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成敗致因探析

時間:2022-04-22 10:45:57

導語:德育方法成敗致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方法成敗致因探析

一、德育方法含義

德育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從德育方法和德育方式的關系這個角度來理解德育方法。顧明遠《教育大詞典》中指出德育方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采取的各種影響方式的總稱,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方面的活動方法[1]。第二種是從德育方法與德育手段的關系這個角度來理解德育方法。如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就將德育方法理解為“教師為了完成德育的某種任務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就是教育手段”[2]。第三種是從德育方法內在構成要素上定義的德育方法,如德育方法就是在德育活動中將師生關聯起來,促使他們之間發生道德信息、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溝通和互動,最終實現師生道德共同發展的方式與手段的總和[3]。因此對德育方法的理解不是唯一的。本文所講的德育方法,是從施教的角度理解的德育方法,它主要指的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所采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它的實質就是要解決“如何教”“怎樣教”的問題。

二、德育方法成敗的主要致因

(一)師生關系。奧地利教育哲學家布貝爾曾指出:“師生關系本身即是人與人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更是教師和學生作為人而存在和發展的獨特方式,具有無可比擬的教育力量,師生關系的展開和師生交往過程,使學生獲得人際體驗技能和終生交往品質的重要源泉,也是學生建立價值系統的現實基礎。”[4]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近感,從而樂于去接受教師的教誨。下面看一則案例。王老師上課后,發現只有趙剛不在,大概過了十幾分鐘,趙剛氣沖沖地走了進來,把桌子上的書本全部推到地上,安靜的教室秩序大亂。王老師心想:趙剛平時不是這樣的,一定事出有因,先不能激化矛盾。于是,便用鎮定的語氣說:“同學們,我們繼續上課!”看到老師沒有發火,學生們也逐漸安靜下來專心聽課,趙剛也坐在位子上不作聲。而課后王老師跟學生做了深刻的探討,趙剛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則案例中,王老師在試圖和趙剛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個前提下去解決問題。最后,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試想,如果王老師沒有壓制住怒火,不問青紅皂白地就批評趙剛,趙剛也肯定會無禮地頂撞老師,拒不認錯,教育收效甚微。(二)教育時機。教育時機就是教育者在最有效、最易發生作用的時間里對學生進行教育。下面看一則案例。任老師班里的班風最近發生了很大變化,到底怎么回事呢?一天,任老師在樓道里看到了班里的一個女同學,戴著紅領巾,見了任老師打了個隊禮,然后立正站好,還說了一句“老師好”。任老師當時特別激動,到政教主任那里借了一張獎狀,并用毛筆寫了一個“文明禮貌標兵”獎狀,蓋了政教處的章。任老師頒獎并祝賀她成為第一個文明禮貌標兵。從此,文明禮貌蔚然成風。這則案例中任老師就抓住了這名女生尊敬師長的教育時機,對她進行表揚,對全班學生進行德育,使大家開始注重文明禮貌。如果任老師沒有把握住這個教育時機,想要改變班風就很可能會很困難。(三)對象差異。教育的對象差異指的是由于人的遺傳、環境和所接受教育的不同,每個個體在身體、心理、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況中存在的差異。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沒有較好地關注到教育對象的差異,即使掌握了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結果也很有可能是失敗的。下面看一則案例。陶行知先生曾經用四顆糖教育了一個犯錯誤的學生,效果很好。最近,又看到了一則故事:一個班主任在處理犯了錯誤的學生時,他也想到了陶先生的四顆糖,并直接模仿了他,但卻收效甚微。學生不但不領情,還把糖扔在地上。可想而知,這位老師會如何失望。這則案例中,同樣的辦法,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歸途。這是因為這個老師只是在生搬硬套地模仿陶先生的德育方法,求其形而忘了其神。他忽略了因人而異,忽略了共性與個性的區別。俗話說:“教無定法。”受教育的對象永遠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對象的差異。(四)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各種意外的想不到的事件、能夠恰當判斷、靈活處理的一種能力。正如烏申斯基所說:“無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也不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5]下面看一則案例。主任暗下決心,一定要抓到故意破壞公物者并且嚴厲懲罰。一次,終于抓到了兩個破壞者。當主任在辦公室對兩人進行教育時,兩個學生認錯態度良好,虛心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讓人感覺他們不是故意破壞指示牌的。這時,主任心想:這兩個學生認錯態度良好,要給他們改過的機會。于是,沒有讓他們賠償,而是給他倆安排了一個課間看管公物的任務。從此,樓道里的公物很少有人破壞了。這則案例中,主任比較成功的就是因勢利導地引導和激發學生認識并改正破壞公物的壞習慣,從而教育了學生,保護了公物,一舉兩得。

