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育—提高全社會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

時間:2022-11-17 03:21:00

導語:經濟教育—提高全社會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教育—提高全社會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

摘要從三個方面闡述經濟教育問題:市場經濟迫切要求全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較高的經濟素質,它對一國經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提高社會公眾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是經濟教育;針對不同人群探討了經濟教育的實現途徑。同時強調新興就業人員經濟素質的提高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關鍵詞經濟教育經濟素質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

1市場經濟要求社會公眾必須具有較高的經濟素質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政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許多方面越來越與經濟環境不相協調,甚至已成為阻礙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致命障礙。這是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出現的瓶頸,要想在極短時間內改變這種狀況,除了要有相適應的宏觀策略和措施外,最根本的是要求全社會公眾對市場經濟的認同和積極響應。只有市場經濟深入人心后,方能充分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發現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上下一心,按照經濟規律辦企業,搞經營,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那么,經濟素質實質就是人們對經濟知識的理解及現實運用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的經濟體制,經濟規律不同,具備經濟素質的人會順應經濟規律,創造財富。

進入新世紀,我們正面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高速化的挑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我們將全面加入世界經濟的競爭舞臺。競爭靠的是實力,而實力來自于人口素質的提高、來自于全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它包括社會公眾經濟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科學技術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生產力,而經濟素質是實現科技轉化的動力源泉。當一項新的技術誕生時,需要有經濟頭腦的商人、企業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起到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由此看來,經濟素質和科技水平缺一不可,是相互促進的,科學技術是直接動能,經濟素質是間接動能。現階段,科技在中國已受到全面重視,全民經濟素質提高進展緩慢,成為市場經濟轉型的阻力和瓶頸。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從實際出發,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著力提高社會公眾的經濟素質。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普及經濟教育。

經濟教育是經濟知識的傳播、經濟技能的培養。它通過改變人們舊的經營思想,挖掘人們的經濟意識,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一定的技能,改變現實狀況。我國的經濟教育應偏重于市場經濟周期及經濟規律的教育、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理論學習、微觀經濟中企業如何創業、經營和管理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等。

由于我國特殊的發展歷史,經濟長期處于封建、半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狀態。民國時期有過一段市場經濟的發展,由于戰亂而停滯。新中國成立,直接進入公有制計劃經濟時期,它與市場經濟完全不同。“市場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交換為網絡結構的社會經濟活動系統。它既是一種經濟制度設置,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通過市場要素自發的有機運轉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表現為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在的客觀經濟形式。人們不能任意選擇或否定,只能根據客觀規律去認識它,揭示它,并運用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計劃經濟”具有兩重性:形式上主觀、內容上客觀。計劃經濟應該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一種經濟形式。“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否定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存在,但并沒有徹底廢除和消滅商品貨幣關系,事實上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補的經濟形式。只不過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使人們對商品貨幣和市場經濟關系視而不見或是視而不曰。

現代市場經濟除需要宏觀調控外,還需要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政策、法律來保證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因此,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而法制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計劃經濟”,不過這種“計劃經濟”并不是告訴我們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而是要求我們應該如何去生產,按什么規則去生產,它們完全可以結合起來,核心是市場為主,計劃為輔,走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實際上,“純粹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國公眾在時代,以各種形式學會了按計劃經濟做事,可以說計劃經濟深入人心,而市場經濟普及遠遠不足,使經濟改革阻力增大,因此,社會公眾必須加快掌握市場經濟知識,具備較高的市場經濟素質,才能推動中國的市場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大潮中。

2經濟教育是提高社會公眾經濟素質的重要途徑

人類社會發展是人類各種知識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結果。人類知識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一個行業———教育行業。通過教育,人們把先人的知識一代代傳承、積累下去,讓現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攀登知識高峰———知識創新。經濟知識的傳播也不例外,面對中國廣大公眾經濟知識匱乏,經濟觀念落后,跟不上國家宏觀經濟思路等現狀,改變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加強經濟教育。

由于經濟學是觀察、解釋、指導人類經濟行為的科學,是從業人數最多、報酬相對豐厚的實用學科。它貼近生活,貼近大眾,非常容易理解、學習和掌握,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并不是專門學經濟的,卻做得很好,主要原因是他們有自主學習經濟知識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經營發展之道。但大多數普通公眾很難具備這種出類拔萃能力,需要一種力量推動促成,經濟教育擔當這一重任,同時經濟的易接受性,又使經濟教育切實可行。

由于我國進入市場經濟時間過短,中國企業的市場經驗較少,還形不成自己的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如果走西方經濟發展的老路,中國市場化道路會非常漫長和艱險,世界經濟形勢也不給我們這樣的發展機會,那么,要普及經濟知識,不妨先學習西方的經濟、管理理論,提高公眾的經濟素質,洋為中用。我們的目標是趕超西方發達國家,因此,有必要先學習后批判,尋求中國自己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這是我國經濟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社會科技的進步,信息化的發展,促使經濟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起來。最正統的方式就是學校教育,它能比較系統、全面地推廣經濟理論;最廣泛的經濟教育方式莫過于廣播、電視,通過聲音傳播經濟知識,不論有無文化背景,均能接受;其次是報紙、雜志等,可以是專業經濟報、經濟期刊,也可以是大眾報刊的經濟版;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辦在職培訓班,加強經濟知識教育;網絡技術的發展又給我們開辟了新的教育方式:遠程教育。總之,方式多種多樣,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3對不同社會群體有針對性地進行經濟教育

