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學教學變革及實踐
時間:2022-11-17 08:08:47
導語:農業生態學教學變革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李翠蘭張晉京單位:吉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農業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及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其自然和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應用性科學。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農業生態學課程,作為農學、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農業生態學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提高農業生態學的授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學方法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學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多年的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的理論講授與事實舉例等教學方法,已越來越不能滿足21世紀大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對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們以所講授的農業生態學課程為例,就如何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做了一些嘗試。
一、多媒體授課與板書授課相結合
教育部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體教學具有容量大、直觀性強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盡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從而起到促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積極探索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板書授課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進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農業生態學多媒體課件從2002年起,我們收集了大量有關生態學的圖片、圖像等資料,先后獨立完成了農業經濟管理(30學時)、土地管理(54學時)、農業資源(40學時)、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8學時)等專業本科生授課所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從2003年開始進行多媒體與傳統板書授課相結合的教學。在多媒體幻燈片的制作上,以圖形、動畫和色彩的設計為主,文字部分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板書和講授為主而不是照著幻燈片去念,甚至對于概念和比較重要的文字敘述,也可以只在幻燈片上寫上這個概念的名稱和文字的標題,具體內容由老師講解學生記筆記,這樣避免了很多學生反映“多媒體上課記筆記時記不下來或記不全”的現象發生,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講授而不是忙著記筆記上。
2、收集生態學科教片,以開闊學生視野農業生態學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但由于學時、條件和經費的限制,學生往往不可能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獲得對基本理論的直觀認識。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充分利用生態學擁有一定數量教學資料片的有利條件,收集了一些與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的農業生態學科教片。我們發現,通過這些科教片與課堂講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聲像資料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拓寬農業生態學教學視野、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十分有效的,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農業生態學課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紹中國的生態農業,單一的講授法不能給學以深刻的印象,為此我們選用了一些介紹中國生態農業典范的錄像片(如“春光永駐的土地”、“黃土高原的奇跡”等)穿插到教學過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展課程討論:針對某一主題進行互動式討論
在目前我國的教學體制中,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該模式有其毋庸贅言的優點;但也不可否認,它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在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為此,我們提出在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課堂討論,并以之作為彌補教學局限性的一個手段。在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中,我們課堂討論采取的具體做法是:對一些重大問題組織專題討論,使理論理解上要點化,并根據不同專業類型和學時安排等選擇不同的討論題(如生態平衡問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中國生態問題等),通過教師答疑、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與教師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自由討論等方法,促進學生更加融會貫通地掌握學習內容。在教改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課堂討論的意義與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課堂討論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的狀態,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在討論中碰撞、反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有序發展,提高思維活動的有效性,可以收到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該方法效果良好,很受學生歡迎。
三、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改革
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的弊端已經逐步暴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法是受教育一方在明確教學的前提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式,積極而又創造性地主動介入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從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策略。參與式教學在很多領域經過驗證,能夠有效的調動群體的積極性。高等學校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建設性人才,需要學生不斷提高參與意識。在農業生態學課程中引入參與式教學方法,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實踐性,從而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參與比教師的講授更為重要。我們采取的具體做法: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預習各章節內容、準備自己的教案、讓學生當老師來講解部分內容并與其他同學討論,由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曾經有一名同學做了圖文并茂、插入一定的音樂效果的電子課件來講授部分章節內容,得到同學們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教師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實踐證明,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參與式樣教學方法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求撰寫課程論文
撰寫課程論文,可以使學生對農業生態學課程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并通過對農業生態學某一熱點或難點問題的綜合分析或對前人研究結果的綜述,為畢業論文設計和撰寫提供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在理論授課結束后,要求每位學生撰寫一篇農業生態學課程論文,并規定了必須查閱的參考文獻篇數,最后將成績折合到期末考試成績中。按照課程論文的具體形式,整個實施過程又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7年度),課程論文采用教師命題的形式,也就是將學生分組,每組規定相應的論文題目,然后由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階段(2008年度),對于教師命題的課程論文形式,學生反映雖然不用自己選題,但某些設定的題目自己并不感興趣,導致論文完成上出現敷衍現象,降低了課程論文應達到的效果,為此我們又采用了教師引導、學生自由選題的課程論文形式,也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首先對學生課程論文如何選題、如何寫作以及如何查閱參考文獻等進行方向性的指導,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題。
從最后的課程論文作業來看,學生的選題范圍非常廣泛,其中有涉及當前農業生態學熱點問題的論文如“論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環境規劃”“、三農與中國農業的發展”等,也有與家鄉生態建設相結合的論文如“西部可持續農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路徑選擇”等,還有少數超出教材范圍的論文如“論我國生態環境法制建設”“、論生態政治與政治生態化”等,這些論文的撰寫無疑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都是非常有益的。
從我們制作的農業生態學課件的使用效果看,認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人數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36%、62%和2%,說明制作的課件基本能夠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但還需要在簡潔性、清晰性和可視性方面做進一步的完善。對于多媒體與板書授課相結合教學方法,認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人數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32%、62%和6%,說明這種教學方法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但如何將兩者更加有機的結合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對于在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放映相關科教片的做法,學生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為“非常滿意”、“滿意”的學生人數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64%、36%,沒有“不滿意”的;并且在調查表最后的意見/建議欄中,學生還提議再多播放一些教學視頻、錄像或科教片,把各種生態現象通過更真實的圖像表現出來,可以更加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率。對于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改革,絕大多數學生也給予了肯定,認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的學生人數分別占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58%、24%和18%,被調查學生希望參與式教學能夠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但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盡管大部分學生對于課堂討論這種教學形式是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的,但不感興趣的學生卻占到了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44%,這可能歸結為現在的學生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不愿意或不容易接受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因此還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并對學生給予積極的鼓勵。另外,還有一方面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就是有大部分學生認為撰寫課程論文對課程學習的幫助不大或沒有幫助,兩者占到了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的62%,看來課程論文的具體開展形式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探索。
總的來看,我們的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不足之處,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摸索和完善,做到因人、因專業而宜,從而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主任在稅源管理會講話
- 下一篇:探索建筑美學生態學方法的意義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