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效益分析

時間:2022-01-28 10:16:18

導語: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效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效益分析

[摘要]伴隨我國國際力量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國際上漢語所受到的重視也越來越高。漢語國際教育在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當中承擔著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等重要職責,高等教育階段除了面向留學生群體的本科教育之外,國內部分院校還開展了漢語國際教育的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相應的漢語國際教育所獲得的影響收益也兼具廣度和深度,對于全面推進教育升級和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地位來說意義重大。

[關鍵詞]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國際影響力

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的基本情況

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漢語國際教育主要以綜合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為主,部分地區工科院校也開展了漢語國際教育,但相比其他兩種類型,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的院校數量相對較少。在專業類別和所屬學院方面,大部分綜合類院校專門設置了國際教育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等開展漢語國際教育。部分院校尤其是師范類高等院校以國際交流、文學院等學院專業為主要設置方式,將漢語國際教育納入其中。也有部分院校將漢語國際教育納入文學、新聞傳播、文法等學院專業當中。教學模式方面,漢語國際教育主要針對本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分別開展教育,其中面向本國學生的學科專業設置為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等,面向國外學生的學科設置為國際漢語口語、漢語言、漢語言文學等。除了本校教育,國內部分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方面還通過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的方式如創設孔子學院,依托孔子學院進行海外漢語交流和教育工作。如較為知名的山東大學,海外協同創辦孔子學院數量達到了八所,分別分布于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輻射面積較為廣泛,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

二、高校現行漢語國際教育的培養目標分析

(一)本科段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

我國絕大多數綜合院校或者師范類院校開展了本科階段的漢語國際教育,在本科段教育教學方面,國內高校基本遵循兩個教育側重點,其一是培養本專業人才的語言文化人文素養,其二是針對性進行具有漢語國際教育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層面,本科段漢語國際教育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形成扎實的漢語基礎,并能夠適應后續如漢語教學、外貿交流、新聞出版等領域的工作需要。本科段漢語國際教育有著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征,其中對外國留學人人才的培養更加強調基礎漢語能力培養,學科設置方面除了國際漢語之外,還涉及漢語言文學等學科內容。

(二)碩士段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方向

碩士階段漢語培養更加強調專業能力培養和第二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有著多語種教學基本特征,強調高層次、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價值。目前國內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方面堅持“09漢碩培養”原則,采用五個維度分別進行教育目標和訴求建設,分別為思想品德培養、基礎知識培養、教學技能培養、文化傳播與交際能力培養和研究管理能力培養。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方面,碩士段漢語國際教育的具體培養內容有所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以中國石油大學為例,在碩士人才培養方面,中國石油大學要求能夠擁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同時做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高素質的人才應當具備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性系統知識,能夠在后續的教學崗位當中,熟練運用第二語言開展教學工作。能夠在國際交流當中承擔文化交流職責,能夠擁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說是人才還必須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在多語種教育崗位當中形成勝任力。

(三)博士段漢語國際教育培養方向

教育部2018年發布了《奮進之筆——“孔子學院質量提升工程”》相關文件,文件內容確立增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博士學位,為培養中外漢語教育、國際交流和傳播高級職業性人才,同時為孔子學院和國外相關領域教學管理輸送優質高端人才。教育部文件的發布標志著后續的漢語國際教育需要進一步提升教育層次,提升教育標準。目前國內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博士專業的學校較少,大部分高校僅開設有碩士學位。目前較為知名的博士教學點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幾所院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博士段人才培養更多以職業需求和新形勢發展要求為導向,進行對外教師職業能力培養。

三、高校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的經濟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是當前漢語國際教育最為直接的效益,根據效益類型,高校經濟效益可以分為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間接獲取的經濟效益以及個體收益三種類型。

(一)高校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

教育經濟效益是教育工作開展和教育質量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其中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是指在經過教育投資生產后所產生的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勞動收益,這種勞動收益直接與勞動生產率掛鉤,勞動效益最終轉化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收益。高校開展的漢語國際教育從本質上來看也是一種教育層面的投資行為,在最終的收益方面由于投資方式不同,所產生的收益類型也有所差異。其中較為典型的是私人收益,該收益形式來源于私人出發點,私人通過投入教育成本的方式來最終獲得收益,其中漢語國際教育最終完成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會以勞動力的形式表現在社會關系和社會服務當中,這種社會關系形態會最終以收益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此外,還有社會層面的收益,該收益主要是指社會投入所獲得的收益,其中主要表現為國家教育投融資最后獲取的經濟收益。

(二)高校教育中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

間接經濟效益是指非直接完成投資建設,或投資建設未直接表現為物質收益的經濟效益形式。通常情況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經濟效益更多是一種整體性的效益,效益產生形式絕大多數不表現為實體經濟特征。首先,漢語國際教育中有著明確的學費收入收益,是一種付費知識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形式,這種收益方式將會轉換成為高校的直接效益。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所完成的人員培養,最終實現人才社會價值的提升,在最終的社會關系的構建方面,形成了與社會就業之間的適配,這種社會關系的形成便是一種間接的收益形式,其中社會需求層面所需要負擔的人才成本投入,可以視作是間接的非實體收益效益。此外,部分外國留學生因高質量高校教育選擇中國作為留學對象,在中國生活期間所產生的經濟消費等,也會被視作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所產生的間接效益。