自從1840年打開國門那天起,中國人就開始了學習西方經濟的艱辛歷程。1994年,北大還專門成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旨在推動教育改革和經濟發展。它培養的學員現已在中國市場經濟浪潮中茁壯成長,成為中國企業的中流砥柱。但高校的精英教育畢竟人才有限,要帶動中國經濟全面走好,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僅靠他們遠遠不夠,迫切需要經濟教育國際化、市場化和社會化。

3.1企業管理人員

企業是政府的細胞,企業發展了,政府才有財力管理好國家,企業的發展主要在企業管理層的戰略眼光。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尤其是高管層的經營管理水平是企業成長的關鍵。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除了領導者自身的天賦,許多情況下要學習得來。學習的重點應放在系統性和全新性上,系統的經管知識有助于他們全面考慮企業處境,制定切合實際的經營目標;全新的經管知識幫助他們認準企業發展方向,爭當世界第一。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開設有高級研討班,每月向學習者發放、講授國際經濟、管理新動向的課程和資料,還有一些EMBA、PMBA等學位課程開設也是針對企業領導者的。其目的是教育領導者們獲取最新的經濟知識,開闊思路,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而對于國內占用資產比重最大的國有企業,問題嚴重到威脅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許多國有企業微利或不贏利,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因此,國有企業各層管理者更應加強經濟教育。對于他們,僅靠比較前沿的經管知識培訓不夠,還需在加深對市場經濟理論的理解上多加教育,轉變他們以前的工作作風,讓他們徹底放棄計劃經濟的管理思想。思想轉變了,才會有行動,才會按市場經濟規律真正科學地管理好國有企業。這樣,國企改制就不會瞻前顧后,舉步為艱了。

3.2國有企業員工

對于國企的職工,經濟教育的重點在普及市場經濟規律上。通過比較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可以讓他們明白政府改革的思路,理解國企改革的各項措施,按市場經濟要求干好本職工作;并具備了一定的心理準備,承受改革的陣痛———下崗再就業;有能力的職工還可能抓住機會,主動放棄鐵飯碗,另謀出路。國有企業職工認識水平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了,國有企業改革才可以順利完成。

3.3社會已下崗失業人員

對于已失業社會人員,再就業中心在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的同時,讓他們懂得市場經濟是怎么回事,可以讓他們消除一些失業的恐懼,對政府的行為有所理解,并能充分調動各自的潛能,利用社會提供的良好創業環境,勞動致富,融入到社會體制改革的洪流之中。經濟知識給他們生存的力量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3.4新興的就業人員

高校教育中有些院校己將經管基礎知識,作為公選課,普及到全體學生。但還不夠,今后應將這些知識如同英語、數學和政治理論課一樣作為基礎課,讓每個學生必修,以提高新興就業人群的市場經濟系統理論水平。市場需要的是有能力、有頭腦的畢業生,能夠盡可能快地為單位創造價值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論教條的書蟲。經濟教育可幫助大學生在學時自主選擇適應社會需要專業方向和自我開拓學習范疇。同時這些就業生力軍,在最具創造力的青春時期,有經濟知識武裝,將會鼓舞更多大學生加入創業行列,還可能會誕生出中國的比爾·蓋茨、戴爾來。

大中專職業教育是培訓藍領大軍的,它跟大學擴招同樣重要。從中國的經濟結構來看,我們除了需要大學生、高級科技人員外,也需要有大量的從業人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大市場,勞動力很有競爭力,但是僅靠勞動力的價格優勢不夠,比我們廉價得多的國家很多,所以我們需要培養成本低、素質高的勞動力。在大中專普及具有行業背景的相關經濟知識,如石油技校講授石油經濟、石油企業管理等課程,有助于學生了解行業背景,增強專業愛好,積極投入到新工作崗位。

3.5廣大的農民

中國全面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就是9億多農民問題。要解決三農問題,做大做長農產品產業璉,提高農民收入和消費,必須通過適合的教育宣傳來實現。而當前中國大多數農民尚處于經濟文盲或半文盲狀態。常常滿足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有心改變的,有許多不懂市場規律,一窩蜂種植、養殖,導致市場供大于求,賣不動產品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反映出農民對市場的陌生,對農業經濟知識的嚴重匱乏。要改變這種局面,普及農業經濟教育最有效。限于農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利用農村廣播、電視較普及的條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實際故事來介紹農業市場經濟道理,開闊農民的視野,引導農民致富。對有少數初高中畢業的農民,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的經濟專版宣傳,讓“文化農民”獲得更多的農業產業經濟教育知識,帶頭改變農村落后現狀,幫助政府貫徹落實農村改革,先富裕起來,再帶動全體農民,朝著國家的既定目標奔小康。只有農民小康了,中國才能真正小康。

4結論

大國之興,興于經濟稱雄;大國之衰,衰于經濟敗退。蘇聯的消失與其說是與美國爭霸的結果,倒不如說是自己經濟發展和經濟競爭的失敗。只要人類還存在,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插曲,但經濟競爭無疑將成為21世紀國家之間最主要形式和國家實力的發展方式。

立國之本,教育先行。新興的就業人員經濟素質的提高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社會其他成員都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觀念和知識老化,提高他們的經濟素質,可以激發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和端正就業觀。這對中國加快市場經濟改革,加速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是極大的促進。因此,21世紀的中國應普及經濟教育,全民動員,提高經濟素質。

參考文獻

1周永亮.中國經濟前沿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紀寶成,楊瑞龍.中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2—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