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中學教師德育論文

時間:2022-12-15 03:19:30

導語:民辦中學教師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中學教師德育論文

一、民辦中學德育工作現狀

(一)德育方式:重理論說教,輕實際效果

道德教育實質上是主體性教育。這里的主體性不是教育者的主體性,而是“以生為本”的主體性。教育者通過教學渠道,將德育內容灌輸給受教育者,這個過程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德育的實效性。否則,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獨角戲”,教育者只是完成了個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實效卻很難把握。長期以來,中學的道德教育方式總體上偏向于單向度的理論灌輸。這種教育方式的突出問題就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擺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甚至蔑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追求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輸作為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動力,而很少考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需求。我們知道,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強迫學習的東西都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1]67,成人如此,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教育者必須激發和挖掘受教育者對于德育的心理需要,只有如此才能獲得良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二)德育過程:重品德認知,輕品德踐履

就德育過程看,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環節缺一不可。要想使德育見實效,不僅要重視提高主體的德育認知,還必須通過激發主體的情感,錘煉主體的意志水平,最終落腳到德育行為上。當然,德育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知識,但是,德育的主要任務并不是以知識的形式被人們認知,而是要作為人們的品德見之于行動。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種割裂知、情、意、行四個環節相互之間關系的做法是違背德育過程規律的。目前,民辦中學德育工作主要由兩個渠道,一是通過黨團工作途徑,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二是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依據課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于民辦中學的實際情況,更多地關注高考或中考所要涉及的考試內容,而較少地關注學生實際成長所需要的各種“養料”,因此,實際工作中還多是依賴于課堂僅有的時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德育工作,其效果之弱可想而知。

(三)德育價值:重功利實用,輕精神引導

與其他學科相比,德育是看不見摸不著,其效果也是潛在的。這就在客觀上容易造成一種印象,德育到底有沒有做,做多少,關系并不大。所謂“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指的就是這類工作。相比較而言,人們更看重通過應試獲得的分數帶來的實際效果。對于背負著沉重的生源壓力的民辦中學來說,偷偷地減掉德育之負,其實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些在面上必須做的德育工作基本不會減少,比如課堂教學,常規性活動等。而在本質上是否追求實際的德育效果,卻很難保證,明顯表現出功利性的特點。微觀上看,一線的教師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也體現出明顯的功利性。有相當多的教師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只謀求學生分數高和升學率高,不能切實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學生常用批評、禁止、訓斥、懲罰等簡單粗暴的方法,使得學生常常生活在精神的受辱中,很難形成良好品格。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很多教師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缺少對學生人格和個性發展的應有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有益拓展。諸如此類的現象說明,民辦中學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的德育熏陶無論是質還是在量上都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證。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民辦中學德育工作存在若干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就德育工作主導者而言,與社會辦學的大環境不無關聯,與人們對教育的期待聯系緊密,與民辦中學的經營者素質密不可分,與一線的教師質量息息相關。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主觀原因: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知不足是主要障礙

