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

時間:2022-03-11 09:26:00

導語:淺析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

[摘要]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佳狀態是相互協調、彼此促進。在菲律賓,價值取向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等導致了這兩者之間發展的不協調,政府與高校雖然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并不顯著。其經歷啟示我們: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外部因素眾多,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只能得益于多方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菲律賓;高等教育;經濟;不協調

Abstract:Thebestrelationshipbetweenhighereducationandeconomyisthattheyarewellcoordinatedandhelpeachotherforward.Inthisrespect,wecanlearnlessonsfromPhilippines.Onlybycooperativeefforts,cantheconsistentdevelopmentofthetwoberealized,becausetherearemanyfactorswithinandoutofhighereducation.

Keywords:Philippines;highereducation;economy;inconsistency

在經受300多年殖民統治后,菲律賓戰后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令人矚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菲律賓每10萬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一些發達國家。如此快速的發展在為其做出一定貢獻的同時,由于固有的原因,也導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本文旨在論述其不協調的一面。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狀況

菲律賓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貢獻,無論是私立高等教育學校數還是就讀學生數都占整個高等教育的絕大部分。由于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采取放任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客觀原因,使得私立高校數量在戰后激增,50年代初,就有350所之多,將近戰前的四倍。1962~196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菲律賓學院和大學數量占東南亞高等教育機構的一半還多。直到2003~2004年度,菲律賓高等教育機構的比例都高于WEI和OECD國家的平均值,在2005~2006學年,共有高校1647所,其中公立高校182所,私立高校1465所[1]。

然而在其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出現,即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與經濟發展之間產生了不協調。在1967年,Harbison和Charles做了一項有關75個國家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建立教育發展與經濟生產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模型。他按照經濟發展狀況選取了四個不同層次的國家:不發達國家、部分程度發達國家、半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國家。但這項研究卻將菲律賓排除在外,原因是在菲律賓這二者之間并不成正相關,表現在高等教育在規模發展上排名很高,而經濟發展狀況卻排名很低。如表一所示,菲律賓高等教育入學比例比發達國家還高,而國民生產總值卻僅僅稍高于不發達國家。這種狀況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比如到1990年菲、泰、馬三國的大學生毛入學率分別為28.2%、16.7%和7.3%,而同年人均GDP分別為713.4美元、1401.6美元和2372.5美元[2]。在三個國家中菲律賓大學入學比例最高,而人均GDP卻最低。二、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導致二者發展不協調的原因眾多,當然有歷史的影響也有現實的限制。本文僅選取兩點加以介紹:

1價值取向影響

西班牙和美國殖民主義關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思想和政策對菲律賓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于菲律賓普通民眾來說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西班牙殖民者橫征暴斂、魚肉人民的政策,也使菲律賓人感覺到“上層”和“下層”的不同,接受高等教育就是爭取向上流動機會的想法增加了菲律賓人對高等教育的追求。到美國統治時期,美國的自由主義和民主政策給了菲律賓人民釋放需求以及滿足對白領、上層向往的契機。正是出于這樣的經歷以及對高等教育的此種認識,使得高等教育注冊學生數量眾多,且這些學生大都是為了追求一紙文憑而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向往“白領”輕視“藍領”,他們大多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實際需求。再加上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更多以市場為導向的運作,這樣一來,個人對高等教育的追求在帶來“數量上的繁榮”的同時導致高等教育脫離經濟發展也就不難想象了。正如菲律賓前任教育部部長OnofreCorpuz所說:“菲律賓人民將教育看成一種消費品而不是一項投資;把獲得文憑看作是進入高等教育的目標。他們認為菲律賓高等教育與作為國家發展的工具相比,更多的是一種符合憲法的權利,重點在于社會消費而不是有目的的投資。”[3]

2結構脫節

20世紀60年代之前,菲律賓是亞太地區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其工業實力遠遠超過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韓國,僅次于日本。作為新興工業部門的制造業一直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日本為34%,菲律賓為20%,高于新加坡的12%,泰國的13%[4]。顯然菲律賓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熟練工人和中高級技術人才。然而,從表二我們可以看出與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相關專業的注冊比例卻很低。學生主要集中在師范、社會科學、工程(大多都不選擇國家所需的技術專業,而更多地選擇工程師)和醫學。

同時,我們還可看到菲律賓高校自然科學的注冊學生比例也很低,這種狀況長期不曾改變,自1999~2000學年至2004~2005學年都在1%~12%之間徘徊,這也不利于國家的發展。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一個國家能離開科學技術而真正得到發展。在菲律賓,學校管理者和學生家長也都抱怨高等教育過多強調社會科學而忽略了自然科學。然而,由于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本國經濟的實際發展所需,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事實上,二者不僅在結構上產生不協調而且菲律賓高校人才培養數量也超過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力需求總量,結果是畢業生就業難、文憑貶值、失業情況嚴重,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商業/企業管理學科的畢業生數量大大超過社會、經濟部門的吸收能力。

