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流域示范區工作方法
時間:2022-04-27 09:47:00
導語:建設大流域示范區工作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
原州區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總面積275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072km。歷史上,這里曾是氣候溫和、濕潤,林豐草茂,百鳥啁啾,流水潺潺,人們逐水而居的好地方。然而長期以來,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曾經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自然景象遭到了嚴重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貧瘠、植被稀少、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生存環境已不復存在。為了加快區內生態建設,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原州區自2003年開始,先后開展了農發一期“馬什好”項目、農發二期開城項目2個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農發“馬什好”項目區3年共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28.4kmz,其中興修水平梯田2486.67hm,造林2133.33hm(喬木林780hm。,灌木林1033.33hm,經濟林320hm),人工種草933.33hm,封禁治理2860hm,保土耕作4426.67hm,修建治溝骨干工程4座,谷坊、土圓井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眼),修建鄉村道路83km;農發開城項目區3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6.87km,其中興修水平梯田1553.33hm,營造喬木林480hm、灌木林613.33hm、經濟林100hm,人工種草480hm,封禁治理245.33hm,實施保土耕作860hm、特色種植160hm,新修田間道路33km、小型水保工程84座。經過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已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治理期末,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年攔蓄徑流438.74萬m,占總徑流量的23.4%;攔泥50.8l萬t,占侵蝕總量的54.1%,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5200t/(km•a)減少到2500t/(km。•a)。隨著治理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糧食產量逐步增加。治理期末的2005年,糧食單產達到1618.5kg/hm,年糧食總產量達1837.7萬,人均占有糧食達到447.4kg,新增基本農田增產324.8萬kg,占糧食總產量的17.7%;各業總產值7686萬元,比治理前增長了1.5倍,年人均純收入1214元,比治理前增長了1.3倍。治理程度和水保措施防護功能的提高,使區內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占到總種植面積的40%,產值比治理前增長了l5%,群眾生活有了質的飛躍。治理期末,項目區貧困戶由治理前占總戶數的15%下降到2.5%,有97.5%的農戶解決了溫飽;項目區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1.2%,生態環境開始走向良性循環。
2主要做法
2.1加強領導,建立部門協作機制
原州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發“馬什好”項目和農發開城項目建設,把農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確立為農村重點建設工程。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項目建設,按照自治區水利廳水保局在固原市召開的關于項目啟動的會議精神,原州區成立了以主管農業的副區長任組長,由財政、發改、水利、林業、農牧、科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并在項目建設所在的鄉(鎮)召開了由實施單位、工程技術人員、鄉村干部參加的項目啟動動員大會,部署了項目建設計劃、方案、步驟和任務。項目啟動會議之后,及時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村為單位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工作。項目建設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了對農業、林業、科技、水利等有關部門的協調,按照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級領導深入項目區督促檢查,及時協調、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形成了“政府導演,水保搭臺,部門唱戲,全社會參與”的部門協作機制。
2.2加大宣傳,營造良好的生態建設氛圍
結合項目建設,充分利用有線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采取專題報道、典型圖片展覽、樹立宣傳牌、印發宣傳材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項目建設的目的、意義和內容。在項目區設立大型宣傳門龍1處,制作展板5塊集中宣傳2次,設宣傳櫥窗2個、公示欄2個,印發宣傳材料1000余份。同時,利用有線電視報道2次、《固原日報》報道1次。由于宣傳到位,一方面助推了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不同階層的人切實認識到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項目JiN利實施鋪平了道路。
2.3合理布局,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在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防治措施配置上,原州區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根據流域的自然狀況和水土流失特點,按照梁峁頂、梁峁坡、溝坡、溝道等依次布設相應的防治措施。
