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論文-再談上課專心聽講

時間:2022-06-13 11:40:00

導語:教學管理論文-再談上課專心聽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管理論文-再談上課專心聽講

教學管理論文

以新課標反思上課認真聽講

從小學到初中乃至大學,上課認真聽講這句話無疑是老師們教育學生好好學習的口頭語,是老師上好一節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甚至成了衡量一個學生品行的標準。多少年來,人們對此熟視無睹,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是無可挑剔的。然而,當我們用新課程標準理論重新審視這句話時,也許真應該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了,我們確實應該對其實質做深刻的分析了。

美國語文教學研究會主張用一個更大的社會概念“傾聽”來代替簡單的“聽課”一詞。會長丹尼斯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語文教師首先教給學生的學習技巧應該是課堂傾聽”,即“如何聽課”。

我們平常所說的聽課是指簡單的用耳朵聽。聽課時,學生如果不融入興趣、思維、感情等主動性因素,即使認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也只是被動聽課,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還會出現“左耳聽右耳冒,老師說啥不知道”的現象。這種單向的讓學生認真聽講的信息交流,片面地對學生的要求,其實是一種苛求,而這種苛求的背后則體現著教學的專制。傳統的教學,我們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因而流行“請君入甕”式的“教案劇”,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授人以魚”,按照程序,按照教案,滔滔不決地講解,津津有味地分析,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用統一的尺度抹殺創新的火花。在一些教師的心中,規規矩矩,絕對服從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愛問好動的學生則會受到斥責,只有有錯的學生絕無出錯的老師,不準學生和教師爭論辯白。這樣的結果是以我們辛辛苦苦,任勞任怨的付出,培養了一批批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本本文化尖子和許多以失敗者心態走向社會的人。“上課認真聽講”本無可厚非,但能聽并不等于會聽,會學。課堂上除了有少之又少的幾分鐘時間分配于你向大家“起立展示”,其余的時間里你都處于參與傾聽活動的范疇。《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指出:“傾聽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師口語表達的信息和能在頭腦中將語言轉換成意義兩部分。”課堂傾聽是一種含有聽課技巧和聽課藝術的積極高效的聽課,它還包含鑒賞性思考、主動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聽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語文能力應首先把這種基本要素作為強調和培養的目標。教師授課時,不能滿足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認真狀”,要對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等進行大膽創意,引導學生最大程度的處于積極的傾聽狀態,以提高授課和聽課效率。傳統意義上的上課認真聽講實則就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

“上課認真聽講”就新課程標準理念而言,其實質仍應是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表現。由于學生自身資質的參差不齊,他們的傾聽能力和傾聽狀態也會有很大差異。據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傾聽效果是由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其傾聽目的來決定的。聽課過程中,學生往往以自身具備的傾聽能力和自身養成的傾聽習慣來決定聽什么,什么時候聽。所以對同一堂課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程度自然有別。老師必須摒棄陳舊古板的教學模式,克服千篇一律的填鴨式課堂說教,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層次性,建立互動的課堂,不僅觀其學習的表象,更要深探其能動的內在。

在新的課改實踐中,我們還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①教師講的課成為學生的“耳旁風”,請學生朗讀或答題,學生張口結舌不知所指。②學生一邊爭先恐后高舉小手,一邊急切呼喚“我來1“我會1。教師請一學生發言,該生洋洋自得,其余學生無心聆聽,或為自己未有發言機會而連聲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輕聲與同學交流。該生發言結束,其余學生要求發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環之中,學生心態浮躁,聽講浮躁,表面的燦爛下面是內在的蒼白——輕學習交流,重表現自我。③學生從多角度回答問題后,再請學生發言,學生不能歸納綜述。有的學生還一再舉手要求發言,回答結果卻是簡單重復某個學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顯的錯誤。……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雖多,但有一點令人深思:孩子們上課“聽”了嗎?傾聽老師、同學乃至自己的心聲了嗎?孩子們在學習中又“愛聽”、“會聽”嗎?《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而且,在第一、二學段目標中就已提出了“傾聽”“把握主要內容”“簡要轉述”“商討”等要求。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已能樂于傾聽,善于傾聽,何來上述課堂教學中令人尷尬的現象?

人的一切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能力,并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中,“聽”是首要的,也是用得最為頻繁的語文能力。有資料顯示,“聽”占人的語言活動的45%左右,幾乎與“說”“讀”“寫”的活動總量相待。看來,教師在忙著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還有必要讓孩子“樂聽”“善聽”,學會傾聽。

首先我們應喚起學生對聲音的注意,集中注意力有意傾聽,才能準確、有效地接受“聽”的各種信息。長有兩只耳朵,就時時刻刻都在聽嗎?不,既然有“熟視無睹”之說,就難免會“熟聞無聽”。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又據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時,大腦皮層上就會產生“興奮中心”,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個“最優勢的興奮中心”。細心的傾聽者,能從中聽到財富。

其次應創設各種情境和條件,讓孩子們在大自然豐富的聲音資源中,在色彩紛呈的自然之聲中感悟、辨析、理解、記憶、想象……從而陶冶孩子性情,學會傾聽。

再者現代社會,信息高速傳遞,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報告會、演講會、辨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經典音樂……社會之聲多姿多彩。我們完全可以開展以“傾聽社會”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把社會之聲變成學生的一部分教材,在傾聽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記憶、理解、分析、歸納、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科學素養、品質人格等全面素質,從中感悟人生,充實人生。

當然尤為重要的便是傾聽課堂,學會學習。著名音樂指揮家卡拉揚曾多次指揮龐大的樂隊,演奏了令千萬聽眾如癡如醉的優美樂曲。據說卡拉揚能在幾百人的合奏中,聽出一根小提琴弦發出的不和諧音符。卡拉揚真是“善聽”!如果說學生學習的一篇篇教材是一段段旋律,那他在課堂上的一次次學習實踐就該是一個個音符。教師要把握好這一個個音符,引導學生傾聽課堂——傾聽老師、同學乃至輔助教具之聲,在“聽”中理解,“聽”中想象,“聽”中評析,提高“善聽”的能力,“聽”出卡拉揚的“耳朵”來。

著名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傾聽,在傾聽中提升情趣,感悟人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