三、德育方法成敗致因的思考

(一)德育有法、但無定法。德育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德育有法、但無定法。教師在德育過程中不可拘泥于某一種德育方法的使用,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去運用德育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對于教育知識的靈活運用、對于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對于教育問題的敏銳反應的一種綜合性創造能力。只有教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對德育方法予以智慧性的把握才能有好的德育效果。(二)做好德育僅注重方法選擇和運用是不夠的。在追求德育成效的過程中,只注重德育方法本身的學習和運用是不夠的。因為德育方法能否成功,不僅僅在于其本身是否合理,還與諸多因素有關系,如師生關系、教育時機、對象差異、教育機智等。這些因素對德育方法的成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現實生活中的無數德育案例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單純追求德育方法本身的學習與運用,是不夠的。1.德育方法選擇的依據。德育方法的選擇應當遵循以下兩個依據:一是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二是學生自身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德育工作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如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時,由于小學生認知水平還處在形象思維的階段,應當選擇更加生動、形象的德育方法。2.做好德育需要德育方法的綜合運用。德育方法的綜合運用指的是在德育中采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更加有助于德育目標的達成。如學校組織大家去參觀烈士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在事前不向學生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使學生在心靈上事先進行洗禮而是單純的就組織學生去參觀了,最后達到的教育效果肯定沒有前一種情況好。(三)教師需善于反思和總結教之所興與教之所廢。德育工作完成后教師應當總結和反思在德育過程中的得失。教師通過總結和反思會發現,有時德育方法能否成功與德育方法本身的關系并不是太大,而是與教師的教育理性和教師對教育真諦的感悟有關。教師的這些能力與德育方法能否成功具有莫大的關聯,教師應當善于反思和總結德育工作以提升自己對教育真諦的理解。(四)追求德育成效,教師應當注重本身修養的提高。1.多讀書、多積累,學習先進的德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像魏書生、李鎮西、任小艾、竇桂梅,他們的教育人生是智慧的人生,他們在教書育人時是傾注了智慧在上面的。這些優秀教師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面對同類的學生,處理同類的問題,他們管理和教育班級時的個性化經驗是一種智慧,對于其中適合我們自己實際情況的做法,我們應當借鑒,應當學習。2.在德育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有自己的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經驗。這些經驗對于其他教師也許會有很大的啟發,因此,教師之間就應當建立一個平臺用于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教師們還可以利用工作室、研討會等方式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擦出火花,驗證思想,傳播思想。讓教師們在交流中體驗德育教學工作中的智慧。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用于教師身上也是很恰當的,只有先提高了自身,形成了良好的師德,學生才會真正去聽從教師的教誨,才會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導,這種情況下的德育效果也才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則會事倍功半。為提高專業素養,教師應當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學習專業理論和知識、積極把握進修機會,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為了提高專業外的素養,教師應當學會用心去感受學生、感受教育、感受社會、感受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收獲到教育智慧、人生智慧。

四、結語

做好德育僅注重方法選擇和運用是不夠的。在選擇德育方法時要遵循兩個依據:一是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二是學生自身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同時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注意德育方法的綜合運用。運用德育方法的時候不僅僅注重德育方法本身,還應當發揮教師的教育智慧。在德育工作完成后要及時總結和反思,獲得經驗和感悟。教師還要注重本身修養的提高,這些都會促進德育方法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9.

[2]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16.

[3]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0.

[4]王立東.德育中的師生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5.

[5][俄]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作者:王輔冉 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