首先,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按理說,能夠通過經濟手段參與到社會辦教育以補充教育資源的不足,這種精神是十分可嘉的,經營者如果沒有較為超前的意識和勇氣,很難邁出這一步。但是,我們知道,民辦中學既有經濟實體的屬性又有教育實體的屬性。這就使得民辦中學必然要受到這兩種屬性所固有規律的制約。在實際的運行中,常常是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適當讓步,教育規律再大也必須服從經濟規律的需要。因此,在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就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德育理念的相對落后狀況。一些與經濟掛鉤的“缺德”理念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中。比如,“品德無用論”的思想就很有市場。有人說:“有人花錢買智育,有人花錢買體育,卻無人愿意花錢買德育。”話中之意是“德育都沒有人要了,足見德育之無用至極。”這話聽起來很像那么回事,其實不然。所謂花錢買智育,主要是指家長們愿意在課堂之外為孩子花錢購書、雇家庭教師、上各類輔導班,卻沒有家長專門為孩子的德育花錢輔導。這是對德育的滲透性、潛在性特點缺乏認識使然。德育滲透在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念等無不浸透著德育的養分。因此,家長在花錢買了智育的同時,也就買了德育。德育之“用”更是體現其潛在性特質,學生的成長、成才、成人無不以德育為內在支撐的“骨架”,否則必將成為有才無德的“廢品”。德育之“用”豈能以經濟杠桿來衡量其實際的斤兩呢?其次,教師專業素質不高。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認為,“一個好王子,一切都歸功于運用道德的原則使他成為好王子的那個人”。[1]204也就是說,學生到底怎么樣,關鍵在教師。民辦中學德育工作的好壞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影響因素,但是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決定性因素。目前,民辦中學的教師專業素質明顯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懂得品德教育。就目前的民辦中學德育隊伍來說,主要是政治教師和黨團工作人員。但由于政治課是“副科”,黨團工作也不是主要工作,一般多由教師兼職。這些教師所以兼職,對于主辦方來說,可以節省辦學成本,而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多掙些工資。至于他們是否懂得德育工作,往往被忽略了。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思想教育是人人可以從事的,“誰不會說點道理呢?”“不都是教育孩子么?說服他們還不簡單?”諸如此類的觀點聽起來擲地有聲,實在是對思想教育的認識十分膚淺。二是不善于品德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品德教育時說道:“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動著兒童,在他們心靈里留下愉悅、興奮、精神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能變成信念。”[2]當前由于升學率的引導,幾乎所有教師,尤其是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者們服從和服務于學校的生存大局,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首先以滿足考試成績為主,至于是否能夠在學生的心靈里“留下愉悅、興奮、精神充沛的情感”就不得而知了。三是不愿意從事品德教育工作。就教師個人價值追求而言,沒有誰愿意被人輕視。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同樣地付出了辛苦的勞動,為什么要被人看不起呢?尤其是品德教育費時費力、短期效果不明顯,讓人感覺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在教師隊伍中往往有可有可無的感覺,這種不被認可的滋味是教師們誰也不愿意落到自己的頭上的。因此,從事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不是出于內心的熱愛,而是被動地接受安排。

(二)客觀原因:主辦者對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是致命的軟肋

由于前述思想認識等方面的不到位,民辦中學的主辦者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德育的突出地位難以兌現,因此引起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得一些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幾近步履維艱,甚至名不副實。第一,德育工作經費投入不足。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有足夠的經費支持才可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盡管在教育行業有些工作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比如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額外的給一些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等等。但是,作為一項必要的工作,沒有一定的資金支持就很難從根本上調動教師勞動的積極性。我們注意到一些學校在德育工作的經費投入中主要是兩塊,一是主管單位來檢查時為了應付才付出一些款項,平時并不設立德育工作專項費用。二是給兼職德育教師微薄補貼,這并不是一個整勞動力的工資,而是兼職工資,有的甚至還不到一個整勞力的一半。第二,德育工作考核機制不健全。如何說明德育工作取得了實效,這在理論上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同的學校有著自己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態,所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更容易取得實效。不論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夠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就至少可以為學校的德育工作鋪平道路。比如,在形式上有沒有成文的考核機制,崗位職責,具體要求等;在內容上有沒有確定的德育工作內容,校園文化活動有沒有具體實施的措施等。

三、民辦中學德育工作的現實路徑

民辦中學的德育工作所以存在不如人意的各類問題,關鍵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確實地,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其潛在的價值屬性讓人感到不可能具有經濟效益。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民辦中學的經營者們的積極性。但既然是辦教育,又必須符合教育的規律,沒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因此,憑心而論,經營者們也愿意注重德育工作,只要能夠不影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就可以。也就是說,民辦中學的經營者們雖然思想認識不到位,但在根本的意義上遵循教育規律,關注德育工作還是可以保證的。這就為民辦中學德育工作走出困境提供基礎的認識保障。

