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院校建筑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03:14:02
導語:農林院校建筑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主干環節。針對傳統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局限性,提出在建筑學專業中實行導師負責制和專題設計。從明確專業定位,構建導師負責制教學體系,將各個年級的大設計課程進行了特色梳理,探索了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培養模式。
關鍵詞:農林院校;建筑設計;導師負責制;專題設計
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2011年開始全國招生,學制五年。建筑學專業在青島農業大學等類似的農林院校是弱勢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借鑒建筑院校的傳統培養方案,但終究不是權宜之計。探索一種適合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的特色培養模式是我們在實踐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1明確專業定位
青島農業大學的建筑學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薄弱、生源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培養模式傳統、沒有突出農林院校的辦學特色。與其他工科建筑院校相比較,無論在教學基礎、師資隊伍、實驗設備、生源質量等存在的差距一目了然。根據幾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反饋來看,農林院校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吃苦能力強,工作作風踏實;但是方案延展能力不強,創新性思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個人專業發展道路上具有一定的盲區;農林院校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就業的高質建筑設計單位不多,考上老牌工科建筑院校的研究生錄取率不高。因此,根據農林院校生源的特點、學校在農業區域經濟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藝術、農業生態學等優勢辦學資源,突破總跟在建筑類強校后面發展的被動局面,避開強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板,明確建筑學辦學專業定位,探索建立符合我們農林院校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展示農林院校畢業生的就業亮點,發揮自身特長才能在建筑設計領域上有一定的立席之地。落實精神,各地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提速,城鄉建筑規劃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山東是農業大省,與農業結合的鄉村村落建筑規劃項目有一定的數量,為我們農林院校的建筑學專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們要明確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自身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培養方案,以村鎮建筑規劃設計為重點方向,建構以城鄉生態景觀設計為核心,綠色田園建筑設計為特色的、區別于工科建筑院校的建筑專業技術人才。為了提高農林院校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深化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和創新,突破傳統的教學實踐模式,構建建筑學專業建筑設計課程以導師負責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關鍵。
2構建導師負責制教學體系
2.1導師負責制。首先,充分利用農林院校現有資源,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導師負責制的培養模式。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發展個性化專題建筑設計組(如古村落遺產保護小組、新農村建筑設計與規劃組、民宿建筑設計與規劃小組、農業生態園區建筑設計與規劃組等)。其次,以高職稱有科研項目或者高學位有科研項目的老師擔任各導師組組長,其科研團隊成員組成各導師組教師隊伍。在學生大一下學期結束時,組織各專題小組進行教學PPT答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各自的專題導師組,經師生雙向選擇后確定各組學生名單,“在整體的教學組織框架上以小組形式獨立開展教學,發揮教師的學科專長及資源積累[1]”。教學管理體系是由學院按照培養計劃要求,制訂各年級每學期課程要求,并下達給專業負責人,專業負責人根據培養計劃制訂培養方案(含課程學時、學期安排、學分多少等),再下達給各個專題導師組,每個小組的成員討論教學大綱的發展(每組課程設計教學目標、任務書等)。2.2導師負責制教學體系特點。據往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建筑學專業學生實習情況,發現建筑學專業培養方案中設計實踐課程尚存在結構體系不盡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設計題目概念化,真題少;建筑與規劃的設計基礎不扎實,互不聯系;專業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實踐脫節,設計課程的主導地位不明確,學生介入專題研究設計課程時間晚等。“自一年‘建筑初步’課程開始,直至五年級的‘畢業設計’,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是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中的主要環節”[2]。培養方案進一步強化這一系列課程的核心組織作用,組織專業基礎課程、建筑理論課程、建筑技術課程、人文素質類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等的銜接,盡可能滿足建筑設計主體課程的進度要求,建立農林院校特色專題的導師負責制教學體系,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的五年本科學習中,建筑設計是由表及里的。目前青農大的課程分段方法,通常將一年級的設計基礎階段稱為“建筑設計基礎”,“二至四年級的中間階段稱為‘建筑設計’,而五年級稱為‘畢業設’”[3]。這三個階段經歷了學習設計“了解入門”到“廣泛接觸”再到“綜合提高”的磨練過程。2.2.1一年級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學生經過一年級的建筑設計基礎訓練,基本了解了建筑與空間的概念、建筑的構成要素、建筑的組成內容和建筑工程制圖的基本知識,進行了初步的鋼筆淡彩表現技法訓練、平面和空間構成課程、實際建筑的繪圖和表達,最后以一個小面積的設計主題結束,為二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打好基礎。在這一學年的徒手表現技法訓練環節,我們充分利用農林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的植物學、花卉學等優勢,學生在完成總圖設計時,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特長。