(三)高校產生的個體收益

現階段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當中的課程教學形式和組織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也有所差異,在教學活動方面,主要以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組織模式來開展教學,并接受高校教育修業年限和水平限定要求,對目標受教育對象有著一定的規定。在開展教育中,受教育者本身需要進行一定的教育資源投入來獲取教育服務,同時在受教育過程中,由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能力素質提升,獲得了人力資本的增值。基于個人投入所帶來的增值效益,實際上也會算入漢語國際教育所產生的教育收入當中。

四、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的社會效益

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代表的是中國國力的增強以及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相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所受到的社會關注更高,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作用也更為強烈。

(一)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國際教育是語言的傳播,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漢語影響力擴大標志著漢語背后的文化逐漸被世界范圍所接受,代表著社會層面的傳播價值得到了提升。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漢語作為核心內容,通過教育傳播的方式,將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向世界范圍內完成了傳遞,讓世界更加直接、有效地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目前高校開展的漢語國際教育本身并沒有對地域有著明確的要求,在教育教學方面,更多面向有志于開展對外教育工作的中國人或者希望將漢語作為學習對象的外國人,其中非漢語母語的外國人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不多,能夠真正產生的文化理解也相對膚淺,通過漢語國際教育,能夠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漢語文化信息,能夠從漢語視角出發進行文化的認知和審視,最終實現深層次的文化感知和文化交流。這種文化層面的價值認知和文化認同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模式相同,其中文化作為交流紐帶,發揮著重要作用。外國人的漢語學習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進入相同的文化語境當中,消除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隔閡,從而實現更加有效的文化交流,中華文明所誕生的文化也更能為世界所接受。

(二)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

教育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教育的國際交流則是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現代高等教育在國際化建設當中主要強調教學國際化、學生國際化和教師國際化三種指標。其中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主要面對的受教育主體為非漢語母語的外國學生,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壯大能夠更好地帶動高校國際化發展,帶給高校更高的國際形象。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開始認識并認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性,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語學習與適應當中來。與此同時,在開展國際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國際化和教師的國際化將成為漢語教育的引領和帶動,幫助高校參與到多元文化的交互之中,不斷進行教育模式的升級,以更具前瞻性的姿態,取得教育創新。

(三)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升級

文化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一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在國際舞臺當中的競爭離不開文化層面的競爭。漢語作為語言形象,是國家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同時也是民族在國際交流中的重要表示。高校所開展的漢語國際教育,在促進文化傳播方面,還能夠拉近國際文化,中國在世界競爭當中形成競爭優勢。真正進入中國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群體,在國內的文化環境和語言情境當中所形成的文化習慣,會最終塑造文化價值觀。漢語作為文化行為的載體,將引導留學生在回到本國后,致力于文化的傳播,達到影響擴大的目的。同時國內高校所創辦的孔子學院,在國際交流和文化競爭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山東大學為代表,在多個國家開設的孔子學院承擔了極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和教育影響作用,對于文化走出去戰略來說,意義重大。

五、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效益

除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的開展還有助于文化活動的傳播,發揮文化影響力,實現文化價值。利用漢語國際教育來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目前教育戰略中獲取文化收益的主要形式。

(一)構筑有效的話語系統

文化交流增強了國際的文化理解,能夠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當中的宣傳能力,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輸出漢語傳播文化等方式,可以實現文明傳播的功能,最終實現話語權的提升。目前國際范圍內中國的文化話語權力仍然不夠,西方價值觀仍然在國際范圍內處于主導地位,中國文化當中優秀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習慣等,未能夠在國際范圍內發揮應有的作用。借助漢語國際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世界接觸中國、了解中國,能夠建立起文化包容、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認識到文化差異客觀存在的同時,引導世界各國能夠在文化交流當中加強文化理解,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范圍當中。

(二)搭建平衡的生態文化

語言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在世界交流中不僅承擔著文化傳播的作用,同時還發揮著文化價值影響的作用。而文化價值影響并不全然是正向的,有時候在國際交流中,文化價值影響過于強勢,可能會導致文化環境出現不平衡問題,進而演變成為文化霸權。文化霸權所導致的國際文化形式的單極性會極大地消弭文化的多樣性,導致文化最終喪失生命力。高校的漢語國際交流便承擔了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態平衡的重要使命。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所堅持的文化包容和跨文化交流理念,能夠更好地塑造文化價值,引導文化包容精神,帶動新一代高素質人才參與到文化平衡的導向建設中。

(三)帶動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

悠久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也是生長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只依賴文化研究,更需要大環境的文化建設和支持。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當中能夠更多地將文化內容融入教育當中,帶動更多人參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持續發展,形成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

參考文獻:

[1]袁凌.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21(19):172-173.

[2]楊丹.基于“課程思政”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探索: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J].山東高等教育,2021,9(5):59-63.

[3]李慶.中醫藥國際化視野下的中醫院校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成都中醫藥大學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3):30-32,66.

[4]劉春梅,韋樹蘭.“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廣西地域文化融入漢語國際教育探討[J].高教論壇,2021(9):76-79.

[5]賴麗琴,李紅滿,王媛媛.基于CiteSpace的我國對外漢語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1,19(5):52-63.

[6]孫文龍,魏向清.漢語國際教育中漢字教學的語境充實:基于《華英字典》設計特征研究的思考[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29(3):78-81,118.

作者:吳焱 單位:貴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