(1)在坡面措施布局上,統籌治理措施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發揮其整體防護功效。具體布局是:梁峁上部及退耕陡坡地以植物措施為主,通過封山育林和疏林補植,以不同的整地方式營造人工草地和灌木林;坡面下部耕地和村莊周圍以坡耕地改造為主,通過冬小麥改制、覆膜穴播耕作大面積推廣冬小麥種植,為干旱山區糧食增產、農民解決溫飽提供保障;退耕緩坡地和坡面中部實行灌木林與人工種草相結合,在綠化荒山的同時,使流域內的土地利用結構得到調整;避風向陽的壕掌地以發展高效農業經濟為主,栽植早酥梨、紅梅杏等經果林,實行果草、果糧等間作,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高效集約化經營。
(2)在溝道工程布局上,充分發揮骨干壩的攔蓄作用,實現水資源的反季節利用,開城項目區修建小塘壩6座,“馬什好”項目區共修建骨干壩11座、中小型淤地壩4O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水土流失,提高了項目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生產效益。
(3)在建設從梁峁到溝口、從坡面到溝道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中,致力于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一是完善了村級道路網絡建設,方便了項目區群眾的交通;二是通過實施水窖、谷坊、澇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把庭院、場地、道路的地表徑流集蓄起來,解決了農村人畜用水問題。
2.4以科技為支撐,提升綜合治理開發水平
在農發水保項目建設中,一是改變過去的人海戰術,提高機械化施工程度,組織120多臺推土機等農用機械投入坡改梯、道路、小型水保工程、造林整地等工程建設,除大大減輕工程建設對人力需求過大的壓力外,又便于控制工程標準、質量,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提高了建設規模和標準。二是通過園區建設,著力打造精品工程。經過認真選址,在開城項目區內規劃建設果糧結合型、果菜結合型、金銀花(中藥材)種植園區等200hm,園區內配套機井、大口井窖和灌溉管道,為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三是以退耕種草為契機發展舍飼養殖,圍繞“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積極引進良種母牛、肉用型良種公羊和良種豬,充分挖掘畜牧業的發展潛力,做大畜牧產業,同時為農戶配套牧草加工、舍飼圈棚等設施,推進養殖小區建設。四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在清水河上游東岸、河灘地和西岸諸支溝大力營造喬灌林,建成了清水河東岸的生態景觀林帶、清水河兩岸的護岸林帶和清水河西岸諸支溝的水土保持林帶3個生態景觀林帶。五是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推廣和普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在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同時,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2.5引資開發,建設水保生態旅游區
南河灘水上公園是固原市近年來建設的一處水上景觀。在開城項目區建設中,原州區貫徹以人為本、持續和諧的發展觀,將環境綠化工程納入項目建設內容之中,以綠化美化環境、發展水保園林經濟為中心,充分體現水土保持與園藝的有機結合,在入121處以上的銀平公路旁,栽植了以云杉等為主的常綠樹種,綠化面積8hm。另外,根據項目區的柳溝、雙泉、大馬莊等地的現有骨干壩、淤地壩、澇池等,發動群眾自籌資金建成垂釣園3處,形成了集旅游、休閑、觀賞、娛樂為一體的水土保持生態旅游區。
2.6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農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中,原州區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新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略,完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思路、技術路線和措施體系,樹立“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導思想,把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切實改變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增長的做法,把生態修復與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大面積的生態自然修復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項目建設中,一是通過制定法規制度,建立健全區、鄉、村三級管護網絡,依法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封育管護;二是采取封禁、補植補播等人工輔助措施,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和開發利用等經濟功能;三是通過發展舍飼圈養,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通過采取以上措施,使項目建設區林草植被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各種伴生植物繁衍生長,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數量開始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保護,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7找準抓手,確立目標促發展
在農發水保項目建設中,原州區以防治水土流失、夯實農業基礎和改善生態環境為抓手,以徑流調控理論為指導,確立了“溝坡兼治、對位配置、依靠科技、深度開發,全面實現耕地梯田化、荒山荒坡林草化、徑流攔蓄利用化、田間道路網絡化、地埂利用生態化、農田種植高效化、產業基地規模化”的治理開發目標,通過興修水平梯田、造林種草和實施生態修復建設示范園區,在項目區形成了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綜合防治體系,促進了項目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黃土高原地區大流域示范區建設積累了經驗。
- 上一篇:縣政府關停城區自備井意見
- 下一篇:旅游局轉型升級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