(一)利用德育工作的內在特性,讓德育工作潛移默化

有些人認為德育工作耗時間沒成效,尤其是沒有經濟效益。其錯誤的節點在于教育者對德育工作存在的滲透性、價值的潛在性、顯效的緩慢性等特性缺乏認知。確實,由于中學生正值成長期,其個性品質尚未形成,個體行為的反復性、思想的單純性特征十分明顯,德育工作需要花費很多心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需要老師一定要花費大段大段的時間放棄其他工作來對學生專門開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的內在特性就容易將德育工作做好做實。首先,依據德育工作存在的滲透性特征,將德育工作的具體內容化于無形,浸潤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就德育的內容而言,人們的言行舉止無不顯示出一個人內在的德行水平。而這些內容并不是通過專門學習獲得的,都是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逐漸養成的。就學生來說,其行為習慣多是在平時的聽、看、做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平時聽、看、做的內容進行優化、規范且嚴格要求,就可以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而影響學生的內在品質。其次,依據德育工作價值的潛在性特征,將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融入教學,體現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德育工作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其確實存在卻是不爭是事實。因此,有針對性地將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融入教師的教學過程之中,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比如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承擔的責任,而并不是只有德育教師才不可推卸。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那些不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也應在相關方面主動配合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言談舉止加以要求,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熟視無睹。再次,依據德育工作顯效的緩慢性特性,將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見諸行動,顯現在師生共同的教學相長中。德育工作者常常因為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明顯而感到沮喪,尤其是青年教師,這是可以理解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心理追求。但德育工作想看到成果確實不易。對于學校教育來說,甚至基本沒有可能。學生在校期間只有幾年,這幾年中的大量時間用在書本文化課的學習上,德育工作浸透其中化于無形。誰也不能說某個學生的成長是因為德育工作的推動。對此,將德育工作的效果見諸行動可以緩解渴望看到工作成果的心理期待。比如針對學生的某項與德育工作有關的具體工作,通過適當措施且嚴格貫徹,使得相關要求能夠定時定量的完成,教師在工作的完成過程中逐步完善了教育理念和具體做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德育的具體成效。將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見諸行動有益于促進教育者的工作積極性。

(二)提高德育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德育工作保質保量

前文已述,德育工作關鍵在教師。只有提高教師的德育素養,才能確保德育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否則都可能是空談。具體地說,要基本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應提高德育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德育教師主要通過課堂授課(第一課堂)和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兩個渠道展開工作。要使這兩個課堂的質量得到保證,對德育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思想素質。盡管兩個課堂的教育方式和內容都有差異,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通過課堂這個載體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教師思想水平的高度決定和影響著學生德育水平的程度。俗話說:要想讓學生有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其次,應提高德育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工作,德育工作也是一種專業技能。這是毋庸置疑的。民辦中學德育教師應該努力鉆研德育理論,掌握中學德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與德育理論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吸取人類文化的精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開展中學德育工作。但是,德育工作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這項工作與工作者本人的道德素質密切相關。很難想象一個道德素質很差的人,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還會有什么影響力,即使其專業技能再好,對工作的成效也毫無益處。因此,要使民辦中學德育工作保質保量,德育教師不管是兼職還是專職,都只有較高道德水平的教師才能勝任。

(三)營造良好德育氛圍,促進學生道德自覺樂于踐履

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環境作為德育的一種重要的隱性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精神風貌、道德品質。[3]首先,重視校園人文設施建設。生活文化對于兒童成長和道德教育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文化設施是生活文化的必要載體。因此,在狹小的學校空間里,缺乏人文設施建設就會導致兒童生活文化的貧困,就是對兒童“完整成長”的“過度剝奪”。日本經濟學家馬場宏二就曾這樣說過:“(孩子們)所被給予的豐富的物質、大眾娛樂型信息和作為生存目的的考試。這些東西雖然不能說都是無用的,但是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往往因為過剩而有害。”[4]學校在書本知識“過度給與”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兒童的伙伴、勞動和參與的剝奪。“某些學校仍然不大善于把道德原理用到兒童集體生活中去。……有些學校不準學生自由進入圖書館借書,學校沒有無人看管的售貨亭和茶點部,等等。正是在這樣一些學校里,不具備讓學生練習遵守社會行為準則的適當條件。”[5]客觀上說,現在的校園除了書本學習的環境,有些民辦中學甚至連體育運動的場地都沒有,哪里還有售貨亭茶點部這樣的可以“讓學生練習遵守社會行為準則的適當條件”呢?民辦中學因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經濟開支,尤其是在剛剛開辦之初,更是優先考慮教學硬件建設,而很少考慮人文設施的健全。從德育工作考慮,這應是民辦學校的經營者不能忽視的大問題。其次,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校園人文環境其實是德育軟環境。對于育人而言,德育軟環境對人的影響更具有滲透性。因此,睿智的民辦中學的創建者們一般都會十分重視德育軟環境的建設。比如,通過校史講解生動形象地反映學校辦學歷程,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通過牢記校訓、學唱校歌、佩戴校徽,激勵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充分發揮優秀校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用優秀校友真實的人生經歷和深切感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立志成才的人生志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應注意發揮學校儀式的德育功能,要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頒獎典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意義的校園儀式,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校園文化的軟實力。

作者:路丙輝徐益亮沈模青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