在建筑測繪、模型制作、建筑空間和建筑環境的整體性認知能力訓練環節中,我們利用農林院校的樹木學、生態學等,以園林建筑為主題的田野測繪,分析園林景觀環境與建筑空間的融合。2.2.2二、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二年級是設計的入門學習階段,三年級是設計的擴展學習階段。每個年級的基本特點是不斷重復不同類型與規模的建筑設計主題,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在設計的選題與內容安排上,二、三年級可選題為小中型民用建筑設計階段,以適應學生的掌握程度。一般來說,每個學期安排三個建筑主題,即兩個面積大點的建筑主題和一個建筑快題設計。根據學期總周數,一般長題占6—7周,每周課內周學時一般為8個學時,也就是兩個半天時間。在這學期結束時,有一個建筑快題設計專用周,最終圖紙表達的時間為6—8個小時。二年級上學期的建筑設計專題可以結合新農村建設下達任務書—新型鄉村別墅設計(獨院式民宿設計、特色農家樂小住宅等)、城鄉社區活動中心設計;下學期的建筑設計專題可以是新農村六班幼兒園設計、特色農家樂餐飲建筑設計等。三年級的建筑設計專題可以根據現在小短假鄉村游下達任務書,上學期為農副產品展覽館、山地民宿建筑設計與規劃等;下學期為城鎮中小學建筑設計、城鎮醫院建筑設計等。二年級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設計理念、設計程序、深入思考和表達的基本方法。“了解環境、空間、功能關系、造型、建筑性格塑造等重要因素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并能綜合考慮”[3]。三年級的教學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做設計的基本技能,如功能分析和空間組合等,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建筑設計,如場地規劃、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掌握更多的空間營造手法、立面處理等手法,并培養學生項目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二年級的課程設計環節,就要對農林院校特色建筑設計演練,使學生在農林方面建筑設計與規劃項目得到獨到的培養。開展實地研究、傳統建筑構造方法、農村環境保護、傳統建筑與園林設計、新農村建筑設計與規劃、農產品物流園區建筑設計規劃、農業生態園區建筑設計規劃等。2.2.3四年級建筑設計課程。四年級和五年級是建筑設計的綜合階段。在設計的選題和內容安排上可以為中大型民用建筑設計兩個階段。四、五年級基本掌握了建筑設計方法和設計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方案能力和創新能力,嘗試設計方法和表達方法的多樣性,考慮問題要全面,圖面要規范。在四年級上學期安排一個偏重于規劃內容的居住區規劃設計,同時也要學習施工圖紙的繪制方法。四年級形成農林特色的研究性導師組負責制—古村落遺產保護小組、新農村居住區建筑設計與規劃組等。下學期為城鎮街道步行街的空間改造規劃與設計。“形成貫穿建筑學專業教學全過程的“大設計”特色培養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4]。在高年級,我們將充分利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平臺。積極組織學有余力的建筑學專業高年級優秀學生嘗試農林院校的特色項目研究,利用導師組的研究課題,展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特色探索。同時將大四、大五、大三的學生穿插組成不同的團隊,利用課程設計組織形式參加省級、國家級等專業設計大賽,擴大學生的視野和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多注重國內外的最新專業發展動態。從大四的寒暑假開始,提前鼓勵學生進入設計院實習。學生提前了解設計院的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程序,了解實際工程項目中可能出現的實際問題與矛盾。通過短期設計院實習,學生將加深對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2.4五年級畢業設計。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設計院生產實習,參與實際工程的設計過程,由學校教師和設計院建筑師共同指導,歷練學生在實戰中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對當前專業動態問題進行初步研究,為走向工作崗位打好扎實的基礎。在實習過程中,學院與設計院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實習結束后,學院老師和聘請設計院的高工或一級注冊建筑師一起參加學生的公開實習答辯并評定成績。下學期的畢業設計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在導師負責制下參與專題研究的實際研究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利用導師的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設計教學與學生實踐教學的局限性”[5]。同時,聘請有實際項目經驗的設計師開設講座,擴大與其他院校、設計院等的交流,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
3結語
導師負責制與傳統模式的最大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以傳統工科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為中心”轉變為“以特色課程設置為中心”、“以看圖與改圖為中心”轉變為“以‘伙伴式’示范式為中心”、“以建筑類型設計為中心”轉變為以“專題設計研究為中心”。將“導師負責制”作為人才培養的“引擎”,是農林院校建筑學專業特色培養模式的形成,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導師組模式為專業教學提供了良好的連續性,較好地解決了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郝赤彪,許從寶等.攬海營學—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教學模式略要[J].城市建筑,2015(09):123-129.
[2]林曉東.建筑設計—建筑學課程設計[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1).
[3]趙建華,趙曉銘,尹曉昕.農林院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創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7):146-147.
[4]鄭瑋峰.農林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6):32-35.
[5]黃麗,莊少龐,孫一民,肖毅強.整合實踐教學環節的高年級建筑設計教學模式優化探索—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4):74-77.
作者:李少紅 鞏博源 高新萍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 上一篇:影視廣告制作廣告學論文
- 下一篇:財務管理情景教學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