多元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今天,部分院校的師德師風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師隊伍理想信念弱化,價值觀念失衡,部分教師存在功利思想,科研造假,教師育人意識不強,甚至出現了教師性侵學生,嚴重敗壞教師隊伍形象的丑惡行徑。“德者師之魂”,教育維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及未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時時刻刻放在高校建設的重要位置。影片中時任西南聯大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在于樓有多高,占地面積有多大,而在于這個大學有沒有好的教授,好的老師。于201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核心價值理論體系,是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豐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是社會各界的共同使命與責任。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其智力高地、道德示范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構建思想主流、健康向上的優良師德師風。[1]總體來說,高校師德師風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一)不忘初心,提升師資隊伍對教育的神圣感。老師肩負著為祖國培養下一代的重要責任,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教育初心,但卻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漸漸遺忘了自己的初心,偏離了自己的本質,甚至降低了自己的基準底線。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上的浮躁之風、享樂之風也慢慢吹進校園,侵蝕著曾經最為純潔的象牙塔。部分高校教師的價值取向出現了一些變化,變得浮躁、功利,部分教師甚至喪失了“教師是最神圣職業”的理念。影片中吳嶺瀾選擇“不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一輩子與文學相伴,并在條件惡劣、日第09期軍轟炸不斷的昆明堅持授課,只因他篤信文化亦可救國,文化亦可興國!心中懷著對教育的崇高使命。每位教育工作者應做到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投身教育的初始之心,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自覺抵制外來不正之風的侵蝕。修身治學雖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經過日積月累,隨著時間的沉淀卻能在教師的內心中營造超越功利、現實及世俗利益的不凡氣質。(二)牢記使命,提升師資隊伍對學生的責任感。指出,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身為人民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責任心,才能為學生的順利成長保駕護航。影片中,敵機就在自己的頭頂盤旋時,錢鐘書先生不顧個人安全,組織學生有序撤離。警報響起后,對警報已經習以為常的沈光耀來到廚房熬制冰糖蓮子,看到吳嶺瀾老師還沒有撤退,便提醒吳嶺瀾:“教授,你先走吧。”吳嶺瀾立刻駁斥:“胡說,哪有學生不走老師走的道理。”簡簡單單幾個字包含了這位大師心中對學生的愛護之情,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仍然將學生的安全放在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位置。教師的責任感源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及愿意獻身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事業心,教師才能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如果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敷衍了事,形式主義地工作,那么“教書育人”就成了一句空話,再好的教師,再好的教育方案,再嚴厲的管理措施也是于事無補。(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師資隊伍的自律意識。強調,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一個老師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出問題,怎么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影片中,當屋外下起瓢潑大雨時,楊振寧和其他同學一起靜坐聽雨,而此時的操場上,時任西南聯大體育部主任,時年56歲的馬約翰老師仍然頂著大雨,帶領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他并沒有因為下雨選擇停課,更沒有讓學生冒雨鍛煉而自己去遠處躲雨。在臨時撤離到相對安全的地帶之后,老師們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仍然堅持授課。山洞旁,陳寅恪老師在悉心給大家講授“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叢林中,袁復禮教授則在詳細分析恐龍的體態結構;吳嶺瀾給學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自信而篤定,似乎并未意識到此時此刻,日軍的飛機就在自己的頭頂上空肆意盤旋。強化教師的自律意識,需要老師進行自我約束,培養自己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用制度約束自己,靠制度規范行為,靠強大的思想力量戰勝一切腐化、松懈、怠慢現象。

這部電影傳達了每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傳承的,每一代人在各自的時代和境遇中,即使遭遇不同困惑,也應該過好自己那一代的人生,用時代的方式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為整個民族的延續和進步盡了自己的一份力,同時也真正實現了自己青春的價值。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為民族延續文化血脈的歷史重任。教師應時常回想自己從事教育的初心,在面對現實利益誘惑時,能堅信自己初心的珍貴,并遵從自己的初心。“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作者:劉通 劉宇 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