三、為改善不協調所做出的努力

為更好地調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1969年成立了菲律賓教育調查總統委員會。該委員會在其1970年的報告中對加強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之一便是“協調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計劃”。1972年9月,菲律賓政府頒布的《教育發展法令》制定了1973~1983年10年發展規劃,規定這一時期的教育目標是廣泛開展普通教育,為國家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中級技術和高級專業人才。1974年,菲律賓政府又在《新勞動法令》中明確指出,必須通過教育的發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根據上述目標,在高等教育中把重點從文理各科逐漸轉向工程技術等應用學科。

到阿基諾執政時期,在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將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教育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適應性、提供更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改善管理效益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戰略目標。而且為了準確地反映社會及各級部門的人力需求,阿基諾政府還成立了“機構總統委員會”,協調有關政府機構合作調查全國各地區的人力供求狀況;教育文化體育部的“高等教育委員會”也組織專門小組研究中、高級人力供求狀況。教育文化體育部在“國家經濟發展署”的協作下,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所需專業(簡稱“優先專業”),以提供助學金的方式鼓勵公、私立高校學生攻讀優先專業[5]。就此,我們可以看出,菲律賓在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狀況時,已經注意到了管理層面各機構的協調合作,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合的管理系統,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

而且,為適應社會對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菲律賓許多高校還開設了相關的學位課程和非學位課程。還有不少大學與工業企業合作培訓專門的技術人才,開展企業內教學科研[6],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減少了人才培養和社會所需的脫節。另外,政府還采取了其他的一些措施,如通過設立“大學后溝通計劃”,加強工業界與學術界的聯系等。

四、改革效果評價與反思

盡管自從意識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不協調后,菲律賓就一直在努力改變這一情況,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從表四所顯示1999~2005年就讀各專業的學生數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學生對專業的選擇還延續著菲律賓一直以來的情形,排名前三位的基本上都是工商管理、師范和教育以及工程技術專業,只是在2004~2005學年醫學一躍成為第二位,而這也是出于市場尤其是國外市場、學生市場的需求,滿足了學生國外就業的需要,而且也部分程度地導致了國家人才的流失,甚至相關行業人才的缺乏。尤其不可忽略的一個背景是在菲律賓高等教育中,私立高校所占比重基本都在80%以上,而私立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費,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其專業設置便一味迎合學生需求,而忽略了社會經濟實際發展所需。

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眾多,其間情況復雜,這也是菲律賓政府和高校雖一直努力卻效果不甚顯著的原因所在。就菲律賓而言,除上述原因外,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管理不善使有限的資源重復浪費導致高等教育的低質量,以及菲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也有著不可逃脫的責任。因此,要更好地改善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針對菲律賓現狀,筆者認為不能將高等教育完全交由市場,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及適當的以國家發展為導向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專業設置、選擇觀念上予以引導之外,一并重要的是管理上的改革,即應形成一個整合的、系統化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從而可以在全面收集信息、對市場實際需求作出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對整個高等教育有一個合理的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另外,菲律賓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值得我們深思。菲律賓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其私立高等教育功不可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菲律賓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也主要是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不善所致。如今,在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日益減少以及各方需求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已成為世界性趨勢。那么,在私立高等教育促進國家發展的同時,如何盡可能地減少因私立高等教育的盲目發展而帶來的一系列不足,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現階段民辦高等教育也在轟轟烈烈地發展中,如何對其進行合理規劃,使其健康成長,為國家發展盡其所能,已經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菲律賓的前車之鑒在于,政府應在國家層面上對所有高等院校有一個宏觀的整體規劃,使各類高校在一個整合的體系中找準定位、各自發展,避免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資源浪費。同時,應該加強對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科學預測,引導高等教育相應發展,盡可能減少由于脫離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而導致的畢業生失業現象。當然,科學的預測需要一定的人力、技術與設備的配套進行,而且由于經濟發展的快速變化給預測帶來不少阻礙,這不僅在發展中國家,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但這至少是一個需要努力的方向。

總之,高等教育處于一個復雜的社會大系統中,影響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因素眾多。因此,二者的協調發展就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高等教育系統簡介[EB/OL].www.ched.gov.ph/hes/index.html.

[2]劉洪.1999年國際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國際統計出版社,1999.89-90.

[3]EpifaniaRCastroResposo.TheRoleofUniversitiesintheDevelopingPhilippines[M].AsiaPublishingHouse,INC,1969.115.

[4]沈紅芳.菲律賓拉莫斯政府的經濟改革及其成效[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2.

[5]馮增俊,盧曉中.戰后東盟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335-336.

[6]黃建如.20世紀東南亞高等教育回顧[J].高等教育研究,20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